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康: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

一、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信息化建设助推经济发展由“量”到“质”转变

初步工业化的经济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则主要源自生产率的提高,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向第二阶段转换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带来自然演进,科技赋能成为下一阶段增长的关键线索,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空间广阔。

当前中国的初步工业化和原始资本积累已基本完成,过去因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催生的巨大投资需求拉动力减弱。另一方面,初期资本积累阶段,人均资本拥有量快速上行带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上行。但在初始资本积累完成后,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效用边际减弱,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的上行斜率也相应走缓。部分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已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尽管资金供给端基于惯性对该类行业仍相对青睐,但需求端已无太大的扩张需求,或已经积累较高的杠杆。过去由“房地产红利”和“人口红利”等原始资本积累拉动的行业进入成熟阶段,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将依靠生产率提高的拉动,“科技红利”的时代来临,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科技赋能的最重要环节。

根据海外经验,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带来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高峰,个人生活、企业生产、甚至政府、军方的工作方式都会因此发生变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提升。而相应的,新兴产业的崛起也是一个科技巨头诞生的过程,并在资本市场得到映射。比如伴随PC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变化,更多的是工作场景的变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彼时崛起的是IBM、英特尔等巨头公司。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效率进入新的纪元,微软、谷歌等成为新贵,而移动互联时代,个人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三产业开始触网——线上服务、线上消费、线上社交。伴随的是Amazon、Facebook等的崛起。

(二) 供给端:技术支持增强,政策推动加码

1、5G带动新一轮科技周期开启,技术支持增强为信息化质的飞跃提供可能

5G有着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特点,直观而言,即数据传输速度更快、更稳定,因此可适用于更多复杂场景。此外,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数据搜集、传输、存储、处理形成更为完善的闭环。伴随着5G带动新一轮科技周期的开启,技术支持使得多元信息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可能。

以美股为例,任何一个科技周期的开启,都是以技术突破为前提。以技术升级刺激新需求,一旦形成新的生产和消费习惯,趋势的力量势不可挡。

2、逆周期政策存在加码必要,“新基建”5G网络建设开道,信息化建设成为重点。

过去的基建集中于通水通路通电,而“通网”则作为新型基建逐步在各地展开。近几年通信网络的建设速度也远高于传统基建的增速。基建本身的目的一是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二是给予发展赋能,如高铁的回报率远不止于客座率,更在于快速便捷的交通物流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和空间。同样,未来的基建加码,不仅是传统基建进一步的拓展,且将包含更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以带动有效的产业投资,不仅带来经济增量,也同时契合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基建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传统基建的智能化改造也将同步进行。

在2020年已发行的政府专项债的使用中,投向新基建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不同于传统基建往往由财政资金主导,信息化时代的新基建,支出端多由企业承担,对财政支出的依赖性相对传统基建要低,将更有效汇集社会资金,因此投入端也将更为稳定和市场化。

(三)需求端:新兴生产和消费崛起,与国产替代共振

1、提升生产效能的迫切性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强推动力,产业格局重塑

企业资本开支将重点向提高生产效率的环节演进,自动化生产率的提升、商业模式向线上触网。18年制造业投资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增长14.9%,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出5.4个百分点。反映本轮投资更多为有效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高效产能替换,而非过去常见的传统产能扩张,主要生产要素的切换正在上演,公司提升也将经历从“量”到“质”的演变,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自然演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的动力自发性增强,生产端对科技赋能提出更高诉求。

2、疫情催化信息化建设加速,不仅在个人消费和服务方面,公共管理如电子政务、医疗信息化的优势体现,生产端的生产自动化、远程办公等需求相应激活。

我们在200218报告《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中曾提及,疫情下某些场景只是“昙花一现”,但有些场景却能够“蔚然成荫”。“新场景”的持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痛点需求+技术渗透+用户粘性。即寻找寻疫情下的用户痛点,既解决生活难题,又提升便捷与效率以引领需求的新变化,是“新场景”立足的根基。技术普及和渗透是实现“新场景”布局的物理条件。而用户在疫情期间尝试了新商业模式的便捷与高效,并在疫情结束后保持了较高的转化率与留存率,形成用户粘性则保证了“新场景”可持续发展。

