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简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 办理环节平均不超4个 力争自助查询机数再增10%?

原标题:山东简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

3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山东银保监局等部门起草的《关于深化金融“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在五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工作措施。

 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

在提高民营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可得性方面,《意见》提出,一是实施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在全省金融机构优选3000余名专业干部,每3个人组成1个辅导队,每个辅导队对口联系辅导若干企业,为企业提供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政策讲解、金融业务咨询、融资服务策划等金融服务。二是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适当放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率可以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贷款额度上限,由5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2020年,首贷获得企业新增4万家以上。三是强化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支持。力争2020年全省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低于20家;到2021年实现1万家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省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力争2020年区域股权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长5%。四是完善市场化纾困机制。重点支持发展方向好、依法守信经营、债务负担重的民营企业实施债转股。力争2020年全省应急转贷服务体系覆盖各市、各县(市、区)。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五是提高“三农”融资可得性。引导全国性商业银行确保普惠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20年上线10个以上县(市、区)数字化信用融资项目,惠及农户增长20%以上。

  继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意见》明确,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合理下行,一方面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执行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全省银行浮动利率贷款参考LPR定价实现全覆盖。发挥再贴现对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贴现利率的政策引导作用,2020年,将民营小微企业票据再贴现占比提高至超过90%。2020年,全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合理降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的符合省级再担保机构增信分险业务,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收取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1%,

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收取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1.5%;再担保机构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再担保业务收费原则上不高于承担风险责任的0.5%,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再担保业务收费原则上不高于承担风险责任的0.3%。

  建立健全三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在多渠道缓解企业融资抵押担保难问题方面,一是完善抵质押贷款管理、合理设置抵押担保条件。银行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对生产经营正常、没有明显波动的企业,不得提出抵押担保追加的不合理要求。二是规范融资担保业务管理。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的差异化监管,健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三是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推广专利权“政银保”融资服务模式,2020年,出台知识产权质押保险融资实施细则。四是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机制。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2020年,平台要增加核心企业150户以上,新增融资笔数4000笔以上,新增融资额1600亿元以上。五是加强“破圈断链”企业融资增信支持。

  小微企业贷款办理环节平均不超过4个

《意见》明确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对标全国最优水平,即自提出贷款申请起至贷款发放,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平均办理环节不超过4个、办理时间不超过11天、申请材料不超过10件。要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山东省企业融资服务信息平台,鼓励银行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发线上信贷产品。要推进银税互动平台建设,力争2020年平台新增授信150亿元。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理。要加快推进“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推动不动产登记机构与银行进行系统对接。进一步提高基础金融服务便捷性。打造中心城区信用报告“3公里”查询圈,2020年,全省自助查询机数量再增长10%。要进一步创新银行厅堂服务,通过进一步提高外汇服务水平,争取2020年年底前,在山东省全面实现外汇业务全流程网上申请和办理。《意见》同时要求,要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金融风险化解力度。继续推动银行机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深入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加快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步伐,持续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积极推动出台《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