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镜中红颜知是谁

(图片来自网络)

镜子,在远古时期称为“鉴”,只一字便包含了镜子的功能与诸多寓意。“水鉴”原是指盛水的盆子,铜镜未出现之前,人们“以水为鉴”,家贫无镜者,也会用盆盛水或到溪边河畔照影,因而也就有了“娇花照水”“临水照花”的美丽比喻。

镜子的材质,在古时有金、银、水晶、铜、黑曜石等等,但主要以铜镜与铁镜为主。历代铜镜工艺都十分讲究,尤以汉、唐最为精美。花式不仅有云纹花叶、鸟兽蟠螭,还镶金嵌玉,造型也别致多样,圆形、方形、菱花形等等,因而诗中便有有了“菱花镜里形容瘦”、“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的句子。

《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的政治卓识为后人留下千古警示。镜子之意也远远不止正衣冠,巧梳妆了。而唐开元年间, 怀让禅师点化道一和尚那句 “ 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岂得成佛”,同时也点化了无数执迷者。

镜子,给了我们多少顿悟?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镜子是与女性分不开的。

从古至今,镜子便是男性送给女性的尚佳礼物,甚至还是双方离别相见的信物,“破镜重圆”的典故便是一例。

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十分恩爱,本来过着幸福的生活。后隋文帝派兵灭陈,徐德言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便将镜子破成两半,各执其半,并相约,如两人分散,就在每年的元宵节,拿镜子到市场上去卖,以期有重逢的机会。后陈亡,乐昌公主落入越国公杨素家,夫妇分散。到了元宵节,公主派老仆拿半面镜子去市场上卖,结果真的遇到了寻来的徐德言。徐德言伤感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后,悲泣不食。杨素被他们夫妇的真情感动,便将公主还给徐德言,夫妇二人得以偕归江南终老。

破镜重圆也成了多少坎坷爱情想往的美好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

时光流转,镜子的制作也在不断变化。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的铜镜,到明末玻璃出现后逐渐出现改变。清代有了从欧洲进来的玻璃水银镜。无论镜子材质怎样变化,都已成了女性离不开的物件。 照见自己,看到自己的模样,才能放心面对他人。这从心理上讲,应该是因不自信而寻找自信的一个表现吧。

于男性而言,看到镜子,或许会想起熟悉的镜中人,千里之外捎镜子便成为表达情意的方式。

(图片拍摄于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在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个有故事的镜子。这是一面清末时期俄罗斯产的玻璃水银镜。镜面呈椭圆,上有突起的冰凌花纹,铁艺包边,绞花支架。背面有毛笔书写的便条,上书:“敬请XX(缺字)携带至桑枣坡,交孙津家中张氏收视。自西库伦津拜讫。”从文字可知,这是清末一位远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名为孙津的商人,托回乡探亲的朋友带给妻子的礼物。他是山西汾阳桑枣坡人,是当年行走在张库大道上的晋商。

(图片拍摄于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这样的镜子,在工业化程度很高的今天看来,或许没有特别之处,但在当时却是稀缺物品,民间少见。镜面上的花纹工艺精巧,有欧风韵味。此种镜子在当时以俄罗斯的质量最好,因而很多在库伦经商的人会往家中捎带。

小小的一面镜子,寥寥二十余字,透射出的却是一段家国史话。

铜镜坚固,所以会流传两千多年,而玻璃易碎,保存不易,长久传承也颇有困难,必须得遇有心人。

惜物珍藏,更多的是为收藏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过往。

镜子照见形貌,也照见性情。无论内心多么强悍的女子,无论行事作风如何凌厉,当对镜梳妆时,都会呈现出最柔软的一面。花木兰从军十载,归来后首先做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檀邑溪谷文化园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国学大师王国维《蝶恋花》中叹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古往今来,多少镜中红颜都在时光中褪了胭脂色,慨叹青丝终成雪。然而,依然有很多女性成为永不褪色的历史红颜。 她们或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或救死扶伤造福苍生,或以笔为利针砭时弊,或护佑弱小展现出最伟大的母爱。她们是在困境灾难面前没有退却的女性,是用柔弱之躯震撼了我们灵魂的女子。

终有一天,当历史的镜页重新翻起,人们会记得那些镜中映照的可敬红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