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 “生意经” |「鲜·数读」电影节

电影节和颁奖礼,是世界电影人梦寐以求登上的电影艺术殿堂。

在这里,电影人关注世界最新电影和优秀人才,光影之间,承载着世界电影的未来与希望;围观群众讨论哪个明星走了红毯,谁能捧得沉甸甸金灿灿的奖杯而归,闪光灯下,是影迷对好电影的沉迷与期待。

而在电影节和颁奖礼,发现、扶持、奖励世界优质电影、电影人和提供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背后,其强大的商业运营体系和产业经济布局同样值得业内人的关注与研究。它们在支撑起电影节、颁奖礼这样国际大型电影活动的高效运转的同时,也为活动和整个产业带来了倍数增长的经济效益。

艺术之外,它也是一门生意。

以奥斯卡颁奖礼为开篇,烹小鲜(pengxx01)推出“「鲜·数读」电影节”系列专题,希望在电影艺术之外,可以让电影人更多地关注到这个巨大文化交流平台的商业属性,借此一窥国际电影节、颁奖礼商业运营的特点与鲜为人知的秘诀,也为国内电影节的运作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借鉴。

点击回顾「鲜·数读」电影节”系列

2月20日开幕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在2020年迎来了自己的第70个年头,也正式开启了2020年国际电影节的新一轮征程。

第70届柏林电影节海报

和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在旅游胜地举办不同,柏林电影节是唯一在拥有三百多万人口、近百家电影院的国际大都市、德国首都柏林举办的“三大”。 虽然诞生之初带有鲜明政治意味,70年发展至今,柏林电影节已经凭借强大的民众基础和基础设施支撑,成为最亲民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每年二月,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影迷聚集在柏林,在开年首个A类电影节上提前一睹400部最新电影,在市场会议、影节论坛又或是街边餐馆,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讨论预测新一年的电影趋势,甚至敲定合作。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是特别的,除了70周年,它也是担任主席18年的Dieter Kosslick卸任后,新任艺术总监Carlo Chatrian和运营总监Mariette Rissenbeek联手接任的第一届。 开幕前两天,由于创始人涉嫌曾为纳粹德国时期电影部门服务,电影节决定停颁以他名字命名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贾樟柯以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重回柏林。 德国爱情片《温蒂妮》大爆,成为金熊奖热门。 电影《列夫·朗道: 娜塔莎》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带有实验性的创新广受瞩目和讨论,也注定被载入影史......

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电影和电影人移向更宏观的电影节,除了二十多万名影迷、媒体、电影人,同样红火的电影市场、会展、餐饮、酒店、赞助活动、文创等更是撑起了电影节的骨架,维持着电影节的正常运转,让柏林电影节成为一年一度的全民狂欢和城市“吸金石”。

相比类别细分、五花八门的各类小规模独立电影节、观众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作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虽没有戛纳电影节那般商业气息最为浓厚,电影节的运营成本依旧不菲,从11年的1950万欧元增加到了19年的2600万欧,从14年开始,以每年100万欧元的规模稳步增加。

在19年的2600万欧总预算,约合人民币2亿元中,有820万欧元来自联邦政府文化部拨款,其他收入包括电影交易市场各种收入、品牌赞助、广告和电影节相关活动及旅游的各种分成。 相比03年预算1000万中有650万来自联邦政府,如今的柏林电影节对商业收入的依赖更加明显。

区别于只为专业电影人开放观影的戛纳电影节,作为最亲民的电影节之一,每年的柏林电影节也是影迷们的一大盛事。 在长达11天的电影节期间,电影节主会场柏林电影宫和其它放映影院大厅永远人头攒动,而从每天早上七点开始,就能看到睡眼惺忪的影迷在波茨坦广场的中心售票处前排起长队,等待着400部电影节展映电影售票和捡漏的机会。

根据官方数据,19年柏林电影节观影人次突破了48万人,共售出33万张电影票。 以每张票价10-16欧计算,电影节的门票收入就可达到450万欧左右,全球规模最大的公众电影节名不虚传。

柏林电影节70周年纪念商品

而展映影片以外,柏林电影节深受影迷喜爱的另一个版块,是电影节官方推出的文创商品。 纪念衫、背包、钢笔、水杯、海报......种类繁多、设计新颖、应有尽有,鲜明的电影节特色和柏林熊的存在感,让影迷很难空手而归。

电影节期间,几家官方纪念品商店当天供应的商品数量有限,有时到了下午商品就已经售罄,影迷只能改天来买。 各大赞助商也会推出电影节专属商品,实用之余也多了更多的纪念意义。

如果说电影节是集中展示一年之中优秀电影作品的盛会,那么和电影节同期举办的“欧洲电影市场”(European Film Market),则是全球电影片方、制片人、投资方、发行方、买家、销售代理等业内人士洽谈合作、完成交易的真正平台。

