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报告到军训日记,从游记到校园歌词,武亦姝四篇美文集齐了

“国民才女”武亦姝又上清华“光荣榜”了,这次是因为寒假作业,一份读书报告。

武亦姝这篇刊发在“清华招生”上的寒假作业,洋洋洒洒三千字,很多网友看完直接呼看不懂,可见这位才女功底确实了得。

为此,“大树成长营”收集了近年几年来武亦姝的四篇文章,一篇最近的寒假作业(水读书报告),一篇去年8月刚考入清华写的军训日记,一篇是高考前写的歌词《红墙边》,还有一篇就是初中阶段写的游记《你是我心中的风景》,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读书报告:我们在庞贝中寻找什么——读玛丽·比尔德《庞贝》

2020年初的这个寒假,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大一学生原计划分作三队,去往英国牛津、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进行访学,甘阳院长给三个队分别布置了不同的阅读材料。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安排,虽然海外访学活动未能成行,但同学们按照要求认真阅读了相关材料,还撰写了读书报告。清华学子条理之清晰,思考之深入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在新雅书院刊发的三篇读书报告中,就是罗马队的武亦姝同学,他们是“我们在庞贝中寻找什么——读玛丽·比尔德《庞贝》”。

武亦姝的这篇读书报告超过3000字,分为概述、庞贝的庞贝和罗马的庞贝、重建看法、与古城的距离、结语等几个部分。

从一位现代旅者前往庞贝遗址参观的角度,希望在其中找到古罗马的存在痕迹,力图对其背后的大文明有所考量,同时暗暗期待一座城市在两千年前被灰烬吞没的瞬间的景象,渴望体味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它不同寻常的死亡发酵所得的神秘。

武亦姝写道,庞贝生与死的方式注定了它的二重意义。其他消失在漫长岁月中的古罗马城市都拥有的城市历史仅是它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由现代人杂糅着好奇、怀疑、兴奋等诸多情感进行的解读与再现构成。由于后者掺入了现代人的想象力,这两种身份间必然存在一道鸿沟。玛丽·比尔德如此平和而富有人情味的叙述贯穿全本;但她在开篇对这场灾难的处理令人尤为印象深刻。

在文章的《结语》中,武亦姝写道:比尔德对历史事件中的缺漏是毫不掩饰的;也正因如此她的逻辑链条永远非常紧凑,书中由多次猜测推出的结论少之又少。对空白恰到好处的处理反而造就了著作的完整性。她提供细节,温和地破除许多现代人已有的成见,为庞贝“去扁平化”。现代读者因此得以体味一个热气腾腾的真实的庞贝,同时本文开头的两种期待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说“一定程度”,则是因为庞贝的遗址毕竟仍然存在,历史真实的自我呈现永远比文本更加有力。将以对古城更深的向往和未来的探访表达自己读完本书后对庞贝文明的欣赏与尊重。

二、军训日记:我的军训初体验

还没见过凌晨三点的上海呢,先见了凌晨三点的北京。军训夜间拉练休息时,我心里这么想着。

北京的河道和路一样直铺开很远,四平八稳。头顶的星星比上海多,和水一样安静。都说夏夜适合聊天,坐在背包上,我觉得北京也在悄声和我说话。

适应北京并不容易,偶尔还是会想念麻酱馄饨和豆芽菜浇头的冷面,想上海有点湿润的天和回家时间。即便如此,我仍会明显地意识到,我将要在北京打开的,是很广阔的未来。

军训作为这途中的第一课,会在未来的我的脑海里占据多大的分量现在无从知晓,但我在努力体验它、适应它,以免留下遗憾。我告诉自己不要觉得苦觉得累,一定要坚持,学会去享受。但后来我发现,当烈日当头,腿脚酸疼而不得片刻休息的时候,“享受”二字早就不知被遗忘到了哪个角落,倒是偶尔拂面的清风让人心怀感激。用不协调的肢体与军体拳“斗争”的时候更未想起“享受”二字,但在这天夜晚的东操场,听到少年的吉他与歌,胸中忽地涌起“世界真美好”的感慨。那时我开始明白,辛苦与享受相伴而生,前者锻炼我感知后者的敏锐,一同激发起某种平日里未有的奇异可爱的情感。它们就这样发生,我盘着腿坐在操场上,看星星,等它来。

写到这儿我忽然很兴奋,在最好的年纪和清华园有这样的一场相遇,在军训纪律的规定下,接连见证了它夏日的多个清晨和夜晚,也算是初次见面最相宜的方式。

拉练走完18公里,我又兴奋地跑到宿舍楼下去看日出。未见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样子,我就坐在椅子上看天空一点一点亮起来。当时与现在都不知该说什么,只觉得真好。

