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崛起,击败魏国,七雄并立

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47篇原创文章

话说,自三家分晋之后,并没有马上形成我们所熟悉的战国七雄,而是三晋中的魏国首先崛起,称霸中原,更是欺负秦国占领河西地区。而三晋因“分赃不均”逐渐也走向了分裂,此刻,憋了多年委屈的秦国终于迎来高光时刻。秦献公时期,逐渐崛起,东进中原,击败魏国。

秦献公即位(前384年)后,即决心收复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同时作东进中原之准备。为增强国力,开始进行改革,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三条:

一是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的农民实行军事化编组,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之服兵役,以扩大兵源;

二是在内地也开始建立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以便于征兵;

三是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东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以便于对魏作战。由此国力由弱变强。

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今河南郑州北)会盟,准备联合攻秦,为此在武都(实为武城,今陕西华县东)筑城。秦献公先发制人,派军进攻武都,击败魏军后,继续向魏进攻,在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与魏、韩联军交战,击败联军。这是西河之战以后秦军第一次击败魏军。洛阴的胜利,鼓舞了秦军的士气,增强了战胜的信心。

献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集中兵力攻魏,深入至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与魏军展开激战。魏军被杀六万,大败溃退。由于赵出军救援,秦才撤军返国。这是进入战国以来,秦军第一次大的胜利。周显王为此向秦祝贺,并封秦献公为侯伯。

石门之战后,魏国不仅未加强与赵、韩的联合来共同对秦,以阻止秦的东进,反而将进攻矛头指向韩、赵。魏惠王八年(前362年),魏相公孙痤率军于浍水(今山西翼城南、西经曲沃通汾水)北岸大败韩、赵联军,俘赵将乐祚,占领赵邑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接着又深入赵境,攻占了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和肥(肥乡西),迫近赵都邯郸。

秦国乘魏与韩、赵作战之机,出兵攻魏。魏军西返迎战。双方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交战,魏军大败,统帅公孙痤被秦军俘虏,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亦被秦军占领。魏国国都安邑,位于秦、赵、韩三面包围之中,跟魏在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仅有上党山区一条通道相连。如果赵、韩联合切断这条通道,则魏在秦进攻时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因而,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将国都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减轻秦的威胁和便于在中原拓展。

由于战争关系,魏、赵、韩三国的土地犬牙交错,有的突入在别国境内,互不相连。因而,在魏发起和施加压力之下,三国进行了土地互换,魏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轵道(今河南济源西)、郑鹿(今河南浚县东南)两地。这使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与河东的交通畅通无阻,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就在此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更为强大;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国势也强盛起来。在魏、赵、韩的西、东两面崛起了秦、齐两国,而燕国也国势日盛。于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各自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从此兼并战争更为剧烈,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你如何看待战国七雄

评论区交流一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