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策|东西湖样本:“摸着石头过河”,如何不断优化

作为武汉市首批三处改造投用的方舱医院之一,东西湖方舱有15支省内外医疗队入舱,加上接管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最高峰时共集结了医护1254人。

3月7日下午,即将站完“最后一班岗”的山东医疗队医护进舱前一刻。

进入方舱后,37岁的华磊有了新身份——“方舱拍客”。

方舱医院内一日三餐吃啥、书屋来了哪些新书、病友大姐新学的舞蹈,以及医护人员如何查房,都是他录制短视频的素材。

从2月10日入住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下称“东西湖方舱”)至3月4日转诊至雷神山医院,华磊总共拍摄了92条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收获4.8万粉丝和96万点赞。

他说,想通过镜头让网友了解真实的方舱内部是什么样的。

最高峰时,像华磊一样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东西湖方舱共收治了1434名。

作为武汉市首批三处改造投用的方舱医院之一,东西湖方舱有15支省内外医疗队入舱,加上接管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最高峰时共集结了医护1254人。

如何协调统筹、快速搭建起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和后勤保障双轨运行体系,考验着医护人员和地方管理者的智慧。

自2月7日晚收治首批患者至3月8日“休舱”,东西湖方舱累计收治患者1760人,治愈患者868人。

东西湖方舱院长章军建用“摸着石头过河”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总结心得,从医疗救治到消防安全,从取暖餐食到保洁卫生,每一道考题都需现学现答,直至找到最佳方案。

特殊的相遇

“绝望到不知该怎么办。”23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陈玉回想起她和家人的遭遇,眼角泛起泪花。

她的父母早就出现感染症状了,但因核酸检测为阴性,难被收治。父亲确诊时,肺部感染已有7天,后因病情加重,在确诊3天后才被送往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2月3日晚,武汉市决定在江汉区、武昌区和东西湖区建设“方舱医院”,用于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紧张昼夜施工后,7日晚,东西湖方舱A厅投入使用,两天后,陈玉被收了进来,母亲在临床诊断病例被纳入确诊标准后,被收进塔子湖方舱医院。

东西湖方舱医院B厅内,一名护士正在给患者监测生命体征。

想起躺在ICU里的父亲,陈玉满面愁容。这被东西湖方舱B厅护士长吴长蓉看在眼里。了解陈玉一家的情况后,吴长蓉决定利用每次进舱的机会和她聊聊天。

作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吴长蓉起初在A厅参与患者护理,工作流程捋顺后,她又来到B厅,带领来自上海、广东、山东、宁夏及武汉本地近200人的护理团队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吴长蓉有着多年护理经验,面对患者群体中存在的家庭聚集性案例,她认为,帮助对方打开“心结”很重要。吴长蓉说,疫情中,亲人去世或因隔离失去联系都会让患者产生无助和焦虑,“这样一个心结,看不到,却影响正常诊疗。”

用同理心排解疏导,让她试着说出故事,“别憋在心里。”吴长蓉将自己多年的护理经验用在了陈玉身上。

“每个患者背后是一个家庭”,吴长蓉自己的丈夫也感染了新冠病毒,经历生死劫难,吴长蓉更能感同身受。她的丈夫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医生,由于长时间疲劳工作,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幸“中招”。

2月10日,正在舱内工作的吴长蓉得知丈夫血氧饱和度下降,病情转危。联想到前两天丈夫的同事李文亮去世,吴长蓉一下子“慌了”。

“密闭的防护服也会遮挡你的情绪。”她第一次觉得。

那天出舱后,吴长蓉控制不住压抑的情绪,大哭起来。在场的同事和院领导被她吓坏了,赶忙劝慰。吴长蓉却恳请大家保密,“不想让大家为我担心,带着心理包袱进舱工作。”

