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疾病”的书单:学术、科普、文学、非虚构都有

新冠病毒的爆发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过去的两个月,停滞的生活催生了人们对疾病、瘟疫、医学以及由疫情的扩散折射出的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关注,相关品类的书籍也因此被推到大众面前。

“瘟疫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抗疫期间,关于探讨传染性疾病和瘟疫类的书籍最贴近大众的关注,也最具启示性。从中世纪夺走近2500万欧洲人性命的黑死病到近代几次大规模爆发的鼠疫,文学、社会学、医学作品中都对其进行了回应及反思。

其中既有对一次瘟疫爆发的始末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再现的书籍,如2018年出版的、在豆瓣评分较高的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大流感是指1918到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新的估计数字为5000万至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这本书即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如书中所写:“那些身居要职的权威人士必须降低可能离间整个社会的恐慌,可谓知易行难。如果社会将人人为己作为箴言,它就不再是一个文明社会了。当权者必须珍惜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林肯是第一个这么说,也做的最好的人。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在现在读来也极具警示意义。

19世纪爆发的大规模的瘟疫也扩散到了中国,对这次瘟疫,国内外的学者多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如费正清奖得主、乔治城大学历史系主任班凯乐的名作

《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资料,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仅重新呈现出灾祸降临之下的悲惨,也由此探查了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同一题材的、于2003年出版、2013年再版的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明确将写作重点放在社会学,作者余新忠认为“瘟疫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有清一朝,江南作为经济文化最为富庶的地区,同时也是瘟疫最为多发的地区。作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开山之作,该书也借助笔记、方志、族谱等一点一滴地发掘出曾被当作凶兆而隐讳于史书的瘟疫往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全面细致的呈现。作者余新忠也持续关注该领域,他在2004出版了

《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

,专门论述了我国古代明清以来到民国期间,重大疫情的发生、发展与当时的反应和社会影响。

2003年出版的、魏健的

《改变人类社会的二十种瘟疫》

也颇具启发性,作者认为我们现在的诸多制度如监视、空间隔离、规训的权力运作机制等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瘟疫时期。

作者提出,瘟疫中建立起一种严密的空间分割制度,这种封闭的、被割裂的空间,处处受到监视。在这一空间中,每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动都受到监视,每个人都被不断地探找、检查和分类,划入活人、病人或死人的范畴。作者由此谈及,在当代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监视手段。在制度和技术的配合下,我们有了更完善的管理方式。

抗疫期间,部分出版社也在瘟疫相关类图书的出版方面持续发力,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品牌下的于2016年出版的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就因为品牌效应和瘟疫相关受到关注。

不同于上述诸多社会学角度切入的书籍的艰涩,《血疫》的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是美国的非虚构作家,该书也从人物故事的角度缓缓切入:如开头写:“夏尔·莫内离群索居。这位法国人独居的小木屋位于恩佐亚糖厂的私有土地之内。……他是业余的博物学家,喜爱鸟类和兽类,但不怎么喜欢人。他五十六岁,中等身高,中等身材,有一头光滑的棕色直发,算是相貌堂堂……”而这个人在故事开始时已经死掉了。

“医生来调查他的死因”时发现,1979年来到非洲的莫内走向死亡。他和女性朋友开车驶上死亡之路,尚有闲暇去观察和欣赏美丽的景色。他们在奇塔姆洞下方的小山谷内停留,过后走进岩洞深处,看到钟乳石,看到小象的尸体,看到蝙蝠。然后他们离开。七天后,莫内因为疼痛请假。又过了几天,他病到几乎像是僵尸……

这也是几乎所有瘟疫类的书籍中都会涉及到的——在荒蛮可怖的整个社会现状中找到一个切实个案,没有哪种叙述比描线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走向死亡更令人心碎。

上海译文最近出版的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也一直是豆瓣“最受关注图书”,作者聚焦于在美国扩散的艾滋病,以时间为脉络呈现影响艾滋病扩散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在写作本书期间,该书的作者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

瘟疫也投射在文学作品中。瘟疫期间,法律中止,禁忌全无,时间冻结,肉体不分贵贱地混杂在一起,每个人都揭去面具,抛弃了过去据以相互辨认的法定身份和形象,露出副全然不同的真相。

赋予瘟疫以高度象征性的作品如加缪的

《鼠疫》

,这也是这次瘟疫中被提及得最多的文学作品。加缪对瘟疫到来的奥兰小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以丰富的细节展现鼠疫爆发之时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鼠疫》中塑造了灾难到来小城中的人物群像,更多得表现个人守着道德底线所作出的种种抗争。“鼠疫”不局限于一场实在的瘟疫,而是象征人类面对的生存困境,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疾病、意外事件,它们潜伏在人类身边,随时有可能爆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迟子建

《白雪乌鸦》

的写作基于1910到1911秋冬之季的东北大鼠疫,这场最早出现在俄国境内,其后经满洲里,蔓延至哈尔滨的鼠疫由流民捕猎旱獭引发,到了1910年底,已经呈现失控的状态,哈尔滨的傅家甸尤甚。《白雪乌鸦》与《鼠疫》一样将写作的背景确定在一个小镇中,写瘟疫蔓延时人的表现。

迟子建在2月5日发表的文章《春花依然盛开》中也提到:“我相信病毒这条毒蛇,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消灭,春花依然会迎风盛开。但我们未来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比如我们是否把野生动物看作人类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我在山里长大,知道它们也有满含着情感潮汐的湿漉漉的眼睛。我们的社会公德心该如何加强,我们对医疗的投入是否有待加大,等等等等。”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迟子建的《白雪乌鸦》目前正在改版印制中,预计3月初上市。

瘟疫也代表着离散,很多以离散为题的文学作品也被关注,如马尔克斯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