在全球各大电影节中,柏林电影节每年2月率先举行,这也使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时间优势,成为各影视公司展映新的一年主打影片的最佳选择。

19年,共有来自13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56位电影人注册参加电影节,共有551家参展商、10946名卖家在欧洲电影市场放映了1060场、751部电影。 根据证件类型的不同,这些电影人每人也需要缴纳125到425欧元不等的注册费,加上3510名记者,每人60欧元的注册费,柏林电影节19年产生了约580万欧元的注册费收入。

除了门票和注册费收入,电影节更多的收入,来自品牌赞助商。

柏林电影节B2B网站显示,根据赞助金额的大小,柏林电影节的赞助商分为四个等级: 主赞助商、合作赞助商、第三方赞助商和官方供应商。 其中,主赞助商和合作赞助商最多有四个。 据了解,主赞助商赞助费用大概在100到200万欧元之间,一般赞助商则在40万欧元一下。

欧莱雅是柏林电影节最长寿的赞助商,从1999年便成为主赞助商至今。 另外,ZDF和奥迪也分别从1999和2005年起,成为柏林电影节的主赞助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合资企业通灵珠宝,自2009年起,也成为柏林电影节官方合作伙伴,并从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任主赞助商,还曾联合电影节发起“亚洲璀璨之星”颁奖典礼,让更多优秀的亚洲,特别是华语电影和电影人,在国际舞台中被看到。

通灵珠宝董事长兼CEO沈东军和前柏林电影节主席Dieter Kosslick、品牌代言人唐嫣在第67届柏林电影节开幕式红毯

在赞助商动辄百万的赞助费面前,报名参赛影片几十到几百欧的报名费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50万部长短片的报名数量还是让报名费收入变得相当可观。

除此之外,电影节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主要活动的转播权,和当地合作酒店的合作费用,以及其他活动、场地等“边边角角”的各项合作费用,都让柏林电影节变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

作为柏林最盛大的文化活动之一,柏林电影节带给柏林这座城市的,不只文化意义,还有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 事实上自1951年第一届举办以来,柏林电影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电影爱好者慕名来到柏林。 不仅是影院,电影节对于柏林,特别是内城地区的零售、酒店、运输、餐饮、购物等行业,都起到了巨大的刺激拉动作用。

影迷,尤其是专业电影观众,比起普通柏林游客,在城市停留的时间更长。 根据柏林统计局数据显示,一个普通游客在柏林平均停留2.4天,而一个专业的电影节游客会在柏林停留4到9天。 他们的消费也会高于普通游客,在柏林住宿、食品、交通、购物、文化等方面的日消费可以达到230到320欧元。

根据柏林投资银行(IBB)数据,2019年,第69届柏林电影节共吸引了约10万观众观影。 调查显示,约64%的影迷来自柏林,20%来自德国,16%来自其它国家。 这些游客在柏林共计花费1600万欧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商务游客的支出。

对于那些来电影节进行交易、预算较高的商务游客们(包括上文提到的18556位注册电影人和3510名记者),他们的支出可达到3900万欧元。

加上电影节2600万欧元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以及所得赞助,最终都将留在柏林,用于支付电影租赁、配音工作室、电影电视制作公司、摄影工作室、广告公司、活动主办方、安全团队和柏林航空公司等员工的各种费用。

柏林电影节放映场馆之一Friedrichstadt- Palast(图片来自网络)

综上所述,包括酒店、餐饮、展览、文化、交通、门票等行业在内,19年柏林电影节为柏林带来了8000万欧元(约6.1亿元人民币)的消费收入,并额外拉动柏林GDP增加1.3亿欧元。

有形的经济收入以外,柏林电影节也成为柏林这座城市最瞩目的名片,树立了柏林年轻的现代文化城市的形象,并带来了积极的国际媒体报道,通过电影节认可的859家印刷媒体,到达了约1.7亿的国内外读者。 同时,柏林电影节官网的浏览量也超过了1300万次。 通过电影节这扇窗口,柏林的城市魅力散发到了更远的地方。

走过七十年,柏林电影节在孕育它的这座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上,年复一年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依旧在欧洲最寒冷的二月举行,和红毯上明星们瑟瑟发抖的笑容、影院里影迷跟随电影的喜怒哀乐、论坛上大师们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发生的,还有电影市场上写满数字的交易合同和酒会活动现场觥筹交错的身影。

和其它大型商业活动一样,电影节也是一门生意,需要精明的商业头脑和系统的运营体系,但更重要的,是它永远把电影艺术捧在至高无上的宝座上。

这也是柏林电影节70年风雨走来,依旧在寒冬中炽热夺目的原因。 敬畏电影艺术,尊重商业规律,它是柏林艺术与商业价值完美结合的“城市名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