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伦妮丝·阿博特:置身于时间之河

2007年,摄影评论家林路出版了《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一书,书中选择了近现代国内外部分摄影家的作品,分成都市、时尚等七个系列进行分类并解读。征得林路同意,今天起我们将此书内容整理刊发。

贝伦妮丝·阿博特

1898-1991

《第五大道长途汽车公司》( 1932 )

上上下下的美国人在高楼的映衬下显得如此的滑稽和无奈;然而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满足心态,享受着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世俗生活。阿博特当时想到的是,这家建立于1885年的长途汽车公司,没准在哪一天就会在纽约的街头消失,她以特有的敏锐目光为纽约的发展留下了难得的视觉资料。

在上一节中曾经提到,贝伦妮丝·阿博特( 1898一1993)在尤金.阿杰摄影作品的感染下,认识到写实主义是她所应选择的最具力量的方式。就像阿杰全身心地描绘巴黎的场景一样,阿博特从1929年回到纽约后,看到城市在迅速变化,新的建筑不断替代旧的房屋,决定通过精确的细节描绘,完成一个称之为《改变中的纽约》的拍摄主题。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美国社会急速迈向机械化的时代。各种稀奇古怪的工业设备、高速公路、摩天楼以及层出不穷的技术成果如雨后春笋,构成了抽象而简洁的都市“雕塑群”,也成为现代美国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回到纽约的阿博特也从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中感到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召唤。她当时曾说:“如果我没有在美国之外的生活经历,也许我不会想到要拍摄纽约。但是,以新鲜的眼光去看纽约的话,就会想到只有纽约才是我的故乡,是我必须在这里一直安心摄影的地方。在一个城市完全改变之前,在古建筑与历史遗迹没给完全破坏之前,要先拍摄照片加以记录。

《熨斗大厦,百老汇和第五大道》( 1934 )

形状酷似熨斗的大楼,让人联想到下面的大街就是一片世俗的海洋,溅起无数黑色的浪花,而高楼就是一艘无敌的航空母舰,正在劈波斩浪走向未来。阿博特的目光是面向未来的,因此画面的节奏也同样朝向明天。

她克服了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坚持每周至少有一天时间拍摄纽约,直到她的摄影计划申请到联邦艺术计划的资助。当时,阿博特的计划受到各种责难,即使是负责该计划的高级官员,也曾在看她的某些照片时说“好姑娘不应该到那地方去",幽默的阿博特反唇相讥:“我不是好姑娘,我是个摄影家。”

阿博特在当时的计划书中说:“拍摄纽约城,就是意味着尝试在敏感的底片乳剂中,在忠实地摄取形成这个都市本质的事物、匆忙的速度、嘈杂的街头、过去与现在的混合的同时,捕捉这个大都会的灵魂。”她善于选择最合适的视点,让发展中的都市影像形成一种前进的动感。

《纽约之夜》( 1933 )

这幅作品中组约之夜的辉煌,其实是隐藏在无数矛盾的时空之间,灿烂的灯火不是童话故事,而是现代化敏感的神经、强烈的张力。俯视的摄影构图,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张力的体现。

她在计划书中这样说:“它们应当在今天拍摄,而不是明天,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明天你会发现这其中许多令人激动的、十分重要的、18 世纪和19世纪的纽约的遗迹,已经因为要为新的建筑腾出空间而被清除掉了。已经有许多被拍摄过的或是应当被拍摄的、令人惊叹难以置信的建筑在过去的五年中消失了……所以特别需要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文献记录,它兼具艺术性和重要性。所有从大都会那被湮没的纪念物中抢救出来的作品将来都是极具价值的……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到,我需要将我全部的空余时间完全用在这个计划上,还必须获得更加系统的援助。

《从百老汇看到的交易场所》( 1934 )

阿博特的纽约是变化无穷的,在这里她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超长比例的垂直构图,将经济增长的空间压缩在急速上升的突变之中,给人以不凡的审美旋律。这样一种构图,在当时的摄影构成中也是相当罕见的,表现出摄影家的胆识。

从1935到1938年,她用8x10的相机拍摄了三百多张照片,直到1939年摄影集《变化中的纽约》出版,历十年之久的纽约拍摄才告一段落。然而比较阿博特与阿杰本质上的不同,可以发现他们照片中的时间样态的本质差异。如果说阿杰企图用镜头挽留旧都市的消逝的话,阿博特则是以摄影为纽约送旧迎新;阿杰的照片是过去时态,而与都市发展同步的阿博特的照片呈现现在进行时态;在阿杰那儿只有过去才有意义,时间是单向度地流向过去,而阿博特则置身于时间之中。然而历史同样承认了他们的功绩,不管是面对过去还是展望将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