本次疫情之后部分需求可能会逐渐回落(消毒、口罩、板蓝根等),但部分需求可能会相应保留。新场景的爆发属于必然中的偶然,需求痛点存在、技术可实现的条件下,新的场景实属必然。但用户培育、习惯更迭,则需要较长的导入时间,疫情的出现是不幸,但在另一方面却也大大加速了新场景的出现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大幅降低了用户培养成本,快速获取用户反馈和产品改进方向。个人习惯的改变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和to C服务往往成为场景变革的先头兵。但由于本轮疫情对于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影响前所未有,大数据+人脸识别寻找密切接触者、进城人员信息在线登记的红绿码管理也让人们意识到城市公共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提升空间,以及生产自动化、远程办公的实际可行性。

3、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的更高诉求之下,国产替代成为不可逆的长期趋势,为需求端的爆发进一步加成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自2018年以来产生巨大变化,这也是2000年全球化开启以来的前所未有之经历。在新的科技竞争中,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设中各环节的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性有了不同的诉求,自主核心技术的要求将深入到更多领域,国产替代的趋势不可阻挡。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端爆发进一步加成。

二、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础产业链条

信息化建设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常见领域: B端传统制造、服务业中提升效率, C端提升用户生活质量,G端提升信息响应速度。涉及的主体可包含互联网厂商、通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公共事业单位、政府以及个人消费者。

信息化建设由于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宽泛,最终的应用场景也千变万化,但在中上游的网络层、平台层和边缘层却有较大共性,信息化建设加速的时期,也是这些产业链的需求快速上行期。

(一)新型技术支撑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AI构成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四大技术支柱,四者相伴而行,形成叠加和放大效应。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网络层和平台层。大数据无法采用常规数据库进行计算处理,分布式计算成为必然选择,而云计算在处理数据之后使得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成为有效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提升传输速率,访问计算资源的延迟降低;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进一步发挥云计算的优势。最终的计算结果则需要依赖程序处理和决策构成更高效组合,AI赋能开始显现。

1、通信技术:5G建设

5G在“连接”方面有质的飞跃:①速率更快,5G理论传输速率可达4G的数百倍;②海量机器连接,5G支持大规模物联网终端低功耗运行;③连接更可靠、时延更低,比如自动驾驶所需要的传输时延10ms以内、且可靠性要求极高,这在4G时代是无法实现的。上述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说是有量变引发的质变。这使得以前难以完成的功能可以在5G时代下轻松实现。(详情请见200218报告《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第三章)

2、数据搜集:大数据

采用样本全集数据的一种方式,具有数据规模庞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流转快速、价值密度低的特征。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搜集完整度极高,可支持构建完善的统计学模型。但由于以上特征,传统数据库对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捉襟见肘,因此大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成为体现大数据价值的关键步骤所在。

3、数据处理:云计算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产业链主要包括 IaaS(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PaaS(平台Platform)、SaaS(软件Software)三层。IaaS层发展较早,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型,SaaS层的行业格局尚未清晰,而PaaS层则处于偏早期阶段、未来增速的预期较高。阿里、腾讯、AWS、中国电信、华为共同占据74%的IaaS+PaaS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信通院2019年7月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19)》和IDC《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上半年)跟踪》的数据,2018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亿美元,增速为23.01%,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2000亿美元。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4.2亿美元,增速约为50%,其中IaaS市场增速稳健,同比增长72.2%,PaaS市场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率约92.6%,但两者仍处于高速增长期。

4、信息分析与决策:人工智能

全球的人工智能发展均处于早期阶段,发展迅速,主要以中国和美国形成top2的竞争格局。根据中国信通院,截至2019年3月,美国和中国的活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别为2169、1189家,分列一二名,随后排名第三的英国的企业数量仅有404家。投资规模上,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为395亿美元,中国达到了277.1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2013年到2018年的第一季度全球AI行业累计投融资数据中,中国占比60%,美国29%,合计占比接近90%。尽管从2018年Q2以来全球AI领域投资热度逐渐下降,2019Q1全球融资规模126亿美元,环比下降7.3%,同比持平,其中中国AI领域融资金额30亿美元,同比下降超50%(中国信通院数据),但投资热潮之后的短期波动并不改变人工智能这一趋势。

