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需正本清源

清 任伯年 梅雀图

我说一句实在话,十几年来,我曾经听过许多美术学院的名家、教授讲中国画,他们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一涉及到中国画的传统,也包括诗词、书法、音乐等等,往往是一知半解。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他们应该都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们把中国画给异化了,只留有一些技术于空洞的形式。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好画家之所以越来越少,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目前的中国画教育全部都是用西方观念来训练。当初把中国画教育用西方观念来设置,就是因為百年来的中国画论争。当时一些人觉得中国画不科学,所以大学就开始把中国画科学化,就必然引进西方的那套观念,然后把中国画所有的内容用西方的观念来改造,来分析。这么一改造,中国画的传统就丢失了,最后,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中国画家。所以,我觉得中国画要想出人才,应该撤离大学体系,回到中国画的本质上来。

我们要批评一种现象或学问,必先在那个领域研究过几年,根据认识、心得去批评,别人才能信服。若因为不是自己的一派,就要攻击他,那种行为就不值得赞同,其言论也站不住的脚。我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数十年,总觉得中国画传统中包含有深沉厚实的思想文化资源,是中国画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山水画在宋、元已经非常完备,当时的画家都具有创造能力,开了后世山水的门径。

清 朱耷 海棠春秋图

纵观中国美术史,历代大家无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宗立派。中国画的传统,主要是文人画,文人画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且在千百年的延续过程中,不同时期,植根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每个时期他们必然面对着某种强力支撑的,来自前人业已形成的流行浪潮,历代画家出于自身的发展与艺术独立,无不深刻地意识到与流行浪潮抗衡的迫切需要,以求创建属于自己的格局与风格。不论是苏轼、米芾等人所对抗的李成、郭熙流行,赵孟頫对抗的装饰意味,沈周、文征明所对抗的浙派风格。流行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持,文人画家们在面临这些强势的旧风气之际,一再重新反省绘画艺术的最终本质。一方面是出于文人基本性格中的“反俗”倾向,另一方面是在创作上的求新精神。这种求新精神是画家的一种志向,求新精神的存在,无疑的是中国画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根源。

由此观之,传统应该包括“继承”和“发展”两个部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传统。两千年的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就是这个道理。继承传统,关键是继承到哪一点上。如果是泥古,被古人拘住,势必引导人们向后看,相对保守、墨守成规的清四王就是先例。更不能拘定一家一派,固守成见,未免家数太小。如果继承到发展上,对传统重新审视消化,发掘出传统中的新价值。同时代的石涛、八大山人就是很好的典范。

元 赵孟頫 枯木竹石图

学习传统不能局限于一家一派,要放眼广阔,清人刘开说:“夫天下有无不可达之区,即有必不能造之境。有不可一世之人,既有独成一家之文。此一家者,非出于一人之心思才力为之,乃合千古之心思才力变而出之者也。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学习传统,当你的研究步入高级阶段时,你就具有真知灼见,能透彻地看到传统的精华所在,如石涛所云:“过关者自知之。”过了关,当然可以一方面找到发展、求新的方向,一方面避免以往的不足,扬长避短,发挥自家的优势,确立一个高层次的“自我”,是不言而喻的。(文/丁雪峰)

元 赵孟頫 幽篂戴胜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