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端稳就业饭碗?

作者/ 梁 坤

编辑/ 崔小花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

疫情带给劳动力市场一个充满悖论的开局。

受疫情影响,大批春节返乡职工被困在家中,创新低的铁路、航空运输折射出劳动力返岗的现实窘境,更不用说回去之后等着他们的14天隔离期。同时,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直接取消了今年外出打工计划,“今年不想出去了,外面肺炎闹得太凶了。”常年在东莞打工的许强(化名)表示。

但企业不能再等下去了。

复工复产正在按计划推进,被阻断的原材料流入通道也在逐渐打通,人手不够,正成为现阶段最突出的难题。对制造业来说,不是某一个企业复工率低,而是上下游产能都跟不上,链条上有一个供不过来都会导致梗阻。

困境之下,复工政策逐渐松绑,政府和企业“砸钱”定制务工人员高铁专列,包大巴车甚至包飞机接工人返岗,给予新招工人生活补助等硬核的“抢人大战”应运而生。各地正与时间赛跑,重新激活产业和城市的活力。

而2020年春的另一面,是奔波在求职路上再创新高的874万高校应届毕业生。

如果按西安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截至1月31日完成43.85%的就业率来估算,也有近500万学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商界》记者在某高校就业指导网上获得了一份“2020年寒假期间各地招聘会信息一览表”,该表罗列了全国各地216场大型招聘会,绝大多数都在春节之后。目前来看,这些招聘均未能如期举行。

“今年已经不是最难就业季了,简直是最难毕业年。”应届生谭文斌在电话中接连叹气,“学校不让回,论文被追着交稿,海投的简历少有回音。班上准备出国的、想考公务员的这些人计划全都被打乱了。”

当前劳动力市场“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状,被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形容为短期的“阶段性错配”。这种错配让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就业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尴尬的春招季

一直以来,我国的就业压力集中在特定的人群,以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最为显著。

对毕业生来说,春招有“金三银四”的说法,从经验来看,大量工作机会在这个阶段密集推送。但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春招显得尤为尴尬。

主流观点认为,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面临一定生产经营压力。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调整战略,“活下去”成了眼下最要紧的事。在这样的背景下,缩减或取消部分岗位以缩减人力成本,是必然的选择。经济下行压力让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意愿不强,整个社会的就业预期走低。相较于秋招而言,本就规模不大的春招,就显得尤为激烈。

在拉勾网日前发起的一项规模为近2000个样本的线上调查中,90%的互联网求职者表示求职遇到了阻碍。“发现职位变少”“内推机会变少”“担心被裁员”成了这一届求职者的集体焦虑。

但减招的说法也不绝对,企业要想正常运作,核心岗位必须正常招聘,暂时押后的是储备和非紧急的岗。等疫情过去了,这部分招聘需求会被重新释放。

同时,政府也出台也一系列针对企业的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等扶持政策,保持整个就业市场大局的稳定。

网上务“正业”

2月6日,人社部通知全国范围内暂停线下招聘,就业保障部门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加大线上招聘力度,采用线上笔试、面试方式,来保障防疫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停摆。同时,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推迟签约录取,调整招聘招录笔试面试时间。

一时间,“云招聘”成了已经或即将开展招聘流程的用人单位唯一的解决方案。

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向老师说,“其实就业信息在线发布在往年就已经是常态了,这次不同的是笔试、面试可能都得靠网络进行。”

采取线上招聘的方式后,今年的春招战役反而提前打响。但也有不少用人单位只是放出了招聘简章和网申通道,面试方式和时间尚未明确,如此来看,整个春招的时间线会拉得更长。

远程招聘破坏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习惯的面对面沟通获得的真实感。因此,如何提升HR在赛博空间中面试和考察的技能就成了关键。人力资源薪酬福利专家刘畅表示,“企业使用新的工具只是开始,在新的工具下有效的面试方法和适合的技能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该关注其在"云"端招聘的品牌价值建设。”

点对点的线上招聘,并不能肩负传统线下招聘的所有功能。

在校园招聘中,企业首先会组织一个成规模的宣讲会,讲解企业价值观、职位需求、发展前景等信息,之后才是面试等考核环节。宣讲会除了招到员工,还有一个重要使命是宣传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因此,很多大企业往往会把招聘场地设在最大的宣讲厅、精心设计制作大面积的宣传海报。

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各大高校都在尝试进行线上“空中宣讲会”,通过直播的方式建立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沟通渠道。当前,清华、北大、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与快手达成合作推出“2020春季空中宣讲会”,以清华为例,未来一周将有5家企业通过直播的形式召开宣讲会。

不论是线上招聘还是空中宣讲会,都不是疫情当中才探索出来的新模式,但如此大规模的“云招聘”,还属第一次。

尝试“云招聘”的不仅仅是高校学子,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劳动力资源的运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

劳动保障部门对务工返乡人员也开辟了线上登记专区和岗位对接微信群,致力于稳定就业、就近就地灵活就业。政府搭建平台,推动用工余缺调剂。

例如,受疫情影响而减少用工的酒店、餐饮、旅游和休闲等服务型企业以及暂时难以外出务工且有就业意愿的本地劳动力,与已复工复产的企业对接,通过支持、参与企业复工用工,满足阶段性用工需求。

一系列“共享员工”“弹性员工”“钟点工”等形式正在为“稳就业”贡献力量。

稳就业,位列“六稳”首位。就业稳,则人心稳、大局稳。这场疫情下劳动力的阶段性错配,必将随着经济企稳和投资的释放而恢复,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不解决这个问题,每年都将会是“最难就业年”。

刘畅表示,“人力资源配置长期的合理性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且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疫情是不会阻止大的发展方向,相反,我认为疫情可能会加速中国资源配置方面更深化的改革。”

关于本文

作者:梁 坤

来源:锐公司(ID:shangjiezz)

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锐公司”是《商界》杂志旗下重点打造的优质内容平台。致力于记录时代企业、传播经营智慧、探究商业本质、透视商界人生。你憧憬中的成功在这里将演绎得千滋百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