(二) 硬件设备协同数据采集、传输与运算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进步离不开硬件的多项支持与升级。最基础的是通信网络建设,在应用层面则首先来自前端传感器件的数据采集,之后是海量数据传输带来的流量需求激增,在数据处理之后,信息回传至终端展示或操作。在此过程中,确定性最高的线索来自于流量需求大幅上行。2020年信息化建设加速,云需求上行、5G加速商用、大数据技术渗透、物联网交互增加和应用场景多元化共同带来流量爆发,并带动设备投资回升,将形成确定性较强的投资脉络。

流量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必需消费品”,(1)IT上云具备大幅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数据获取便利性、简化业务流程、方便升级、快速部署等优势,伴随着企业转云需求趋势性的上行,本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to B端企业转云将成为流量需求的拉动主力之一;(2)5G商用加速,各类IoT设备的交互增加、大数据技术的渗透以及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将进一步推动流动需求成倍上行。届时,数据的存储、传输、运算量均将迎来爆发。据思科预计,2021年全球数据流量将达2017年的2.4倍,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将达628个,是2017年的1.6倍。2018年中国的IDC市场规模为1,228亿元,同比增速为29.8%,而预计2020年,中国IDC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IDC进入高景气周期,相应带动光网络(光模块)——>服务器/存储(被动元件、DRAM)的景气度提升。

(三) 信息安全保障是贯穿始终的需求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信息安全贯穿始终。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客户的多元化(尤其是to B和to G客户的占比提升)、应用领域的复杂化,信息安全的要求升级加码、需求扩张也成为确定性较高的趋势。

1、信息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增扩展要求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网络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工业控制系统等新技术领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扩展要求,而信息接入点的增加使得潜在攻击目标和威胁对象也相应增加。过去常见的以硬件形态呈现的网络边界层安全产品已无法满足新的安全需求,对数据安全、安全管理等需求快速增长。

2、to B和to G客户占比提升—>安全防范要求和覆盖范围增加

to B和to G客户的占比提升,以及信息在IDC的集中存放,都使得安全攻击事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更大。国内信息安全行业的典型客户包括党政军、电信、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政策驱动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政府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战略定位也在不断大幅提升。2019年5月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保2.0)(1)对新技术提出了新增扩展要求;(2)三级对象覆盖范围增加,三级安全防范要求显著多于二级。《要求》于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相应带来2020年较大的整改投入,行业景气度会进一步提升。

3、中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在IT支出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增速快、天花板高

据IDC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IT安全硬件市场跟踪报告》,2018年国内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合计306.9亿元,其中硬件规模占比80%、为244.2亿元(同比增速为27%),软件市场规模为62.7亿元(同比增速为24%)。受益于行业投入加大,未来软硬件市场规模均会保持快速增长,且软件增速会有所提升。

中期看空间超1000亿元。据IDC数据,我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在IT支出占比为1.2%,全球平均在3%。各咨询机构给出的合理占比建议分别是:IDC:13.7%;IBM-10%;Gartner:4~7%。中国的信息安全支出在IT支出中的占比,不管相比平均水平,还是咨询机构给出的最低建议,都有较大差距。依据上段IDC的预测数据,19-23年软硬安全市场规模的年增速都会在20%以上。我们以2018年市场规模306.9亿元为基础,假设此后7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水平为20%,则经过7年,即至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长期关注物联网安全,行业天花板高。长期来看,随着5G商用,大流量、低延时会使得智能联网设备普及,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也无处不在,行业天花板高。

参考资料: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计算机行业,200220报告《企业级网络信息安全主要公司对比图谱》

三、信息化建设在对公端的四大重点应用场景

(一) 生产信息化(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

政策落地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22年,将突破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同时提升创新应用能力、资源供给能力。“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5G带来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机遇。随着接入工厂内网的车间设备数量增多,4G网络带宽小和时迟高导致精度不足和接入数量有限。5G技术切合了传统制造企业向基于数字智能工厂转型,高带宽、低延迟和多终端接入实现工业环境下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应用需求。在物联网、物流追踪、工业AR、工业自动化控制、云机器人等工业应用领域,5G已经成为智能工厂的关键支持技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工业互联网将涉及:

