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德国著名作家聚斯金德的五部长篇小说《香水》《夏先生的故事》《鸽子》《低音提琴》《论爱与死亡》。德国当代知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Süskind)的处女作《低音提琴》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演,至今仍常演不衰。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德国著名作家聚斯金德的五部长篇小说《香水》《夏先生的故事》《鸽子》《低音提琴》《论爱与死亡》 。

德国当代知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的处女作《低音提琴》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演,至今仍常演不衰。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后被译成多种语言。他还著有中篇小说《鸽子》,《夏先生的故事》及其他一些非虚构作品,在当代德语文学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聚斯金德对挣扎在主流社会边缘小人物心理的洞悉无比精准,凭借娴熟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艰难。

电影《香水》海报

他最著名的作品《香水》(Das Parfum)是20世纪德语超级畅销书,全球销量逾千万册。同名改编电影全球票房过亿,本·威士肖倾力演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经这样评价《香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

小说《低音提琴》描写了一位不得志的乐队低音提琴手的内心世界,全剧自始至终由独白构成,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内心的孤寂,以及被群体漠视的失落与无望。

《鸽子》则是一则表现人类生存恐惧的寓言,深入揭示异化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心灵困局,是20世纪德国最畅销的纯文学小说之一。小说以传统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和极尽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迷茫与人生悲剧,以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失去普遍安全感的焦虑和对人类生存所感到的恐惧,以及作者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深沉思考。

《论爱与死亡》是聚斯金德唯一非虚构作品,聚斯金德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探讨了爱和其永恒的对手——死亡的关系,援引哲学、文学,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及至现代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向我们呈现了两者间相生相伴又对立冲突的联系,促使读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爱与死亡,以及它们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样貌。爱情既能让人感觉幸福,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爱情不只是随便一种分子,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把我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作者进而对比了耶稣和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命运遭际,讲述他们如何试图用爱战胜死亡。

《夏先生的故事》是聚斯金德回归纯真之作,由《纽约客》御用画手、法国国宝级插画大师桑贝配图。小说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更无紧张刺激的悬念,只像一段借孩童之口平铺直叙地道来的回忆,透过童真的目光关注着那些被放逐和被遗忘的个体。同时,悉心研读此书后人们会发现,作者在这略带怀旧伤感的叙述中倾注了自已内心深处某种强烈的追求与渴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