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我们终于救活他了”——“新冠”危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2月28日上午11时30分,在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光谷院区,50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王强(化名)脱离ECMO(体外膜肺氧和)设备一天后,又顺利脱离有创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一拔完管,极度虚弱的他就奋力吐出两个字:谢谢。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活过来了,活过来了,活过来了!”

“19天,456个小时,我们终于救活他了。”同济医院护心小分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王强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ICU病房里第一个植入VV ECMO的病人,各项指标一直稳定。可准备撤机前一晚,他出现凝血障碍。

整晚,所有医护心里都不踏实。好在有惊无险,第二天王强成功撤机。

保护心脏功能,争取一线生机

2月11号,王强入院6天后,病情持续加重,2月17日转入ICU病房。同济插管小分队给他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即便如此,他的氧饱和度仍达不到目标。

2月18日的联合查房中,周宁提出给王强使用ECMO以缓解他的低氧血症。2月19日,周宁和同为护心小分队队员的汪璐芸医生(同济医院心内科医生)给王强实施了ECMO手术。

新冠病毒不仅攻击肺部,还会诱发炎症,从而攻击心肌细胞,甚至引起暴发性心肌炎、心脏猝死。护心小分队化身防暴精英,针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给予提前干预治疗。危重症患者有顽固性低氧血症,机械呼吸辅助后氧饱和仍只能维持在90%-92%,这种长时间的低氧血症是非常危险的,会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ICU病房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医疗团队的救治能力、护理水平和院感防控均面临着极大挑战。华山医院医疗队李圣青教授带领的团队与同济医院医生达成了默契。强强联合,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生机。

“人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对抗新冠病毒时,患者心脏和肺部是需要同时战斗,只有保护好心脏,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我们在临床中发现,20%危重症患者存在心脏损伤。”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说,“对于这个病人能否实现ECMO撤机,我最初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多专科合作,优势互补

“病情急转直下是新冠肺炎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王强之前,光谷院区重症ICU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多系统器官功能的支持,比如感染的控制、营养的支持、呼吸循环及其肾脏功能的支持等。而这些支持治疗一定要关口前移,专科人做专科事,给出专科意见。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迅速组建"战时医务处”。处长祝伟介绍,每天下午3点准时召开疑难病例讨论例会。针对各医疗队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共性临床问题,同济医院组建了多支专科临床支持小分队,即"同济特战尖刀连",包括护心队、保肾队、护肝队、护脑队、气管插管队和中药特殊治疗队等。

大家一起总结前期治疗经验,对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病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小分队相互补位,及时调整诊疗的策略,提出更优的治疗方案,提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降低病例率。

提前干预,阻断炎性风暴

“前来支援的各支医疗队中,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医生居多,肾内科医生则相对较少,很多医疗队不了解血液净化的效果,对此持保留态度。”同济医院护肾队队员、肾内科副主任医师何凡说,“刚开始时,我们很着急。光谷院区住院患者中,肾脏损害发生率为15%左右,患者病情急,自己却无用武之地”。

于是,护肾小分队利用了3天左右的时间,将全院的820多位患者病历参数全部仔细梳理、对比了一遍,给予建议。新冠肺炎患者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炎症因子会损伤心脏、肝脏、肺部、肾脏等多器官,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多器官脏器的衰竭或者是死亡。

提前干预,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阻断炎性风暴,对患者的各器官提供支持治疗,避免重症转化为危重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时间,能有效提高救治率。

王强在6天前已经停止了血液净化治疗,炎症因子并没有再增加,治疗效果不错。护肾小分队将这一成功病例在全院区疑难重症讨论会上汇报,护肾小分队再接再厉,又完成了第二例、第三例。“观望”的同行清楚了解到血液净化对于治疗上的帮助,主动要求同济护肾队出动,扫除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