所幸,几天后,丈夫的病情向好发展,吴长蓉才松了口气。

“中枢”工作站

与在舱内工作的吴长蓉来自武汉本土医疗力量不同,同样服务B厅患者的孙贵新来自千里之外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2月4日,东方医院整建制承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共55人受命从上海驰援武汉。创伤外科主任孙贵新担任上海救援队执行队长,同时也担任B厅医疗方面的负责人。

来自院方的数据显示,方舱最高峰时医护共1254人,其中省外医疗力量1117人。来自省内外15支医疗队进舱服务。

东西湖方舱最终实际开设1461张病床,其中孙贵新和吴长蓉负责的B厅共有床位419个,分布在12个不同的病区。

每个厅中心位置是用隔板搭建起来的工作站,连接着两个大区。在此工作的医生虢强说,工作站就是整个分厅的“中枢”。

虢强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值班医生,高峰时,他负责B厅超过100名患者的诊疗工作,同时还要全程看护10名患者。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体征情况都是他的工作内容,往往查完房就已到交班时间。

孙贵新告诉澎湃新闻,考虑到防护服使用效果和医护人员精力,院方将医护分为每天A、P、N1和N2四个班,每班6小时。每一班配有5名医生和20余名护士,高峰时,每名医生需要分管照顾100名患者。

按要求,A班和N1班医生需每天分别查房一次,其他两班则要检查回访、完善病情记录。“把检查后的结果传达给患者,查房进度会被随时打断,总有人询问病情。”长时间与患者沟通不能喝水,每到交班时刻,虢强的嗓子都是嘶哑的。

在方舱,耐心解释患者提问至关重要,可以避免病患出现情绪积压。

冯强是方舱内专门负责心理干预的医生之一。他向澎湃新闻介绍,方舱心理干预工作组的4名成员最高峰时要疏导1433名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情绪问题,筛出需要干预的人员。

医生李昕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做核酸检测的三名患者中有一名是老师,他的核酸结果在三人中唯一的阳性,心情特别不好,夜班的时候就跟她发脾气,要求马上再测一次,“患者口才特别好,逻辑性很强,费了好大功夫才劝好他。”

“方舱拍客”

在方舱工作期间,冯强、李昕和吴长蓉还结识了一位新朋友:A1区的患者华磊。

每次医护需要帮忙,华磊都会主动上前,或是帮忙搬运物资,或是帮助医护召集患者,或是疏导患者情绪,成为方舱里的热心人。

很少人知道,现在活跃的华磊也曾经历生死考验。1月23日,他开始出现感染症状,之后病情迅速加重,1月29日晚进入东西湖区径河卫生院治疗,经过几日紧张救治才脱离危险,2月10日被转入东西湖方舱。

“方舱拍客”是华磊的另一个身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他会掏出手机,将方舱内患者的餐食、医护诊疗画面、患者跳舞唱歌的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

鸡蛋、牛奶、橙子、苹果、沃柑、羊肉、红烧肉、鸡腿和酸奶,都是他镜头下的方舱美味,甚至有网友在底下留言:“吃得比自己家里都好。”

东西湖方舱医院外的方舱指挥中心

澎湃新闻从东西湖方舱指挥部了解到,为提高患者免疫力,负责后勤保障的团队精心设计了食谱,每餐荤素搭配,配备了水果奶制品,并优化送餐流程,确保准时送餐派餐,让患者吃上热乎饭。

东西湖方舱配备了方舱书屋,患者徐萍正在取书和病友交流。

在华磊的视频中,方舱书屋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身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患者徐萍会经常光顾书屋,她最近在读的书是《刘墉的处世情商课》。自打2月9日住进方舱医院后,徐萍每日除了必要的吃药、配合医护监测体征数据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不能老是刷手机,纸质的东西读起来更有感觉。”读书饿了,徐萍就会到爱心食品角取一些零食、方便面、小蛋糕。

东西湖方舱B厅,一群患者正在舱内的挂壁电视点播影视剧。

“你我的心中,欢笑与泪水是一样多。”书屋一旁,和着挂壁电视传出的阵阵歌曲,几名女患者摆动身体,彼此交流着舞姿动作标准与否,这幕也被“方舱拍客”拿起手机记录了下来,