1、上游硬件设备:主要有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传感器、控制器;芯片等)。

2、中游平台:边缘层、平台层(PaaS、IaaS)、应用层(SaaS)。其中边缘层是基础,主要负责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平台层主要解决的是数据存储和云计算;应用层主要是各种场景应用型方案。

3、下游智能生产应用场景:工业企业的各类设备如高耗能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高价值设备和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

4、安全保障贯穿始终。

由于中游平台的技术要求为5G独立组网、以及云计算技术完善,而下游智能生产更是涉及AI技术的相对成熟应用,因此当前工业互联网仍处于早期的概念阶段,大规模迅速推广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新的应用场景推广往往是一个沿着产业链传导——从硬件基础升级到应用技术进化再到应用场景成熟的一个过程。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方面。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在硬件设施的市场规模为 2081亿元,占工业互联网整体规模的38.8%。在大型企业开始逐步试水工业互联网的初期发展阶段,上游硬件设备——工业机器人或成为先行发力的领域。

(二)医疗卫生信息化

传统的医疗信息化近几年发展迅速,同时也可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医疗服务加码,医疗信息化整体将保持较高增速。

1、政策面设立医疗信息化的最低完成度。

根据2018年9月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19年,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3级以上,即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间数据交换;到2020年,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即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

2019年3月,卫健委明确医疗信息化三个层级的建设:

(1)面向医务人员的电子病历;

(2)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互联网、物联网手段提供预约诊疗、候诊提醒、院内导航等服务;

(3)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大数据手段,各类资产全周期管理

此外,基于智慧医院的各类数据,还可辅助医保信息平台的运作,实现医保更精细化控费。

因此,2020年既是医疗信息化第一步,即电子病历全面建立的一年,也是后续相关管理、服务领域加大投入的一年。

2、互联网医疗的政策路线逐步清晰,疫情加速这一领域发展

(1)接入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政策路线逐步清晰。除了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清晰,制约减轻。2018年7月,《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发布,明确了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基本要求。

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在新版《药品管理法》中,处方药未被列入不得在网络上销售的药品种类中,网售处方药不再是禁区。全国已有15省明确处方流转平台建设规范。

(2)疫情加速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本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医疗公共卫生建设的短板。尽管我国医疗卫生的投入在17-18年经历了比较快速的增长,但目前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医疗资源短缺成为需求痛点。而线上问诊、线上处方、线上支付、线上配药等,在本次疫情期间各地医疗资源负载相对饱和、且不便形成人群聚集和物理交流的情况下,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微医、丁香医生等平台的线上问诊,以及京东大药房提供的湖北慢性病患者断药求助登记平台,均为缓解疫情当中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本次疫情或加速用户习惯养成,并促使实体医院加快互联网入口的接入。2020年2月以来,杭州、江苏、上海等多地发布医保支付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政策,长期来看,依托实体医院、针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在卫健委的推动下将加速形成。此外,经历疫情冲击之后,政府端医疗信息化(区域卫生平台建设)亦有望加码。

3、5G传输速率质变为互联网诊疗提供多样的技术可能

(1)远程会诊:5G网络高速率的特性,能够支持 4K/8K 的远程高清会诊和医学影像数据的高速传输与共享,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指导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远程超声:5G的毫秒级时延特性,将能够支持上级医生操控机械臂实时开展远程超声检查。相较于传统专线,5G网络能够解决基层医院和海岛等偏远地区专线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及院内 WiFi 数据传输不安全、远程操控时延高的问题。(3)远程手术:5G网络简化手术室内网络环境,降低网络的接入难度和建设成本。利用5G网络切片技术,可快速建立上下级医院间的专属通讯通道,有效保障远程手术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安全性,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智慧城市)

互联网+政务平台在多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果支撑下已经具备实现的能力,部分地区如浙江的“浙里办”、上海的“随申办”、山东的“爱山东”已实现了互联网+政务。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政府IT产业规模将达到289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0.3%。由于政府IT应用多数采用外包运营模式,在初步的基础设施架构搭建之后,预计后续对运维和IT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预计到 2020 年,IT服务占政府IT应用产业结构的比重将达到 41.1%。

