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风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的春风从窗前吹过,外面的世界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田野、在公园、在广场,我们放飞着五彩斑斓的风筝,看它们在空中竞相飞舞、争奇斗艳,那是一幅多么欢畅美妙的春之画卷啊!

奈何庚子鼠年新冠出没、闭户禁足,万千心动而不得,只能于诗词文赋中寻寻觅觅风筝高飞的诗情画意。

最精彩、最有名的描写放风筝的传世之作: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在世时一直默默无闻,却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村居》名传后世。

最早描写放风筝的诗歌:

《有鸟》 唐•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没想到,写过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被现代女性鉴定为渣男的元稹,竟是风筝诗作第一人。这首诗浅直易懂,借物讽人,也是意味深远。

风趣俏皮的风筝诗:

《竹枝词》 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一群红裤小儿因为天公不作美,放不成风筝,竟然恼怒地大骂老天。读来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描写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旧称潍县)放风筝的诗歌:

《怀潍县》 清·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曾任过潍县县令。诗中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当时潍县人春日放风筝、荡秋千的盛景,看来潍坊成为世界“风筝之都”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描写西湖美景风筝高飞的诗歌: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元·马臻

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

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

春天的西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只只飞鸢翱翔于蓝天碧水间。放鸢者寄情蓝天的乐趣和情态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描写风筝飞翔音律美的诗歌:

《风筝》 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风筝发出的声音像一串串流动音符,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可见,古时将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女诗人借断线风筝怀春伤春的诗歌:

《春闺》 清·骆绮兰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 吹来落在杏花枝。

女诗人早晨贪睡到太阳已经升起,发现门外杏花枝上挂着一只断线的风筝。诗词简洁而趣味盎然,引人入画。

《春是信笔》 清·陈长生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诗中处处春日常见之景,绘声绘色,构思精巧。

以风筝寄语职场人事腾达的诗歌: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寇准是北宋著名宰相。诗题《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借写风筝只有借助风力方可扶摇直上,意指官场中人事腾达也是如此。

以喜衬悲描写老者风筝意趣的诗歌:

《村居书事》 宋·陆游

文辞苦思徒妨睡,官职虚名不疗饥。

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

陆游

陆游曾写过六首提到风筝的诗作。这首诗作于耄耋之年:壮志难酬,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抚恤百姓,官职不过是徒有虚名。想要远离尘世,愉悦身心安度晚年,就是和孩童们一起放风筝,骑竹马,嬉戏打闹了。读来可爱俏皮中又不禁让人心生悲感。

描写风筝最多的文人:

写风筝诗歌最多的大概是明代文人徐渭。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风鸢”是他晚年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现存世30多首。在此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首:

《风鸢图诗》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风鸢图诗》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诗情画意徐徐展开,生动描绘了春天里人们争放风筝的情景。通过对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也表达了对培育人才的感慨。

其实,不但中国古代,放眼中国现代、甚或国外,也不乏名家名言以风筝寄情,比喻爱情,励志人生,情系家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你当我是个风筝,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带回家,别用一条看不见的情思拴着我,让我心伤。

被称为“法国现代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说:既然失恋,就必须死心,断线而去的风筝是不可能追回来的。

法国思想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说:没有志向的青年,就像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丧失前程。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其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写道: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鲁迅,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曾经于1925年以《风筝》为题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从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他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他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记。之后他再见风筝时会有“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他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鲁迅在叙事的基础上,渗透着一种深沉理性的批判精神,抒发了对现实的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困在新冠疫情中的人们,“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成为此时此地最美好的憧憬。看窗外,明媚的春天真的来了,风筝高飞自由翱翔的日子也快来了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