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埋线疗法——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此病相当于西医的心律失常。

[诊断依据]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神不安。

2.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4.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5.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证候分类]

1.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图片]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5.水气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6.心阳虚弱: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治法]

扶正祛邪,宁心安神。

[处方]

主穴: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神道。

配穴:肾俞、肝俞、膈俞、至阳、大椎。

加减:心虚胆怯加胆俞;心脾两虚加脾俞、内关;阴虚火旺加太溪、三阴交;心血瘀阻加血海、膈俞;水气凌心加水分、三阴交、阴陵泉;心阳虚弱加气海、内关。

每次取3~5个穴位,半月埋线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

1.不要过度劳累。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恼怒。

[临床资料]

穴位埋线治疗心悸73例,痊愈(埋线1~3次后症状消失,观察3个月至半年无复发者)57例,占78.1%;显效(埋线1~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观察3个月至半年,偶有复发者)14例,占19.2%;无效(埋线1~3次后症状无明显改变者)2例,占2.7%。总有效率达97.3%。〔刘国政,白晓娟,闻学林.穴位埋线治疗心悸73例.中国针灸,2009,29(4):314〕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