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虽靠钱庄出身,但最成功的还是他的藿香正气丸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中,龚先生的一家"穷亲戚"觊觎着本就不属于自己的老洋房,在房似锦和徐姑姑吐槽龚先生的奇葩亲戚时,感慨人善被人欺,徐姑姑却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胡雪岩在破产的头一天,还拿出五万两的银票来庆祝自己同学的药铺开张。"

这胡雪岩到底是何许人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胡雪岩是晚清道光年间的豪商,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西政筹边等活动,善于审时度势,为人正直大方,从一家钱庄的伙计成长为富甲南北的豪商、中国的首富。但最终他的商业帝国却在内外夹击中横空败落,着实可惜。

人们常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胡雪岩就是安徽绩溪人,绩溪是徽州的一个山区小县,多山少耕地,生活贫困。家境贫寒、早早辍学的胡雪岩正是在12岁那年,拿着雨伞,挎着背包,跟着老乡走出绩溪这边远之地,外出漂泊求生。

刚刚走出弹丸之地的胡雪岩在歙县大阜镇的一家粮店做小伙计,虽年幼,但却吃苦耐劳,很受老板喜欢。酒香不怕巷子深,没在粮店做多久,他就迎来了人生转折,一位蒋姓商人看他聪明伶俐,便介绍他到浙江金华的一家火腿行做学徒,金华离杭州很近,消息灵通,胡雪岩"欣然规往"。

也有史料记载,胡雪岩赶羊上山,捡到一袋子的财宝,想着失主必定着急,便在途中等待,失主正是蒋姓商人。蒋老板匆匆赶来找钱,胡雪岩核实失主身份后,把财宝如数奉还。蒋老板便拿出一部分的钱财作为感谢,胡雪岩却丝毫不取,拾金不昧、为人正直的胡雪岩打动了蒋老板,蒋老板觉得他日后必定会有大出息,便提出带他去城里做生意。胡雪岩回家和母亲商量后,就随蒋老板一起去城里做学徒了。

胡雪岩和"伯乐"蒋老板到底是怎样相遇的已经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跟随蒋老板,胡雪岩迈向了商界。

在火腿行做学徒,胡雪岩并不满足。一次偶然的机会,胡雪岩听到杭州阜康钱庄正在招收学徒,他便立即辞去火腿行的职务,直奔杭州。所幸如愿以偿,胡雪岩被钱庄录取。

按照钱庄的规定,胡雪岩要在钱庄做满五年的学徒,考核合格,才能"出师",胡雪岩不怕吃苦,做事勤快,不到四年就出师了。按照惯例,出师之后要去"跑街"。

顾名思义,"跑街"就是沿着街道送账单书札。胡雪岩机灵能干,做事尽职尽责,很多人都对他的工作竖起大拇指,"跑街"不到半年,经过考核,胡雪岩就升为"出店"。"出店"就相当于现在的业务代表,负责接洽生意,清账收钱。钱庄的老板膝下无子,也是个老练的生意人,看胡雪岩为人敦厚踏实,且善于机变应酬,工作勤快认真负责,经手的账目从不出错,四方联络,结交好友,值得托付,便有意培养胡雪岩为钱庄的接班人。

"出店"之后便是"掌盘","掌盘"相当于店里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店长,经过长期的考核和观察,老板有意提拔胡雪岩为"掌盘"。没成想,胡雪岩却拒绝了这等好事,老板不得其解,追根问底,才知胡雪岩觉得做了"掌盘",就彻底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虽然职位高、收入高,但是早早地坐定钱庄,不能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扎实业务基础。所以,就拒绝了老板的好意,请求多做几年的"出店",广结善缘,扎实业务。老板很是欣赏胡雪岩的想法,便觉得升他为"二手",即掌盘助理,全面锻炼他处理钱庄业务的能力。

三年之后,钱庄老板一病不起,把胡雪岩叫到病榻之前进行最后一次考核,胡雪岩对答如流,甚至是陈年旧账,他也如数家珍,背得准确无误,老板十分欣慰,把全体员工叫到跟前,宣布胡雪岩接任店长,也告诫胡雪岩好自为之,不要穷奢极侈、骄狂无度,安排好所有的事情,钱庄老板便撒手人寰。

当时的钱庄已经是杭州的第一钱庄,业务往来涉及的地区极广,往来的客户不计其数。但是,胡雪岩的"狼性"还在,他要寻求更多的财富。

晚清时期,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胡雪岩深知,要想壮大生意,必定要和官府人员扯上关系。一番思量后,他便看上了浙江巡抚王有龄,几经周折,胡雪岩成了王有龄的粮台官。浙江一带不论是粮饷军械还是官兵的饷银公款都要经胡雪岩之手,由此胡雪岩又换了身份,亦官亦商,商路亨通。

好景不长,1861年,浩浩荡荡的太平军进攻杭州,弹尽粮绝之际,胡雪岩接受巡抚王有龄的委托,携十万银两前往上海买粮购械。出城之时,刀枪无眼,胡雪岩左臂负伤,但他顾不得伤痛,马不停蹄地奔往上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运来一万石粮食,但是为时已晚,杭州城早已被围的水泄不通,粮食运不进去,太平军攻势猛烈,官军难以抵抗,胡雪岩写下血书求援,然而援兵难至、送粮无望。

不久,杭州城被攻破,王有龄自缢而死,胡雪岩失去了好友,也失去了靠山。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回到上海,另谋出路。

两年之后的杭州,左宗棠率军打败太平军。当年王有龄去世,有不少流言蜚语,有人说胡雪岩贿赂王有龄才能平步青云,有人说胡雪岩贪污了不少官府的金银,有人说他假公济私,沽名钓誉。胡雪岩从不解释,不为所动。可想而知,不少流言都传到了左宗棠的耳中,战乱暂时平定,百废待兴,左宗棠决心惩办吏治,严惩胡雪岩。

胡雪岩却赶鸭子上架,胸有成竹地运送一万石大米作为进见左帅的见面礼。杭州城因战乱封城许久,食物短缺;士兵们久经战场,连年征战,难得吃口热乎饭。这一万石大米喜从天降,对百姓和官兵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左宗棠不由得喜上眉梢。初见,左宗棠态度冷淡,言语激烈,也不给远道而来的胡雪岩让座,但待胡雪岩禀明事情原委,说明自己筹到粮食却无法送粮入城、只能无功而返的事实,看到他送来的粮食后,左帅连呼:"请升炕!"