目前,现在光谷院区17台血液透析机满负荷运转,4位肾内科医生、20多位护士最多的一天为34患者做治疗,目前已完成了近100例。

超能护理,重症患者都是“守”出来的

王强病情好转,犹如一支强心剂,给了华山医院和同济医院的医生们带来信心。“都说给重症患者上呼吸机难、撤呼吸机难,其实最难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守护。”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感叹。“这个守,功劳最大的就是我们的护士。”

有“尖刀连”护航的王强,还是在撤机前一天晚上出现了意外。从晚上8点开始,周宁的微信群“ECMO”护心小组的信息就没停过,状态一直稳定的王强出现了血小板进行性降低。周宁和李圣青教授判断王强很可能出现了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停地指挥着护理密切关注,同时给予处置方式。

第二天,王强成功撤机。“ECMO的管理是个精细活儿,稍有不慎就不是救命而是致命。”周宁说,ECMO在平日的医疗中并不是常规治疗手段,很多其他专科的医护人员在疫情发生之前可能都没有使用过。比如管道弯折或者渗漏,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来说可能都是致命一击。

同济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在救治暴发性心肌炎的经验中,就要求医生和护士都要学习使用ECMO,科内还会定期反复培训,护心小分队成员已经熟练掌握。但在救治王强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平时没出现的情况。

汪道文说,机器使用不难,但是机器要接氧,以前是直接接中央供氧即可,现在全院都在用氧,氧压不稳定,ECMO就会不停报警。“只能使用移动的氧气瓶,手动调整到一个合适氧压使用值,保证患者供氧,机器才能够正常运转。这必须是有经验的专科护士才能完成的任务。我已经将同济心内科的家底淘空,精英全部派出来了!”

“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压力。”护肾小分队成员护士鄢建军告诉记者,ECMO一分钟两三千转速,一旦操作不严密,不仅连累其他设备的运转,还会毁掉整个系统,甚至让病人的血喷溅整个病房。

ECMO从置管到拔管9天时间,由同济医院的护心和护理团队7人专班守护,4小时轮班守一个ECMO病人,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机器流量和观察转数,还要看氧气瓶够不够,以及负责卧床病人下肢的康复锻炼。

“机器一报警,大家都会很紧张。”同济医院护心队主管护师管志敏说,“看到王强顺利恢复中,大家都很开心,因为过程实在是太艰难了!如果救不活,我们都会很受打击。”

插管敢死队,与死神赛跑

2月9日,同济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均为重症和危重症。特别是新冠肺炎病情进展快,重症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在救治上的难度也会更大。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支持治疗可以抢回更多的生命。王强入院后病情急转直下,也很快进行气管插管,维持住了氧饱和。

抓住时机,提前预判患者病程发展趋势,判断其恶化倾向,给予合适的治疗,提前插管抢救生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来汉支援医疗队带来了12位麻醉医生和2位麻醉护士,这让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高峰很欣喜,加上同济医院的6位麻醉医生,20人的混编小分队组成了。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协作和交流的机会,大家一拍即合、分工合作,连夜研究制订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插管的“麻醉医生共识”。

同济医院生命支持队伍仍在壮大

护肝队队长、普外科主任张必翔教授说,正是因为对病毒的未知,对其致病机制知之甚少,5人护肝小分队迅速集结成立,其中国家医疗队2人,同济医院3人。他们定期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根据个体病情,评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全身性损害,特别是肝损伤与低氧血症、药物损伤或是病毒直接攻击是否相关进行讨论,并持续追踪患者情况。

十指成拳,打击力更大。同济医院战时医务处在此次疫情中将大家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对抗新冠病毒。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说,从临床病例出发,到单个小组执行,整个病区执行,最后到全院统一执行。由医疗队联合成立的核心的质控组,交叉查房,层层讨论,提出更优建议。“其实就是在挑刺儿!因为医生永远在学习的路上。发现问题,才会需要解决,也是再学习!”

面对未知的疾病,大家通过MDT多学科合作和临床治疗的讨论,再落实在临床的治疗,这样才能将人员、设备、病床等产能发挥到最大。金刚钻都要拿出来,这才是最最强大的救治队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