本次“信息服务”赋能疫情治理效果显著,有望推动政府IT建设加码。本次疫情防控,信息服务技术赋能疫情治理的效果显著。(1)数字化+大数据成为防疫重要的信息窗口,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全国疫情实时统计与地图有超过20亿人次的浏览量,北大、南大等众多高校研究机构模拟了人口流动和疫情传播模型,而数字化+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线索,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覆盖了753条记录,涵盖了飞机、火车、地铁、出租车等出行方式。(2) AI识别技术帮助迅速甄别疑似患者,在寻找“无意识的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宁波通过公共视频AI比对迅速锁定与感染者同在菜市场买菜的密切接触者。(3)腾讯云、阿里云等云计算企业也相继宣布免费开放算力,帮助科研机构缩短研发周期,该超算技术可用于病毒基因测序,找寻病毒来源以及传播宿主,研制病毒疫苗。受疫情推动和逆周期政策加码政府部门投资有望上行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支出有望扩张。(4)健康码助推城市有序复工复产。2月9日,杭州市率先推出红黄绿三色的健康码。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支付宝、阿里云加速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至2月24日,健康码管理已落地全国近200个城市。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预计政务云的需求仍将继续上行。据信通院数据,2018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分别是370.8亿元,较2017年的292.6亿元同比增长27%。目前政务云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75%的地市级行政区。政务云的第一阶段基础架构建设即将完成阶段,之后的部署重点将转入服务化重构、云平台加速建设、大数据应用创新、政务IT安全加码等阶段。

(四)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的产业链可分为上游IT系统框架搭建(分布式数据库建立)和下游的多元场景应用,常见的包括线上销售渠道管理、智能网点、小额信贷管理(信用评级、押品管理、实时放贷、实时预警)、智能投顾等。

需求痛点:(1)金融业务场景互联网化。零售业务高速发展,物理网点的赋能降低,而移动化渠道的价值提升。竞争激烈,客户群体中长尾客群的重要性增加,映射多维、高频、线上场景成为金融业务的主流模式。(2)高并发、小额高频交易场景爆发。现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减少和电子支付的大范围普及,以及双“十一”等电商节日的交易额逐年递增,高并发、小额高频的交易场景爆发。(3)小额贷款需求飙升。新型的消费和服务习惯使得杠杆消费、小额借贷的需求量激增。小额借贷既需满足合理的风险控制,同时又要兼顾业务的便捷性和效率。(4)金融交互复杂化。伴随着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业务多元化、客户群体规模扩大,金融交互的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以上痛点使得传统数据库、传统物理网点、常规信贷审批程序等对新型业务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有限,金融系统升级(可控分布式数据库、线上渠道、智能网点、客观模型风险评价系统等),以科技赋能金融以满足新场景的需求,则成为更优选择。

国内外金融信息化均以银行占据主导,银行信息化转型成为长期趋势,而资本市场改革,投资者和交易品类更丰富,则有望加码金融IT领域的支出。

根据《2019-2025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2018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的规模超过1100亿人民币,银行开启信息化转型包括智能网点改造、线上渠道优化、技术+产品/场景和智能投顾的尝试,此外互联网银行的信息化重点或还包括扩大放贷人群同时降低风险。未来(1)进一步完善现有银行信息化系统建设,包括核心银行系统、信贷系统等等;(2)扩展获客渠道,包括手机银行、智能投顾等领域;(3)网点智能化升级等,仍将是银行信息化长期发展的主要方向。

此外,(1)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资机构对中国金融市场参与度增加。(2)银行理财子公司逐步进场投资业务,释放金融信息化建设的需求。(3)股指期权和国债期货等衍生品推广,金融机构有增加交易模块建设的需求。也将为金融IT领域的支出提供增量。

除以上四大场景之外,能源信息化和军事信息化也是值得关注的对公信息化建设发展领域。

四、策略角度如何看当前信息化建设?