患者张琳告诉澎湃新闻,在方舱,挂壁电视的人气最旺,病友们没事就聚在一起,有人爱追剧,有人爱点歌。

据方舱医院副院长,东西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丽介绍,他们还为患者了提供“方舱数字文化之窗”APP,其中包含8000余条视频、8万册电子图书和42万个音频的数字资源。

在方舱内病区的隔板上,张贴着一些为患者提供公益医学指导和心理干预的宣传图,患者可以线上互动参与。此外,工作站的隔板上,还贴有东西湖方舱医院护士站负责人电话及负责保洁、水电应急、清污与垃圾清运工作人员的电话,患者发现问题可及时反馈上报。

“我们尽可能换位思考患者的需求。”孙贵新介绍,从目前运行情况看,这些举措有效建立起了医患沟通渠道,在服务患者同时减轻了医护的工作量。

守护者们

因经常在方舱各处转悠,华磊的视频画面中出现了很多“白色”身影:医护人员,保洁员、执勤民警、抽粪水的“掏粪工”和水电工,华磊习惯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工作的日常,走到哪都会跟他们打声招呼,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方舱内,每厅中间位置都设有方舱社区警务室。执勤民警张旭东身着印有“警察”字样马甲,手持对讲机,和队友四班倒24小时值守在此,维护舱内秩序。一个蓝底白字的标牌和一张桌椅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从给饮水机换水到给患者送饭,从纠正患者乱扔垃圾行为到检查用电是否规范,再到和情绪不好的患者谈心、帮助慢性病患者买药等,每一样都是张旭东工作的范畴。“很琐碎,但都很重要。”张旭东这样看待他工作的意义。

3月7日下午,东西湖方舱医院进舱的医护在舱外帐篷穿防护装备。该日下午,方舱最后一批患者出舱。

每一次进舱,从穿上防护服、口罩、鞋套等防护装备开始,到脱衣消毒走出医护通道,严密的防护装备和频繁走动让张旭东和同事往往要忍受超7小时的闷热,那种感觉令他“窒息”。

闷热过后,流出的汗水又开始变凉,让他感觉背后“冷飕飕”的,待到脱下防护服时,内衣早已湿了一大片,留下大片斑驳的白色汗渍。“这时候只想大口喝水和呼吸。”张旭东说。

东西湖方舱内配置了150台移动厕所

和张旭东一样在艰难条件下坚持工作的还有“掏粪工”张文斌。每一天,张文斌都要和他的9名突击队友为东西湖方舱医院150个移动厕所消毒。

舱内的移动厕所分为两种,一种厕所的粪坑在里面,抽粪时要先用铁钩把粪坑捞起来,方便抽粪管插进去,另一种厕所掀开外面的盖子就可以抽。张文斌和队友三人配合作业,一人插着管子在里面吸粪,一个人抬着管子别让管子抖动太强,另一个人则随时注意吸粪管和车的情况。

插管的人距离粪水最近,每次拿起管子放进粪坑,张文斌都得把管子的“插头”上扬,防止粪便滴漏到地上或者洒在队员衣服上,造成污染。

粪水的刺鼻味透过严密的防护装备钻到口鼻,让张文斌“特别想吐”,每次工作完后,持续的呕心感让本已在舱内作业不能吃午饭,不能补充水分的他更加吃不下东西,“天气转暖,刺鼻味会更严重。”

为保持舱内整洁的卫生环境,来自东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宋彧充当保洁志愿者,处理每日舱内产生的垃圾。

他和同事将医疗废弃物和患者的生活垃圾一桶桶运至舱外的垃圾转运点,将垃圾桶清洗之后再套上袋子,运回摆放处,如此循环往复。

风险最高的环节是将高污染的医疗废弃物运至D厅背后的医废处理工作间。 由于在舱内穿着防护装备密切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宋彧在开始志愿者工作后,仅和孕妻见过一次。再过20天,妻子即将分娩,谈到这些宋彧面露愧色,好在妻子通情达理,一直支持着他的工作。

