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满族人的相貌特征

本文配图为满族画家赫鼎洪先生的作品。本文为吴庆文老师所写关东满族传统饮食里的学问系列文章之一。

关东满族传统饮食里的学问之——检验标准

吴庆文

我们前面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不免会引起一些议论,会有人说是不是过于夸张、过于自信甚至自赋啊,谁不说自己的东西好啊。无论争议如何,总得有个事实根据。为此列出三个标准做为检验的尺度。一是身材,二是面相,三是健康水平。

事实表明,以关东满族为主体的东北饮食习俗使得这一地域人群在身材、相貌、健康水平上都有着明显特点。

从身材上看,男性以魁伟、健硕、标致见长,女性则以身高、丰满、肤白、整洁、圆润、美丽而闻名。无论身材高矮,上下身与头部比例大多数都较接近黄金分割尺寸,上身长下身短以及头部与上身比例失调人群比例比较低。

双肩宽平,胸腹圆厚,皮下组织充实,给人以丰满健硕之感,极少有明显的柳肩人群。在讲话音质音色上既有堂音也有嗓音和鼻音,给人以立体声的感觉。

在相貌上,关东满族人群以圆润的长方脸为主流,额头(方言称beilou)平展,额头两侧(太阳穴)丰满而厚实,眼角开放而扩展,鼻梁高而平直,鼻孔偏细而冲下(不露孔),嘴唇薄而嘴角微凹,上下牙齿対杖(不里出外进、倾斜或前摄),下颏圆润充实;舌头偏薄而舌尖锐利,语言表达时,可以快速灵巧伸卷,发出的音节表现出明显的儿话音。

肤色上,北方人肤色差异比较大,除大部分中间肤色以外,白的特别白,尤其女性更加明显,白的白得微粉而晶莹剔透,如无暇碧玉一般。而黑的又特别的黑,黑如黑土甚至紫黑,这两者各约占五分之一左右,两者之间人群为大多数,为五分之三左右,为微粉偏白肤色。

行走姿态表现挺胸阔步,步履稳健而富有弹性,在江南街面上,从姿态上远远即可便认出东北人的特点。

在部队的一次闲聊时,一位曾到哈尔滨接兵的江南籍干部对我说“老吴,我发现你们那里的人怎么一个是一个的呢”。话音一落引得周围一片哄然大笑。有人说哪儿人不都一个是一个的嘛,难道还有连在一起的吗。他说:不是,他们那儿不一样,具体我也说不清楚。我接过来说:是的,我知道你的意思,用我们东北话讲就是比较整壮方正,男女平均身高都要高一些,男的标致,帅气、女的肤白整洁、娆窕漂亮,看起来比较顺眼是不是?他答:是的是的,走进人群里好像进入树林一样,看起来比较舒服。这番对话虽然是闲谈,但反映了他眼中南北方人身材和相貌上的差异。

相比之下,黄河流域人群身材上虽然与东北相近,但柳肩人群、上身长下身短的比例明显偏高。额角和腮部棱角明显,故显现明显的国字形相貌,下游流域人群则在此基础上,有相当比例人群额头前突,额侧(太阳穴)扁平,后脑明显后突,被关东人藐称为前出琅琊(古建筑前伸的房檐)后出绍,三扁四不圆的南北头。说话膛音弱于鼻音,尤其黄河上游流域人群语言表达犹如捏住鼻子讲话,被形容为囊吃鼻子的感觉。

当跨过江南逐步向南,身材、相貌更加明显,身材矮小、偏瘦、柳肩人群明显增加。

相貌上,脸型总体上偏短,额头和后脑突出明显,颧骨显著外张,额侧(太阳穴)和腮部明显干瘪塌陷,如果沿两侧颧骨间划一条横线,用几何图形显示的话,面部轮廓呈现明显的上下两头尖、中间宽的菱形特征。我曾就此现象咨询过专事营养保健医生,被解读为气候(气候越热地区,皮下脂肪越薄,反之则相反)、软食过多(长久不用力咀嚼,腮部和所联动的太阳穴肌肉萎缩退化)和营养成份不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外眼角下拉,鼻梁短而段梁、鼻头宽、鼻孔大而前摄(露孔);

牙齿前摄,嘴唇厚而前撅,舌厚而舌尖偏圆,说起话来难以灵巧打卷和屈伸,故表达出的语言生硬笨拙,没有一点儿可以用舌尖挑出的小字眼儿和儿话音,如“一点儿”称“一点”,“小孩儿”称“小还”,“等一会儿”称“等一汇”,“鞋子”称“哈子”等;像北方的“绕口令”口技,他(她)们则完全无法做到。

嗓音强于堂音,音质音色发扁尖细,立体声微弱,犹如仅从喉咙和口腔发出一样。

小头麂脸、小鼻子疙瘩眼儿是他(她)们相当一部分人的基本特征,虽然不能百分之百都是如此,但比例明显偏高。

肤色上,绝大多数呈现的是明显的黄皮肤,白不是太白,黑也不是太黑,即使白也不是晶莹剔透的白,而是微黄中浅白,用我们土话描述叫黄白镜子,犹如表面涂上薄薄一层面粉一般。

