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冠状病毒最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冠状病毒是对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病毒的统称。冠状病毒是呈球状或椭圆形,上有规则排列的囊状胶原纤维突,形似皇冠状的一类病毒。病毒粒子的囊膜由双层脂质组成。层中穿插有两种糖蛋白,即膜蛋白和纤突蛋白。某些冠状病毒的囊膜还会有第三种糖蛋白血凝素。病毒粒子内部为RNA和衣壳蛋白组成的核蛋白核心,呈螺旋式结构。此类病毒能引起动物、禽类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复制,通过其内质网膜出芽成熟,可再次入侵寄主细胞复制,如此重复,使寄主组织细胞严重损伤。在复制过程中,病毒基因易发生突变,形成新的病毒变异株。寄主机体原有的免疫力,因病毒变异自然减退或消失,这为研制有效的新疫苗带来困难。冠状病毒可通过组织或器官进行培养和分离。

冠状病毒包括人冠状病毒、禽传染性支气冠炎病毒、新生小牛腹泻冠状病毒、鼠肝炎病毒、火鸡传染性肠炎病毒以及鸟类冠状病毒。野生环境下的蝙蝠、猴子、鼹鼠、果子狸、蛇、野禽等动物身上可分离出冠状病毒。尽管这些动物身上的病毒与人冠状病毒有很高的同源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人类的疫源。

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即SARS病毒,尽管在形态上与冠状病毒极为相似,但在蛋白基因组序列上与冠状病毒有较大差异。因此,有的学者认为,SARS病毒可能是早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爆发前已独立存在的一种类似冠状病毒的新病毒。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普通感冒和急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在世界上普遍流行,在普通感冒的病因中占第二位。传播方式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直径约100纳米,呈不规则圆形或类圆形。有包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呈皇冠状,故命名为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科。人类冠状病毒有OC43和229E两个抗原型。对乙醚、氯仿、乙醇等脂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可以灭活病毒。

潜伏期一般为2~5日。典型表现为普通感冒,有鼻堵、流涕、咽痛、咽红和全身不适等,偶可发生肺炎及引起小儿哮喘。OC43毒株引起的症状比229E较重。肠道冠状病毒可对新生儿和1~2岁婴儿引起急性胃肠炎,腹泻每天10次左右,呈水样便,少数可呈血水样便。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典型临床表现作临床诊断。并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可以诊断。有条件可用人胚肾、人胚肺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现可用RT–PCR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大多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多能自愈。增强体质,避免劳累和受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主要预防方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