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与德州唐城墙

“唐平原郡城即今陵县城(陵城区)。陵县城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北魏称临济城……隋朝改称平原郡。”“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颜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时,为抵御安史之乱,以一郡抵范阳15万众,为维护大唐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彪炳史册。”这是1981《陵县志》上的记载。

近日,应朋友之邀,我有幸游览了“德州唐城墙”遗址,获益匪浅。

唐代平原郡故城遗址

坐落在陵城区“颜真卿公园”的“唐平原郡故城”,是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是颜真卿在此任太守时,为抵御安史之乱所修。

当时夯土筑成了三道城墙,坚固宽厚,易守难攻,城上筑有楼、橹、女儿墙、炮台等。城墙高约五丈,上宽约二丈,周长二十里,三城环绕,浑然一体,气势壮观。时至今日,所修建的三道城墙中,唯有第二道城墙尚存有两段。其中一段位于“颜真卿公园”内,它长百米之多;另一段在城西北隅,呈拐角形,长四百米左右。

相传,该城墙是颜真卿受了东方朔先生的点化而建的。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备战守土时,受到两件事的困扰:一是如何尽快完成浩大的建城工程;二是平原地带如何抵御安禄山强大的骑兵。

某晚,颜真卿在梦中,见一手执桃木杖的老者,自东方飘然而来。真卿知遇仙人,便上前叩拜,并求仙人指点迷津。老者不语,只用桃木杖在地上写了一个“成”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石”字,在“石”字周围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向东方飘然而去。

颜真卿对梦中之事反复想了三日后,突然茅塞顿开,他明白了这是东方朔先生显灵对其点化。其中,地上有“土”,土加“成”是“城”字,土加“城”即土城,即修建土城墙。就地挖土成池,临近筑土夯实为城,城与护城河相连,具有双重防御功能。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加快了筑城进度。

在“石”字外画圆,即为石球,用球当“绊马石”可阻挡安禄山的骑兵。颜真卿想,平原地带有土无石,何不烧砖球?故颜真卿加速修建土城,烧制绊马石球,积极备战。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时,河朔尽陷,唯平原郡固若金汤。

至今,在陵城区附近,还流传着“修城不用砖,烧砖圆圆蛋”的民谣,就是说的此事。

当然,这只是个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但颜真卿为维护国家统一,修筑唐城墙的做法是功不可没的,陵城人们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赞颂的。

德州唐城墙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已不再有当年的宏伟气势,可那段旧景与周围现代化建筑融为一体,正在唱响远古与现代文明的交响曲。

一代名臣颜真卿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他是唐朝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曾任平原郡太守,后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753年6月—756年10月)期间,建朔庙,著《镜源》,书写《画赞》,疏浚河流,修筑城墙抵抗“叛乱”,业绩声震朝野,成为有口皆碑的一代名臣。

颜真卿料定安禄山必反,而平原郡属安禄山管辖,为备战,他巧妙地躲过安禄山密探暗察,高筑城、深挖壑、揽丁壮、储粮草用以防范;为抵御骑兵,他烧制了大小不一的“绊马石”,不仅骑兵踏上会人仰马翻,而且也可作守城砸击之物。

安禄山反叛时,河朔尽陷,唯平原郡固若金汤。当唐玄宗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时,得知平原郡固若金汤,他感慨地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廿万威震燕赵,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兴元元年(784年),颜真卿被朝廷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最终被李希烈缢杀。遇害后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体”楷书誉天下

颜真卿不仅是名臣,更是著名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东方画赞碑》,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建,晋夏侯湛撰,颜真卿书及题额。碑文赞颂的是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其碑字体雄健,气势磅礴,为书法艺术之珍品。该碑四面刻字,颜真卿的三种书体(阳额篆书,阴额隶书,正文楷书)融于一碑。颜体篆、隶在世上流传很少,非常珍贵。该碑现珍藏于陵城区“颜真卿公园”里,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东方画赞碑》亭中。

此碑是颜真卿46岁时所书,不仅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更是为迷惑安禄山的使者而作,是他忠贞爱国、抗击安禄山叛乱的历史见证。苏轼说:“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原碑距今已1250多年,由于风雨沧桑的摧残,下半截已风化剥落。1982年,地方政府又将其复制了一块,立于真迹碑对面的碑亭里,弥补了人们对原碑剥落的遗憾。

此外,颜真卿还善于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留世。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公园”迎门矗立着气势雄伟、大气磅礴、手执毛笔的颜真卿石雕像;园中以图片、文字、实物和微缩景观等艺术形式,介绍了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的功绩;园中还展示了他有代表性的书法、碑刻等作品,为“颜鲁公”的字如其人,做了最好的诠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