这些相当明显的形象特征令南北方人都各有明显的感觉,无论黄河流域还是江南,凡是初闯关东人群,还是南下的东北群体,相互在视觉上一眼便能识别出来。

本世纪初叶,网上曾出现关于哪里最出美女的热议,很多城市网友都为本地争当美女圣地而积极参与,争论得很是激烈,有些地方小报也参与其中,争论来争论去,哈尔滨战胜重庆获得第一名,究其原因和理论根据是“旱地出美女”。

2010年的一天,我在公园散步,被当地小报记者拉去参加举办的临时沙龙,在议论中,我提出“旱地出美女”的理论根据不足,因为西北的黄土高原是最干旱地区,理应是盛产美女的地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我提出饮食结构影响人口质量的看法,根据是从医学和应用进化论角度看,饮食均衡可以使基因编码功能增强,组合更加趋于平衡合理,从而影响人的生长发育、进化和健康水平,当即得到大家认同。

一位在黑龙江全境驻防近20年的浙江籍老兵和一位在大连参军并先后轮防东北多地后又调防到宁波20年的山东籍老先生都表述,东北人的整体素质要比南方高,如果要用苏杭标致一点就算美女的标准,东北尤其黑龙江美女要比江南高出10倍以上。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反映了他们有鲜明的切身感受。我通过南北方多年当兵、出差、留居、旅游等经历和细心考证,高出三五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用说在哈尔滨,仅站在周边县市街头浏览,一天就可见到不下十个甚至几十个十分出众的美艳佳丽。

然而,无论闯关东人群还是东北南下人群,当扎根并乡随俗以后五年以后,他(她)们在当地所生的三代甚至二代无论身材、相貌、健康水平,还是语言表达音质音色上都会明显变异,绝大多数甚至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先祖前辈那些原始的基因元素。这样的实例仅在身边就数不胜数,这就是气候决定食材,食材影响生物进化的结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本文之所以在饮食定义上总是限定在以关东满族为基点的出发点所在。

健康水平

关于健康水平用几个实例来表述。

一是在部队,一次率一个保障组去外地执行任务后乘安—2飞机返回部队,由于飞机速度慢、高度低,受气流影响比较大,上下漂移、颠簸很厉害,起飞之初,我光顾贴近驾驶舱浏览风景了,当回身时忽然发现其他5位关内和江南籍官兵有的晕机脸色蜡黄,有的蹲在地上呕吐不止,飞机着陆后都如同醉汉一样,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二是我所在部队是集科研、试飞、培训一体的高精尖技术攻尖基地,在一百多位空勤人员中,飞来飞去到最后能飞到停飞年龄的,东北籍人员比例越来越高,在当时5个师级空勤领导中就有2位是满族人。

在航天事业中,截至目前7男2女9个已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东北占4个,其中还有一位是满族,可见身体素质上的差别。

三是六十年代初,领导人在一次出访中,短暂小息之际看看飞行人员,当得知执行任务的四位飞行员有两位来自黑龙江双城而且都是满族时说,你们双城对国家有特殊贡献那,过去出官员(清代大臣级以上双城籍官员107位),现在出飞行员,对空军建设有大贡献那。

由此使我联想到,回顾历史,无论900年前的金代女真族,还是近代的清朝满洲族,在兴起与武装扩疆过程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案例,除聪明的智慧和善于运筹以外,没有强健的体魄做支撑,要实现常年长途奔袭,远离故土和野外作战并取得一个个战役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个个具体攻坚战中,除上层大将具有高超的武艺以外,兵士们以一抵三、以一抵五的体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那么,强健的体魄从何而来?无非就是气候、水土和饮食习俗这三大基本要素所至,因此可以说,饮食习俗与优良的身体素质是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其它还有很多很多,由于篇幅所限,就不罗列更多了。

综前所述,先祖前辈们限于时代和环境的局限,直到我们这一代,满天下人都一直以解决饥饱延续生存为目的,并没有当今这样明确的保健意识和高端美好的概念,我们的这些提法说法,几乎都是用现代的理念解读升华历史事实。在一些人看来不免有些牵强附会、生硬拔高之嫌,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就看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的先祖前辈已经做出来的已经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我们用现实的手法在理论上加以归纳整理,使其成为成型和规范的文化成果,仅此而已。

正像领导人对长征的评价一样,什么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为北上抗日啊,这些美好的评价都是后来依据事实人为升华拔高而已。包括八大菜系的特色风格,也是后来被文化人归纳总结出来的。历史上绝大多数事件也概为如此。

这样的实例很多,我在部队时有一次搞比武,其中一项是挂副油箱,一个副油箱长3米多,粗1米,重30多公斤,要挂在高度只有1米高的机翼底下,要半蹲着搬到机翼下面再挂上,非常累,夺得前三名的全是双城的。

现在不提倡打架,现在民间一般流传也说东北人能打。进关里,就知道说东北人厉害,就是关里练过武术的,一听说是东北人,也不敢惹。

想想历史上,金朝和大清军队进关打仗厮杀,也是非常历史,势不可挡,一扫一大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