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一万石大米需要花费五六万两银子,这一车粮食着实解决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解决了军队和百姓的口粮问题,着实功德无量。但是,这也让军饷不济的左宗棠头疼,粮食钱怎么给他?客套话还是要有的,左宗棠连忙说,要上报朝廷,给你嘉奖,为你邀功。胡雪岩却十分谦恭,连忙拒绝,说这粮食是他作为商人报效朝廷之举,除了粮食,还要捐出10万两银子支持左宗棠的军队。这下,左宗棠可是高兴坏了,"升炕"也成了"留饭"。

觥筹交错之际,胡雪岩抓住机会,给左帅出谋划策,助左宗棠稳定政局,恢复生产,左帅连声称好。胡雪岩运粮解困,又积极出谋划策,使左宗棠对他刮目相看,赏识有加,那些中伤胡雪岩的流言蜚语也不攻自破。

自此,左宗棠和胡雪岩成为知己,左宗棠也更加信任胡雪岩,委以重任,令他负责杭州城解困之后的一切善后事宜。随后,又给他总理粮台的重任。

胡雪岩有了更有实力的靠山之后,办起事来更是全力以赴。杭州城破之时,正值暮春三月,春耕在近,但是杭州城的百姓久经战火,不少百姓都流落在外,田间地头更是无人打理,荒芜许久,百姓们更是失去了重建家园、安居乐业的信心。在这青黄不接之时,胡雪岩毫不吝惜,拿出钱财,帮百姓购买种子、农具。胡雪岩鼎力相助,支持杭州的建设,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863年,洋务运动开展,左宗棠任闽浙总督,兼任浙江巡抚。胡雪岩向左宗棠建议,福建、浙江一带靠海,可以发挥海运优势,创办造船厂。左宗棠接受建议,建立了福州船政局,胡雪岩任提调,管理造船厂的一切事务。

1866年,沙俄入侵,清廷派左宗棠西征。但清廷经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摧残和剥削,已经财政枯竭,西政军的粮饷和军饷自然难搞。胡雪岩义无反顾得选择支持"伯乐",报答左宗棠的知遇之恩。西征军大约有五万人,一年的粮饷军费至少需要354万两,这笔巨款实在难以筹措,胡雪岩便建议左宗棠上书朝廷——举借外债以垫付军费。由此,开了清廷借外债的先例。

借外债,外国可以大肆增加利息,对中国的经济无疑是更大的打击。但是,借得外债,胡雪岩给西征军运送的粮食次次准时,甚至还购来西方的洋炮,支持西征军的装备,左宗棠如虎添翼,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西征结束,班师回京,左宗棠不停地夸胡雪岩是能干之人。清廷接受左宗棠的建议,封胡雪岩之母为正一品夫人,破格赏胡雪岩穿黄马褂、文官正一品红珊瑚顶戴。

纵观清朝历史,既穿黄马褂,又戴红顶子,只胡雪岩一人。胡雪岩支持左宗棠,西征成功,得罪了李鸿章,这为后来胡雪岩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除了钱庄、商铺、船厂,胡雪岩还涉足医药界,创办了"胡庆余堂"。店内悬挂着"戒欺"和"饮和食德"的牌匾,时刻告诫店内员工不欺客、服务态度要好。店内还设有一大香炉,终年烟雾缭绕,如果有人对药方不满意,经检验确有失误后,顾客可当众将药投入香炉焚毁,另配新药。除此之外,胡雪岩还重金聘请各地的名医,提高药物质量,研制出"藿香正气丸"、"诸葛行军散"等诸多良药。

每年夏天,胡雪岩都会命药店熬制凉茶,给过路人解暑,免费饮用。百姓都说,胡庆余堂是名副其实的积善堂。没过多久,胡庆余堂的名声已经赶超北京老字号"同仁堂",成为驰名南北的大药店。

光绪八年,胡雪岩在上海独资创办蚕丝厂,同国内经营蚕丝业的商贾大户商量,提高蚕丝收购价格,共同对付洋商。洋商没有收到蚕丝,恼羞成怒,封锁国际市场,禁止蚕丝出口。李鸿章的同僚们也充当帮凶,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政局动荡,蚕丝价格持续走低,胡雪岩跌了大跟头,大概折去一千八百万两白银。为了挽回损失,胡雪岩又连忙筹集一千万两银子,去上海炒地皮。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封锁台湾岛,谣言四起,法军要在吴淞口登陆,官民大惊,一时间,卖房成风,地价暴跌,胡雪岩投资的地皮血本无归。

时局动荡,北京、上海一带的百姓都在考虑南下,准备出逃避难,各地的钱庄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资金周转不灵,钱庄倒闭。接着,胡雪岩的典当铺也纷纷倒闭,胡庆余堂也转手他人,曾经的商业帝国已然崩溃,成了一地鸡毛。

归根结底,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倒闭,除了自身眼光不周的原因之外,更多的失误都要归咎于内外排挤。在动荡的晚清社会,胡雪岩凭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乡村少年奋斗为一代豪商,却败于内外挤压,着实可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