这会儿教官结的小草环叶子几乎已经干了,但我还舍不得扔。我又发现这广大的未来正慢慢溶解在身边的日常中,齐步正步的号令里,慢慢舒展开大学生活的五味,从一只小草环带来的惊喜开始。

(本文写于2019年8月)

三、校园歌词:《红墙边》

时光今晨忽然悄悄来叩我门

说将要起航 一切可都收拾妥当

我慌忙起身 细打点行装

一共恰好是三年长

走到寝室门口 一摸忘带了钥匙

五点多从窗外 正落进来斜阳

想起昨夜看到月光挂满了树枝

盘着腿和室友 聊了一个晚上

相辉楼走廊尽头有油画的味道

食堂二楼靠门坐冬天当心凉

少年暗暗琢磨着想把这球接好

稍稍一不留神却摔在了地上

你会记得吗 这里有十七岁的时光

有日出日落 有岁月漫漫长长

有少年我紧握 热烈干净梦想

从这里出发 而向天地四方

盼着笃志楼在一天天地长高

路边小梧桐 等待叶子落了又长

有天下过雨 走路没注意

我踏进了它脚下水塘

明天周五回家衬衫却还没晾干

下午要默写现在想起得看看

文化节汇演前一天失眠了一晚

闹钟仍然搁在清晨五点半

办公室门外犹豫不知该不该敲

老师开门笑问是否有事找

操场上有人总是坚持在夜跑

回去的时候落下了一身月光

你会记得吗 这里有少年在燃烧

有蓝天高高 有来路弯弯绕绕

有一天下课后 你对我轻轻笑

快看你桌角 书页藏着阳光

我肩上行囊 装着日月天地你我

“请千万珍重” 你曾笑对我说

从此行过万里 去看天地阔远

一到红墙边 就又变回少年

回到红墙边

一到红墙边 就又变回少年

(亦姝为复旦附中2019届毕业MV所作的词)

四、南浔游记:你是我心中的风景

褪尽了铅华的南浔就这么站在眼前的时候,望着她晶亮的眸子,我竟呆立了许久。

父母似乎对各式各样的古镇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汽车开进了无数弯弯的野径里,停在了无数雕花的屋檐下——一直到上世纪末才真正得以兴起的汽车,带着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穿梭在数百年的光景之间,这已成了常规。

但说真的,我不知已见过多少为揽客而夸下的海口,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一瞬间跌入谷底的希望。无奈地,对于古镇的名号,也只得半信半疑。

南浔亦然。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是旅游,那么就别尝试期盼看到她最真实的一面,如此想着,耳朵里充斥着杂乱的歌声,一路颠簸。

下车的时候临近中午,望着一看就是后来修建却硬要修出古色古香的韵味的入口,立刻倍感烦躁。我率先走进大门,为的是趁早结束这无趣的旅程。

令人惊讶地,就在踏入那低矮的灰墙的一刹那,竟在天际捕捉到了一丝浮起的炊烟,摇着细长的尾巴,悠悠晃晃地朝河水的另一头游去。我循着那条深深浅浅的轨迹,寻到的是水岸的一处人家。竟还有人住在这里吗,惊讶地思忖着, 低头,脚下的河水从一个方向,一圈圈地漾开,迫不及待地四散开去。在那水纹的中心,是一位洗衣的妇人,在游人的脚步里,一时融入,一时淡出。

这古镇竟还延续着它原本的使命!

惊讶之余对这古镇的好感油然而生。

再往前走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展现出的都是悠然自得的姿态,并没有沾染不应有的娇贵和傲气。石桥是早已褪尽了色的,也因而变得宠辱不惊了。时而摇来几只小小的船,不加粉琢,倒也是四平八稳。古镇里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东西,它的色调平淡且踏实,泛着一点点岁月的温暖。因为是饭点,路上的人不多,时而有男人或女人,接了水拿进屋子去。空气中处处氤氲着饭菜的甜香。脚下的石板早已没了棱角,温和而恬静得像固体的阳光。

房屋自然是老式的结构,从屋檐的缝隙里微微地穿过一点阳光来,旧了,但不歪斜,就像年长的妇人喜欢拿梳子抿了水儿梳头,再将自己打扮的一丝不苟,温婉而尊严的模样。墙壁的颜色多数是好看的灰白,少有污点,整洁温柔到极致,又仿佛随时可以隐去般谦虚。这里的建筑并不密集,却仿佛在礼让对方,中间留下的走道总是宽宽的,头顶便有足够欣赏的蓝天白云。

这里的一切都生活在这里,这里便是它们的生活,是真实的,丰满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的。

这才是真正美丽的,可以静下心去欣赏的风景啊。

你是我心中的风景,亲爱的南浔,一直地,美好地。也只愿能像南浔一样在匆忙的岁月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踏实温暖而感动常在。

(本文获2015年新闻晨报杯初中作文实践活动一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