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感觉不虚此行,“云游”才有价值

在思想活动中也沉淀出一些感悟、经验或结论,有了文化层面的收获,才能够与视觉震撼相匹配,让虚拟参观变得“不虚此行”。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内各大文博机构均暂停对外开放,以开启虚拟展厅或线上播放的形式,为观众提供服务,让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了一项选择。其中,由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共同打造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抢先体验版,让用户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敦煌之美。

体验了一下“云游敦煌”,在界面友好性、访问速度、图文质量等方面,这个小程序基本能够满足用户的初步需求。其中的“今日画语”“兴趣关注”“文化产品DIY”等带有定制特征的个性化服务,借鉴了社交媒体的一些长处,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可以让用户产生探索愿望。

虚拟游览、在线观赏、沉浸体验……关于走进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设想,多年前就有。成熟的技术给文博机构全面走向数字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跨出一大步,不在于硬件条件如何,而在于文博机构能否意识到未来趋势,提前介入到这项需要有前瞻眼光的工作中。

敦煌研究院在国内算是走在前端的机构。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是需要突破一点障碍的,可能在保守者眼里,数字访问的快捷、全面与到位,有可能会影响到购票现场观看的人数,最终会让文博机构产生损失,这会让一些博物馆产生犹豫心态。但就未来趋势看,现场参观与虚拟游览,将会在未来的博物馆双线并存,缺一不可。

一实一虚两种参观方式,可以满足两大参观群体的需求。对于追求现场感的观众来说,能与文物面对面,屏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气息,是一种至高的感官与精神享受;而对现场感需求没那么强烈的观众来说,不必车舟劳顿,在房间里喝着咖啡轻松地游遍世界,也是无可厚非的选择。

实体参观与虚拟参观,没有孰高孰低,都是文化消费行为,对于满足于到文物现场拍个照就走、无暇认真观赏的观众来说,到现场的意义确实也不太大。而如果能够通过数字方式看到细节、看到历史与文化的观众,哪怕这个参观行为通过手机完成,也能带来精神享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通过哪种渠道与形式参观,而在于观众的参观意愿、出发点在哪里。

对于博物馆爱好者来说,“获得感”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追求,满足与欣喜,幸福与向往,感悟与体会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类于“获得感”当中。传统文化数字化未来的重中之重在于,文博机构与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合作的产品,可不可以给用户提供足够多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一定得是清晰的、逼真的、丰富的、余味无穷的,如果不以此当成传统文化数字化的终极目标,可能就没法让来自数字渠道的观众感到真正的满意。

千万网友云监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施工,是以在线同步摄像头为网友提供了一种“在场感”。“在场感”是博物馆提供虚拟游览服务首先要在意的事情,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商用,在长远规划中,这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场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以实现的,这是让观众拥有“获得感”的重要一环。

在视觉感官上惊艳的同时,文化收获的多与少,也决定了虚拟游览的魅力值。所谓文化收获,就是让观众在虚拟参观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文化信息量进入脑海,在完成参观后,在思想活动中也沉淀出一些感悟、经验或结论,有了文化层面的收获,才能够与视觉震撼相匹配,让虚拟参观变得“不虚此行”。

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可以单独看待,也可以合为一体,满足观众的消费欲望,也是“获得感”的组成部分。有网友通过“云游敦煌”定制了喜欢的敦煌壁画丝巾,这也是一种收获,而且是让传统文化走进现实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场感”“文化体验”“消费欲望释放”,能做到这三点,文博机构的数字化之路未来可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