(一)分子端:产业周期加速+逆周期属性增强—>相对盈利优势进一步凸显

信息化建设伴随着新一轮科技周期的开启加速上行,自身的盈利逆周期叠加基建属性的逆周期使得相对盈利优势更为凸显。我们在200205报告《5G引领科技投资进入蜜月期》中曾提及,“2020年5G产业链的横向普及和纵深推进来拉动整个产业链进入确定性较强的盈利上行通道。”伴随着新一轮科技周期的开启,信息化建设同步加速,盈利增速开启快速上行。此外,由于科技成长板块的核心爆发力来自技术或模式的创新、对生产要素的重构进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因此本身具备与经济增长周期相关性较低的属性,即所谓的“逆周期”属性。而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技成长板块的一部分,还具备较高的“基建”属性,使得其逆周期的特征更为突出。在当前经济增长整体仍然承压的环境下,分子端的相对盈利优势更为凸显。

(二)分母端:政策加持+金融供给侧改革最受益方向—>相对估值中枢抬升

投资是逻辑推演和数据佐证的结合。当前市场对于科技投资最大的争议来自于估值水平,不可否认,从相对估值水平来看,成长股对蓝筹的估值水平已达到偏高水位,似乎存在均值回归的压力。但均值回归的前提是周期波动、而非趋势性的生态变革。(1)从整体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整体生态环境是长期经济增速中枢下台阶,从而构成长期利率中枢下移,远端现金流在此过程中将获得更高溢价,即形成“成长性溢价”。(2)从结构性角度来看,决定估值的三因素——广谱利率、盈利预期、风险偏好中,①金融供给侧改革驱动广谱利率下行,其中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长是最为受益的方向之一,融资可得性上升、整体融资成本的现金流压力下行;②与过去不同,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切换和转型使得传统经济领域的增速中枢下行,科技赋能提供新的增长爆发点,科技对蓝筹的相对盈利优势进一步拉开;③政策发力提升板块投资的风险偏好,新兴消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成为重点培育产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加码,提升板块风险偏好。即从影响估值的三要素来看,科技成长的相对估值中枢均有较大概率较历史均值抬升。

此外,参考美股经验,在科技牛市的初期阶段,成长股可能经历一段估值寻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动能占据主导,相对估值水位尚未进入稳态。纳指在科网泡沫后于2002年10月触底,开启新一轮的科技牛市。具体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1 最初2个月猛烈的“干拔估值”(2002年10月-2002年12月),由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驱动—>1.2 为期10个月的估值高位温和扩张(2002年12月至2003年10月),盈利预期的驱动力增强—>2。 为期8个月的估值开始消化向长期中枢收敛(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该阶段行情上行但估值下行—>3。 板块估值相对稳态(成长/价值),盈利接棒主导行情。在科技牛市开启的初期,产业趋势的动能推动指数快速上行,相对估值水位则需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方才开始消化并逐步进入稳态。

(三)信息化建设是“新基建”,但不仅仅只是“新基建”

信息化建设是“新基建”当中的重点方向。2018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中首提“新基建”,“新基建”开始成为顶层设计的重要部分。广义而言,“新基建”所涵盖的范围包括信息化建设(5G网络建设、IDC、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轨道交通、特高压……不同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高的传统基建(公路、铁路、水利等),“新基建”符合产业转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具备“促创新”和“补短板”的双重意义。

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只是“新基建”,基建的特点:周期性强、较大程度依赖政策驱动和财政支出,to G业务占比高。而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轮科技周期的开启使得更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可能,也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方向,包含其内在的产业逻辑,“基建”加成只是加速催化,所以在资金来源方面,财政支出只是一部分,企业的支出意愿也相对强烈,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定价将更贴近市场、投入将更稳定,现金流情况也相对更优。

(四)市场可能忽视什么?to B和to G端的需求潜力带来更大爆发空间

对于A股投资来说,过去曾发生过两轮信息化建设加速带来行情,第一轮在1999年伴随着全球的互联网浪潮相应启动,但彼时A股以主题炒作的投资风格为主,股票市场整体并不成熟。第二轮则是在2013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序幕同步拉开。但当前与彼时存在三点重要的不同:

1、优质标的更多。1999年互联网场景革命在A股映射的行情中,尽管通信和计算机一度领涨,但涨幅最高的公司却相对偏向于概念,且行业公司个数非常有限。与1999年和2013年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当前中国处于调结构的进程当中,借鉴海外经验,随着一国经济产业格局的升级与变迁,金融市场相应压缩低效率领域供给、增加高效率领域供给,这一过程使得经济产业格局的变迁将在直接融资市场得到更积极的映射,体现在核心产业的股市市值、收入与利润占比上升。如美国自90年代确立“信息高速公路”的产业政策导向,通过高新部门的革新来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产值占比中“科技上、消费下”的趋势在美股市值中得到呼应。中国也将经历这一过程。此外,科创板的推出拓宽科技成长类公司上市融资的渠道,预计科技成长类企业的注册制也将在其他板块进一步推广。以包容的制度创新,重点支持高新产业及战略产业等新经济领域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增加优质供给,投资者可拥有更丰富的投资选择。