等宋彧将医废运至方舱后的医废处理工作间,志愿者吴伟便开始了他的工作。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工作间内,2台医疗垃圾微波就地处置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吴伟和另一名队友将防护服、口罩、隔离衣、鞋(靴)套等普通医废与事先已高温消毒的高危医废从黑黄包装袋中取出,倒入机器。经称重、装载、研磨、加热到100℃、高温消毒等步骤后,最终排出“花花绿绿”的无害化残渣,再由吴伟等人一铁锹一铁锹地人工装桶,等待和其他生活垃圾一并运走焚烧。

脱下白色防护服后,张旭东、吴伟和宋彧们回到指定酒店自我隔离。“也想老婆和孩子。”吴伟说,队友都怕家人知道,“但总要有人要干。”

“摸着石头过河”

在东西湖方舱外的北广场上,矗立着多顶帐篷。靠左的一顶棕色半圆柱形帐篷,是院方医疗指挥部;右侧的一顶红色形帐篷,是东西湖区委区政府设在这里的指挥中心。

每天一大早,院方医疗团队会与指挥中心的后勤保障团队碰头,沟通解决各类问题:通风供暖、水电餐食、保洁卫生和医废处理等等。

“从实际收效看,双方衔接配合周密。”在章军建看来,除统筹协调好外地和本地医疗资源,搭建起针对新冠肺炎轻症和中症患者的医疗救治体系外,医疗和后勤保障缺一不可。

东西湖方舱配备的两台移动CT

以东西湖方舱为例,短时间内改造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的场馆,从设计动工开始就需要将很多方面考虑周全:通风、供暖、用水用电、消防、医废处理以及患者的餐食、洗漱等,都需要后勤保障团队的支持。

早在方舱改建之初,中国医学科学院规划发展处副处长杨俊涛曾随同方舱医院设想提出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一道参与调研多处方舱医院的改造投用过程,东西湖方舱便是其一。

杨俊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方舱医院给大量分布在社区和家庭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提供了医学治疗场所,在阻断传染源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综合性定点医院集中精力救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二者实现有效的病人分流,提高救治质量,降低了病死率。

此外,方舱医院给各地驰援武汉,进行“武汉阻击战”的医学救援人员,提供了高效有保障的“会战”场所。

好消息也不断传来。

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患者通道外等待接去康复隔离点的患者

3月4日,在方舱治疗24天后,经核酸试剂盒和胸部影像学双重检测评估,陈玉康复出舱了。她的父亲也在连续接受重症医学治疗19天后顺利脱下了有创呼吸机,母亲也在另一处方舱治疗后病情好转。谈及这么多天在方舱的医治过程,陈玉特别感谢吴长蓉在内的医护团队,“如果有可能,我想看看他们的真面目。”

同日,因“肺部炎症吸收有些慢”,华磊转诊去了雷神山医院。他说,他会继续用手机拍下医护人员的日常。

3月7日下午,随着东西湖方舱最后59人被分流至雷神山医院,舱内患者人数实现“清零”。自2月7日晚收治首批患者以来,东西湖方舱累计收治患者1760人,其中868人治愈。

3月8日,连续运转31天后,东西湖方舱正式休舱。

结束了一个多月的工作,章军建用“摸着石头过河”向澎湃新闻总结协调心得,从医疗救治到消防安全,从取暖餐食到保洁卫生,每一道考题都需现学现答,直至找到最佳方案。

“休舱”后,华磊的熟人们——张旭东、宋彧、吴伟和张文斌,或得以调休,或继续投入到新的抗疫阵地。

(文中华磊、吴伟、陈玉为化名)

(实习生 胡友美、李娴、孟津津、夏梦洁、闫彩琪、卢非凡、赵雨萌、李宁馨对本文亦有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