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玄社|《乙瑛碑》如何写出庙堂之气

隶书,如何写出庙堂之气?

非学《乙瑛碑》不足以成!

隶书以汉碑为极,每碑出一奇,无有同者。《乙瑛碑》持独有的有宗庙之美,它与其它碑相比,又有不可替代之奇。它既不想《石门颂》豪肆,也不像《曹全碑》秀润。没有《张迁碑》的方整,也不像《礼器碑》那样典重。

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枕经金石跋》里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

《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6月,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因为此碑工整匀适,结构严密,用笔极有法度,粗细对比明显,跟《礼器碑》一样,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隶,用《乙瑛碑》入隶,既可以通雄肆,又可以通秀逸。

就《乙瑛碑》的艺术特点来说,它的用笔非常丰厚,藏锋起笔,铺毫行笔,提按明显,回锋收笔。用笔方圆兼备,波磔分明,骨肉匀适,不板不滞。结构端庄大方,字正凝重,中宫紧收,点画结构严谨,穿插避让也很得当,字形体态生动,颇多妙趣。长的笔画一般会呈现弧形,使其表现出飞动遒劲及潇洒、飘逸的韵味。

章法上的表现来看,字距大于行距,其谋篇布白略呈横势。书写工整秀劲,端庄朴茂,也充分体现了创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临写《乙瑛碑》要注意不要过于工整,以免把字写的拘谨和庸俗,尤其是蚕头雁尾,如果用笔上稍微油滑,便装饰性就太强,所以要注意行笔的节奏,加大笔毫与纸的接触,逆锋涩进,形成高古浑厚的艺术特征。所谓的“金石器”就是一个碑的高古风格,而不是用毛笔去模拟它残碑的侵蚀剥落之痕迹。

二玄社初创于1953年,专门从事书法类图书的出版。二玄社的出版物优缺点都是那样明显,优点是它精良的制作印刷工艺,而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太贵。

二玄社复制中国国宝级书画,并且主要是复制藏品居世界各大博物馆之冠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世所罕见的大帧唐宋元书画,其还原能力之精微,制作水平之高超,并不能仅以“下真迹一等”的词汇来形容。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中国书画名迹大多灰暗皮损,并且在展出时又须玻璃防护品的层层阻隔,令观者即使面对真迹,亦难免生隔靴搔痒之感。二玄社的复制品,不仅精妙地还原了原作的笔墨变化,而且在保证原作风神的前提下有效地修复了画面的皮损残破。换句话说,这些复制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具有比原作更进一步的清晰度和观赏性。

为方便大家学习,我们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二玄社出版的 “中国书法选”系列 ,请各位收藏好! (本资料仅供参考学习)

#06

《乙瑛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