2、产业链更完整,实际参与度更高。当前中国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产业链涉及范围更广,既有自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国产替代率提升的原因,也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科技产业自身应用更为多元的加持。1999年互联网场景革命在A股映射的行情中,通信和计算机一度领涨,但电子和传媒却表现平平,彼时中国在信息科技领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上游的通信网络架设和PC端软硬件是产业链当中的主要参与环节。到了2013年,移动互联网和苹果产业链带动一轮新的科技行情,产业链已相对1999年大幅拓展,但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消费电子、计算机、传媒等。而当前中国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参与度更广,产业链从上游的通信设备、半导体到中游的消费电子、计算机硬件再到下游的各类应用,以及各类相关的材料和制造设备都具备较高的自主生产能力。尽管部分环节尚未实现国产替代,但产业链环节的完整度相较于2013年已有大幅提升。

3、需求面更广,不可忽视的to B和to G端潜力。

(1)5G场景与4G场景不同,更为多元、to B业务占比更高,信息化建设所涉领域相应更广。4G时代以增强移动宽带场景(eMBB)这一场景为主,最终应用的营收和现金流主要产生于to C端。而5G则带来三大广义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eMBB)、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后两者将大幅增加场景在to B和to G端的应用,新的科技使得容错率更低、即时性要求更高、数据量更为庞大的工业、医学、公共管理等应用成为可能,进而引发新的需求爆点。详情可见200218报告《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

(2)本轮信息化建设在对公需求端的爆发力将强于以往。NCP疫情与SARS疫情不同,对生产冲击更大,催化to B和to G端信息化建设加速的需求。SARS爆发高点发生在春节返工潮之后,企业的复工复产未受到太大冲击。主要受影响的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的服务与消费,因此03年SARS疫情之后,加速爆发的领域在线上服务和线上消费,尽管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办公信息化也逐步演进,但过程则相对缓慢。20年的NCP疫情尽管也对个人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但今日中大型城市的电商已相对普及,更大的不同在于企业端,春节后人员返工进程延缓、人群不便大量聚集对企业复产、行政业务日常办理提出新的挑战,生产自动化、远程办公、政务电子化的优势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自动化&电子化的问题不是0和1,而是0%-100%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线上环节可替代率高的企业,相对受到的冲击更小,且对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未来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远程办公等信息化生产方式甚至可逐渐演化为日常模式或灾备系统之一。

个人的生活习惯更容易改变,因此to C业务在初期更易形成较强的爆发力。而B端和C端的客户习惯改变通常则是一个相对潜移默化的过程,爆发力偏弱,但持续性较好,一旦形成联系之后粘性更强。本次疫情对于to B和to C端的客户习惯改变起到了催化作用,本轮信息化建设在对公需求端的推进速度或快于以往。在投资上,由于to B和to G业务的①准入门槛高、客户粘性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因此抢占该市场的公司将具有更好的护城河。——>②同时易形成规模效应,并成为该领域的标准制定领先者,从而形成更优的产业格局。——>③进而形成更易孵化出业界巨擘的产业环境。

此外,前沿技术突破为更多领域开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信息化建设的相当一部分仍可在当前的技术基础上开启、在前沿技术(5G、大数据、云计算、AI等)基础上完善,因此技术相对成熟,爬坡期所需的新增资本开支有限,需求量上行期更易转化为利润,业绩爆发力更强。

(五)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投资方向

从(1)爆发力、(2)发展阶段/商业化加速落地拐点、(3)市场空间、(4)竞争格局、(5)产业发展确定性和持续性,五个维度对信息化建设的共性基础产业链条和to B & to G应用场景的投资环节进行打分。A股投资优先级分档排序如下①第一档:5G网络建设、IDC;②第二档:医疗信息化、云计算、各类IoT设备、信息安全、远程办公;③第三档:金融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工业互联网。

五、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盈利环境超预期波动,疫情风险控制低于预期,信用风险暴露速度过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