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大王的焦虑

文 | 张佳儒

曾经贵为宫廷御膳的烤鸭,为什么卖不过街头的鸭脖子?

清朝年间,皇帝很喜欢吃烤鸭,雍正每天要吃掉三只鸭,乾隆下江南时连续吃了九天烤鸭。同治年间,宫廷做烤鸭的老师傅被聘请到全聚德,宫廷御膳成了民间名吃,全聚德名声大震。

150多年后的2019年,上市公司全聚德却很尴尬:净利润4719万元,同比下滑35.40%,创下15年新低,还不如茅台1天赚得多。A股卖鸭脖的绝味食品前3个季度就赚了6亿多。

看到这里,很多人心中疑问,这是为啥?

有人质疑,全聚德价格高、服务差,一只鸭子200块,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还有人说,全聚德是在吃老本、缺乏创新。

从全聚德的盛名来看,落下“啃老”的嫌疑确实不奇怪。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乒乓球、茅台酒和全聚德烤鸭,被誉为“三大外交”,北京也曾流传着“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这样一句话。

直到今天,全聚德仍是许多来京游客打卡消费地。历经百年的全聚德,烤鸭方法已经达到了极致,他们能烤出全中国最好吃的鸭,这一点没人能怀疑。

但事实是残酷的,从业绩报表数字来看,全聚德的人气确实是在下滑,烤鸭大王的面子是挂不住了。面对这种情况,全聚德很着急也很焦虑,曾尝试通过引入资本、上线外卖、并购等方式进行转型,但结果皆并不尽如人意。

投资者也坐不住,纷纷提出自己的转型建议。有人说,考虑到营业绩每况愈下,全聚德不如认真考虑下整合红星二锅头,正所谓“佳肴配美酒,无上良品”。

还有人说,全聚德主要做的是烤鸭生意,可以收集鸭毛,并把波司登收购了。然后,宰杀鸭子做烤鸭,鸭毛做羽绒服,消费者穿着羽绒服来吃烤鸭,形成完美的闭环。更有人听闻郭德纲的大栅栏舞台与全聚德比邻,建议租房给郭德纲。

投资者虽是好意,但建议的可行性不大。在老字号中,除了全聚德,狗不理包子、龙抄手、富春茶社等也都在寻找转型路径。这反应出一个信号,老字号转型,是一个全民难题。

那么,为什么老字号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却依旧面临人气下滑,转型不顺的困境?产品价格、服务都只是表面问题,更可能的,是老字号陷入了“荷兰病”陷阱。

“荷兰病”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说的是荷兰上世纪50年代发现巨量天然气,却导致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警示人们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

也就是说,全聚德的响亮招牌也一定程度限制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全聚德是北京旅游名片,烤鸭的代名词,当全聚德谋求各种转型,开店扩张的时候,就会破坏北京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破坏全聚德的高端形象,从而影响公司效益。

不难看出,全聚德品牌扩大和公司扩张似乎不可兼得。有投资专家建议,全聚德要坚守北京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做大店,增加仪式化。这样的话,味道、价格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辈子只要来了北京,总得去一下全聚德。

为了企业做大,全聚德可以收购其它的中华老字号,或者自己打造一个中华老字号集团。

这样的建议似乎在说,全聚德应该强化茅台式的高端路线。很多年前,不少人将全聚德比作下一个茅台,在资本市场将大放异彩,两者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现实却是茅台成了千元股王,全聚德如今10块不到。有投资者找到了关键:茅台酒能囤几年,烤鸭放不了几天。

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字号转型的讨论眼花缭乱,但仍旧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许,老字号的困境就像老鹰40岁时老化的爪和牙,为了赢得后30年的新生,只有痛苦地自我更新。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字号寄托了几代人的精神,重回巅峰很难,但相信只是早晚的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