、张爱玲的

《倾城之恋》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称为“一部充满哭泣,叹息,渴望,挫折,不幸和欢乐的爱情教科书”。 这部小说以弗洛伦蒂诺对费尔明娜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为主线,穿插了不同时间段的爱情:少年的他们拉图式的迷情;成年弗洛伦蒂诺与不同女人之间的露水情缘……作者将爱情视为人生的中心和价值。死亡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几乎是爱情的同义语,时间在其中也发挥了其妙的作用,如后来广为称颂的那段话所显示的:

“他们之间的感觉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长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医学科普类图书热度不减

在抗议期间,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类科普书也受到关注。

疾病如从文化和医疗史角度揭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几种因素的

《枪炮,疾病与钢铁》

,作者贾德·戴蒙德指出:“整个近代史上的人类杀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他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虽然奇怪的是,引起我们人类流行疾病的大多数病菌如今几乎只局限在人类中流行。”枪炮和病菌,作为先进文明入侵落后文明时的武器,一显一隐。病菌形成的攻击力可能不那么直观。病菌从偶然地由动物身上转移给人类,转化为人类之间能够长期传播的疾病,要经过四个演化阶段,环环相扣,最终成为一种隐型武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新出的

《病毒星球》

对各种类别的病毒进行了分析,我们“闻之色变”的病毒或许并不那么可怕。在作者笔下“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当然,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作者卡尔·齐默也提及病毒的传播,在现在看来格外真实:“如果疫情并不总是来得这么意外,我们就能做好更充足的准备,不至于措手不及。然而下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我们完全可能对致病病毒一无所知。”

2014年出版的《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爆发》也聚焦于病毒的产生和扩散,“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微生物净化使人类更脆弱”“驯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三重影响”等,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病毒诞生之初是怎样一步步转移到人身上的。该书也对流行病爆发后怎样应对提出了建议,如建立全球性监测系统,用手机信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绘制疫情聚合图,为我们提早捕获流行病暴发信息提供了条件等等,只是作者最终希望的“流行病的末日来临”以目前来看,似乎仍旧遥不可及。

医学科普类的书籍最近也受到关注,如2018年出版的

《基因传》

,作者从1865年起的“遗传科学昙花一现”,一直写到2015年后的“人类后基因时代”。《基因传》是一部写科学家们艰难探索基因奥秘的书籍,其中有科学的论述,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

如其中写到的“巴克诉讼案”,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卡丽·巴克智力低下,被强奸致孕,又被关进低能患者收容所,最终被判决接受绝育手术。1927年,收容所的负责人约翰·贝尔医生对她施以结扎手术,完成绝育。遗传学在当时的影响已经渗透进美国政治和个人生活,一场由国家倡导的绝育工程此时已经遍及全美。很多州都制定了苛刻的法律措施,对那些被认定为劣等人的男女(惯犯、白痴、弱智和强奸犯)实施绝育并收容监禁。而作者认为,这样的行为都是采用了某种遗传学理论来构建人类身份的概念,而这些歪理邪说最后都沦为满足政治意图的工具。

除了这样的大部头以外,很多浅白易读的医学读物也进入到大众视野,如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荒诞医学史》《人人都需要了解的医疗新技术》《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

等。

免疫系统是病毒到来时被提及得最多的,关于我们的免疫系统从何而来,是如何跟数百万细菌日以继夜地战斗?病毒、细菌都在不断演化,未来的抗药性之战应该怎么打?《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给出了一些答案。作者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所谓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广告收的都是智商税,但书中所展示的复杂而神奇的免疫系统的组成要素,专业的免疫学知识和充满画面感的免疫系统工作机制,都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当下人人自危的气氛中,这场免疫系统漫游也是必不可少。

在世界医学漫长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节点因为格外怪诞离奇颇值得一提,在由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莉迪亚·康撰写的

《荒诞医学史》

中,对最近几个世纪出现的各种“暗黑疗法”进行了展示,如汞、金、锑、砷(砒霜)等元素周期表上的“神秘物质”,因为其施于人体时常有一些伴随性的反应,常被宣传为特效药;而另外的一些如鸦片、可卡因、酒精、神土等也被宣称针对某些病症可以起作用。在《飞越疯人院》、《禁闭岛》《美国恐怖故事》等电影中都提到的前额叶白质切除手术、截肢手术等也在书中被谈及。

各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手册》成热卖书籍

为了回应社会关注,全国各出版社组织各地相关专家编写并上线一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读物。

据当当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针对此次疫情,读者主要在搜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等相关防疫书籍,在当当网上,三家出版社提供免费读物: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1月24日即提供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26日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8日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电子版免费供读者下载阅读。

在当当网的销售收订排行上,《丁香日历》排在首位,随着疫情的发展《霍乱时期的爱情》、《血疫》等图书也有较大增幅。

1月20日至2月7日,当当云阅读读者听书及阅读最高的单品排名

京东读书APP也在春节期间紧急上架许多电子书,其中免费电子书包括: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手册》、新华出版社的《中国抗疫简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 此外,美国执照心理医生、国际现代幸福学创始人之一宋志颖博士讲解的《抗击新肺炎的“心理”保卫战!》有声内容也免费提供给用户。

而随着疫情的扩散,为了是让大众了解自己在疫情暴发时及暴发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发生哪些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缓解这些心理问题,减少大众的恐慌情绪,中版集团、世图公司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推出《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该书内容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估”“疫情暴发时或暴发后的常见心理问题”“疫情暴发时或暴发后如何缓解心理问题”三个部分。此外,也针对“污名化”“分离”“丧失”等社会心理问题提供了心理调节方法,对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家长等在内的关键相助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心理自助指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