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思想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贸易自由主义能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保护主义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必要措施,这是建立现代工业的前提和要求。当保护主义达到国内市场饱和状态时,自由主义就成为必然性选择。自由主义意味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扩散,会在一定程度上培育竞争对手实力,反而使自身具备再次转化为保守主义的可能。但总体而言,保护主义仅仅是过程,被自由贸易取代才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自由主义 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促使他开始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就是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辩论。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诸多文献资料中阐述了国际贸易中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为我们理解当前国际经济现象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保护主义是后发国家工业化最便捷的途径,是走向自由主义的必经之路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席卷全球,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着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论争。对此论争,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赞成贸易自由主义,认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先决条件,能释放由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但是,他们也充分肯定了保护主义的历史作用,并指出,以机器代替手工的现代工业体系就是在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英国发展起来的。

对于一定历史时期一国的贸易政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赞成盲目地实行自由主义。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高唱自由主义,企图以自己的工业优势横扫欧洲大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发出质问:主权独立的各国会甘心沦为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原材料生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分析了德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认为如果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那么除了少数的几个部门,其他许多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部门都将破产。为此,欧陆国家保护关税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恩格斯还对美国早期自由主义的观点进行过评论,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工业国,美国政府就面临实行自由贸易或保护关税的选择。若实行自由贸易,则可能花费极大的代价、较长的时间来对抗领先于本国工业约一百年的英国工业;若选择保护关税来全力发展本国工业,堵住英国工业品的倾销渠道,则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时间相对较短。这两条道路中哪一条更经济、更便捷?选择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恩格斯所料,美国实行了保护主义政策,成功抑制了以英国为首的外国制造业的冲击,推动了美国经济超越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自然过渡,实现了跨越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保护主义对生产力较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所谓进口关税政策就是对进口货物形成壁垒,帮助本国商品在同外国商品竞争中获取价格优势,以抗衡别国资本,进而为孱弱的工业部门发展赢得空间。一方面,保护关税制度能够推动落后国家建立起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业体系。《资本论》指出,进口关税政策强行将国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变为资本,使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市场,实现由传统生产方式向先进生产方式的跨越。另一方面,贸易保护能够用国内市场滋养生产方式落后的工业部门,使其在国内市场进行自由竞争,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指出了保护主义是后发国家工业化最便捷的途径,是走向自由主义的必经之路。

保护主义仅仅是过程,被自由贸易取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虽然充分肯定了保护主义的作用,但认为保护主义仅是过程,不是结果。恩格斯表示,某个门类的工业品一旦占领国内市场形成垄断,就必然会积极地寻求外部市场,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扩张就意味着衰落”,一个行业必然经历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过程。由此,“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就成了悬在相关工业部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换言之,保护主义存在着“国内市场饱和”的临界点,固执坚持保护主义的结果是,一旦某类工业品在国内市场出现饱和,就会开始进入衰退期,如果无法取得新的发展或突破,衰落就会不可逆。与其他自由贸易国家相比,该国的工业必然出现倒退。所以,若超过这个临界点,保护主义对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作用就会从促进变为阻滞。在这种情境下,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矛盾就会凸显,保护主义的发展只会加大经济部门支持自由贸易的呼声。

商品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主义向自由贸易转变成为必然。在保护主义条件下,幼稚工业时期的资本循环仅需要通过国内市场即可完成,而随着资本增值、规模增大,国内市场日渐饱和,要想扩大再生产,就不得不向国际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否则从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变的资本售卖阶段就无法完成,进一步的资本积累就无法实现。此时,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在国际社会谋求独立发展地位的主权国家而言,保护关税制度都将是不能忍受的束缚和制约。就此而言,自由贸易取代贸易保护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相互转化的动态规律

在国际经济史上,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从保护主义走向自由主义后,常常又会退回到保护主义的立场。对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思想也给出了解释。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只要仔细研究英国自由贸易的性质,就会发现“它的‘自由’说到底就是垄断”。英国对外宣称鸦片自由贸易,实际却是暗中保持对鸦片生产的垄断,这说明流通环节的自由贸易掩盖的是生产环节的垄断。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在生产上获得相对优势时,才会实行贸易自由主义。一旦失去了这种优势,就会想方设法缩回贸易保护的高墙,以防那些落后的工业部门遭受灭顶之灾。所以,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从世界市场败下阵来的英国就放弃了自由贸易,转而建立起基于《渥太华协定》的帝国特惠制,以保护其商品在殖民地市场上继续维持垄断。

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相互转化的关键环节实际上是比较优势,马克思指出比较优势不会静止不变,自由贸易引起的资本自由流动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影响不同地区的兴起和衰落,这种趋势决定着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公平贸易”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公平贸易”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英国纺织商人组织发起的针对德国纺织品冲击的“公平贸易运动”,后来在欧洲成为一种普遍观念。由于“公平”标准的认定差别很大,因此不断引发贸易冲突。“公平贸易”,究其实质,是一种保护主义措施,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国家主推的自由主义贸易导致了资本、技术的扩散,削弱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地位;目的在于继续维护本国的优势甚至是垄断性地位,遏制贸易对象的崛起和挑战。

相比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观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了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相互转化的动态规律。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两个方面,其目标是一致的——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地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由于自由主义贸易的资本、技术等因素的扩散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相对优势的转移,所以自由主义者有可能会退回到保护主义的立场。保护只是国家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手段,而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国家发展一旦依赖国际市场,那么也会或多或少依赖自由贸易,由此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都难以成为最佳选择,于是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就成为次优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