史上最早红顶商人,经商供出一位圣人,和诸侯分庭抗礼,最后善终

史上最早红顶商人,经商供出一位圣人,和诸侯分庭抗礼,最后善终

《货殖列传》说:“(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

纵观中国古代史,红顶商人是一个特殊而耀眼的群体,他们是商人中的大商,动辄富可敌国。

但红顶商人也有一个让人诟病的缺点,那就是官商不分,大多不得善终。史上有名的红顶商人吕不韦、胡雪岩、沈万三等,无不应了此规律,不得善终。

胡雪岩临终遗言“勿近白虎”,告诫后人不要再碰商业。可见,经商这件事,小打小闹还行,一旦财富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让你膨胀,也让你离危险更近。

历史上最早的红顶商人,孔子七十二门人之一的子贡,不但经商富可敌国,更可以与诸侯国君分庭抗礼,更可贵的是,他不但得以善终,还靠自己的财富,帮助孔子周游列国,终成一代大商。

因此,很多地方的百姓供奉子贡为财神。“源易缘”今天就从子贡的生平来看一代儒商,如何成为人生赢家,对今天的生意人有哪些借鉴意义。

富有千金:用钱结交国君,赚钱富可敌国

子贡是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赣,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列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贡一生虽也做过官,并且做官非常成功,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商人。巅峰时他富有千金,相当于富可敌国的意思。

从各种蛛丝马迹可以看出,子贡是商人家庭出身,不过端木家的财富积累得到顶峰,还是在子贡手中。

子贡经商很有一套,他不像一般商贩,为蝇头小利锱铢必较,而是靠着从老师孔子处学习的儒家思想经商。

每到一处,子贡首先想法结交各诸侯国的君王,带着厚重的束帛等见面礼,取悦君王和掌权的大臣,对他的经商活动一路开绿灯,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麻烦。

到后来,因为子贡的财富积累非常惊人,诸侯王并不敢小看这个商人,每次见面不以君臣论,而以平辈而论,此即

所谓的分庭抗礼。

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有子贡经商的身影,通过商业运筹,子贡达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目的。

支助孔子:为老师细心周全,金钱开道,人脉其后

中国古代儒生一向以“清贫”自傲,理由是他们是孔子门生,应以谈论钱财为耻,殊不知,孔老夫子从来没有看不起有钱人,从他对弟子子贡的看法就可见一斑。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在春秋时已经桃李满天下,他的盛名的取得和他人生中的一次大事有关,就是周游列国。

《论语》中曾记载,在周游列国时孔子一行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十分艰苦。

殊不知,孔子这次周游列国能够成行,子贡的功劳非常大。

孔子周游首站到达卫国,这里正是子贡的家乡。在卫国,孔子得到子贡的钱财支持,才能够完成拜访列国的行程。

在卫国之后,子贡一直跟随孔子左右,陪他完成整个行程。

子贡为孔子提供的帮助非常大,不仅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撑,还因为子贡和各诸侯国国君都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这样的人脉资源,也对孔子在各国名声大噪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后来的记载可以看出,子贡一生都在各国之间经商,外出经验十分丰富,这对孔子来说,正是急切需要的。

从后来的迹象来看,孔子对子贡也非常看重,可以说重点培养。

因此他们这对师徒,虽然有30岁的年龄差,但却培养了亦师亦父的深厚感情,孔子死后,其他弟子为孔子守孝3年后都离开了,而子贡在孔子墓碑旁守墓6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寿终就寝:死在最爱的事业途中,死得其所

子贡作为最早的儒商和红顶商人,他非常可贵的一点是,他得到了善终,并且一辈子都在干他喜爱的经商事业。

据资料考究,子贡应该是年近7旬,生病死于经商路上,死后就埋在死亡之地齐国,即现在的河南鹤壁市张庄。

子贡一生可谓活成了人生赢家,商业版图十分庞大,富可敌国,并且在各个诸侯国间名声十分好,也有很好的人脉资源。

作为孔子弟子,子贡的德性是得到老师认可的。在孔子心目中,对自己这位从商的弟子很尊重,并且十分认可他学以致用的精神,这一点和后来的迂腐儒生视钱财为粪土十分不同。

孔子不谈钱,这应该也是后世对孔子的曲解。

从品德来说,子贡虽然是富商大贾,但绝没有为富不仁。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子贡的一个故事,当时鲁国规定,凡有鲁国人在国外做奴隶,有人出资将其赎回后,可以到鲁国国库领取钱财。而子贡赎回几个鲁国之外的奴隶后,并未到国库去报销,他认为这是一个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从子贡资助孔子及鲁国奴隶等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商人,子贡的品德是非高尚的,并且也十分会做人,将金钱视为成事的工具,而非唯利是图的奸诈商人,这应该是子贡能够善终的重要原因。他的行事态度值得后来人学习和借鉴。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