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党总支 三地桥头堡

清扫农村集市。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牛街乡是一个山区乡,距离县城60多公里,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环境:南与临沧市凤庆县的鲁史镇和诗礼乡隔江相望,西与保山市昌宁县的珠街乡接壤,处于三州(市)三县的结合部。牛街村是乡政府所在地,25个村民小组2972人,有彝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苗族五个民族。村党总支下辖16个村党支部,有党员72人。在党总支带领下,各村党支部共同发力,冲锋在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先锋战斗堡垒作用。

傈僳族语音宣传疫情防控。

“用民族语言宣讲,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歌声宣教”成为牛街村宣传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推进器。2月24日,牛街村党总支书记陈家国带领其他同志,拉着移动音箱带上话筒,走进瓦妈伍村广场,开始新一轮宣讲。“村里的乡亲们,请你们先停下手中的活计,听听今天的宣讲,村里要跟大家说疫情防控的新知识……”他用汉语宣讲了一遍,又再用彝语说了一遍。今天的内容是宣读县里关于疫情防控的通告,宣讲有关疫情防控知识。瓦妈伍村有105户379人,彝族群众占总人数90%,当地部分老人家只能听懂本民族语言。用汉语和当地民族语言共同开展宣讲,接地气,听得懂,群众有亲切感,更容易接受,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傈僳同胞要记牢,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少聚集勤通风……中国‘擦利子’!武汉‘擦利子’(傈僳族语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一阵阵悠扬悦耳的芦笙开场之后,牛街村架妈佐小组大喇叭里传来了傈僳族歌曲。这是一个傈僳族小村庄,有70户175人。村里有一个傈僳族文化传习队,平日里由队长罗凤光,党支部书记罗凤伍带领大家学习傈僳族歌舞,传习本民族文化。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积极发挥文艺优势,编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傈僳族歌谣,以民族歌曲的形式让村民牢记等相关的疫情防控知识。

编排傈僳语歌词。

“守住了人口稠密、外来人口最多的牛街村,就守住了牛街乡,某种程度上就是守住了三州三县的健康安全。”通过加强与相邻的鲁史镇、诗礼乡、珠街乡联防联控,互相掌握动态情况信息,牛街村实现了社会面管控全覆盖,有效建立起守护三州三县健康安全的疫情防控防火墙。在明德丫口等5个执勤点,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村党总支把党员、村组干部2人编为一组,轮流值守,日复一日开展着信息登记、体温测量、消毒杀菌等看似枯燥实则重要的防控工作,他们逐车逐人排查,做好外来人员劝返。同时,认真监测重点人员,扎实做好信息收集上报。由专人负责动态收集汇总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每天由16个支部书记负责收集整理,在当天下午2:00上报给村信息员。乡村两级还建立起牛街乡防疫工作群、牛街乡村委会社长群、牛街村支部书记交流群等多个微信群,传达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到快速上情下达,全面掌握动态信息。

“地毯式摸排、网格化管理”,促进了联防联控取得实效。在牛街村,每一个村组干部挂钩联系4至5户群众,负责入户走访、做好宣传,掌握信息、管控服务。彝族党员茶文胜挂钩联系9户群众,他每天至少入户走访一次。在村民茶家花家中,他提醒大家不要放松防控意识:“现在不能大意,不要到村外去喝酒、吃烧烤;要勤洗手,家里多通风,注意搞好卫生”。茶家花告诉他,她家一直都听从村里的安排,1月25日回来后就没有外出过了。同时,村党总支注重引导群众积极做好复工复产,为群众外出务工提供相关服务。24岁的彝族青年小字,准备和伙伴一同到广东省东莞玻璃厂打工。村里为他准备好了“通关文书”,小字到村委会领取了《复工人员健康承诺书》《健康证明》等相关材料后,高高兴兴地离开,踏上前方追梦的征程。

小山村沃柑丰收。

“菜市场平时有多少种蔬菜,现在也一样。”牛街村蔬菜肉类等日常必需品供应有保障。集贸市场每天有四头猪上市,还有来自永建镇的牛干巴,也有黑潓江里刚打的鲜鱼,水果摊位上苹果、香蕉、火龙果等水果琳琅满目,大小超市粮油米面等商品和往常一样一应俱全。由村干部和市场管理员组成工作组,对牛街集贸市场运行管理。两个人为一组,做好清扫和消毒,要求村民进入市场都要戴口罩,并设立了废旧口罩回收点。

“小伙子,不要蹲在街上玩手机,买完东西就回家了,不要逗留”。市场管理组组长赫明升劝离了几位聚集在街场的群众,让他们尽快离开街场。他告诉记者,以往牛街每逢六天只赶一次集,除了本地的,还有三州三县的乡亲们来做买卖,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现在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外来人员暂时都不进牛街。但为了保障群众生活,每天农贸市场都有商户摆摊做买卖。“群众想买什么东西基本和平时一样,没有一样买不着,不同的只是买了就要赶快走,不聚集不逗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