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被误解的2016年

持续十多年的高歌猛进,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迎来一个“急刹车”。

那一年,《美人鱼》将中国电影天花板推升到30亿,《疯狂动物城》让《Try Everything》火遍大江南北,《湄公河行动》逆袭开启主旋律商业电影热潮,《你的名字。》则在国内掀起日漫风潮,中国电影市场使出“洪荒之力”,都没能扭转全年的疲软之势。

有句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或许是2015年的市场成绩太过耀眼,被寄予厚望的2016年即使稳定发挥,还是略显暗淡。但年增长率从48.7%暴跌至3.73%的数据还是预示着中国电影市场拐点的到来。

从某种程度上看,2016年的市场转折尽管令人失望,却也为后来的种种市场变化埋下了伏笔。而再次身处行业低谷的我们,又能从这一低潮期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行业艰难之下,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开启回顾专题,继2015年,今天,我们再将视角拉回到2016年,一起回望那个难忘波折的岁月。

“高开低走”的一年

2016年的国内电影市场喜忧参半。

这一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全国银幕首次突破4万块,达到41179,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全年观影人次再创新高,达到13.72亿,稳居世界第二。与之相对的,却是年票房的大幅萎缩,457亿的成绩相比上年的440亿仅有着3.73%的增长率。要知道,在过去的13年里,国内年票房增幅都在20%以上。

其实,在年初,国内电影市场还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春节档上映的《美人鱼》借情怀与饥饿营销,在长达三个月的上映期里,将票房推至30亿+,再塑影史新高度,再加上《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两部春节档电影,以及《功夫熊猫3》的同期助推,年票房仅用54天就突破了百亿,成就一大电影盛世。

为此,业内人纷纷发出年票房将突破600亿的壮语。然而,从第二季度开始,电影市场渐显疲软之态,《绝地逃亡》《摆渡人》,包括《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独立日:卷土重来》等诸多好莱坞分账大片都不达预期。600亿的门槛直到两年后才得以跨过。

这一年,电影行业还发生了不少热门事件,映射着电影市场上的不成熟一面。

《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将风起云涌的资本暗箱运作推至台前,最终被行业曝光,声誉渐损后,影片票房遭遇大幅度缩水,失去了作为电影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影泰斗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面世,制片人方励直播下跪,恳请影院增加排片,文艺片的艰难生存现状摆在大家面前;蔡明亮为期一年打击盗版的维权行为,最终随蓝影网的关闭,以及其它主流网站的“删片”宣告结束;中国特供3D版《谍影重重5》在国内遭遇“滑铁卢”,随后片方紧急调整,才增加2D排片量;《长城》《铁道飞虎》《摆渡人》等影片上映后,更是在网络上引发了“评分”之战......

当然,这一年,我们也收获了诸多荣耀时刻:成龙代表华人,在奥斯卡拿下第一个终身成就奖;台湾电影金马奖也在那年破天荒颁出了“双黄蛋”,将最佳女主角的名誉分别给了出演《七月与安生》的周冬雨和马思纯;喊着先挣一个亿“小目标”的王健林,转眼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桩文化并购案。

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往年,2016年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脚步的确是慢了下来,而这种“慢”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失败,正如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在2016年举办的“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所说:“中国电影的精彩才刚刚拉开序幕。”

“预言年”2016

高开低走,是大家对2016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普遍评价。尽管表现不达预期,但这种落差,更多是相较于2015年而言的。而那一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影史的巅峰时刻,即使是现在,也很难达到当时所创造的48.7%的年增长空间。

王健林在当年举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便提到:“中国电影市场看似下滑很大,其实今年才是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是假象,我去年就说过,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电影连续三年40%多的增长,你觉得可能吗?经济增长6%,文化增长就算高一点,十几、二十的增长可能还是一个真实的水平。”

因此,2016年,看似布满阴霾,其实是最为明媚的一年,其电影市场所折射的种种都为后来的发展做下了铺垫。

保底发行自2013年出现后,在《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等影片的大胆尝试下,便以高风险、高收益吸引着很多人跃跃欲试。年初,《美人鱼》的大获成功又向大家展示了保底发行的魅力。然而,在后来的一年中,包括《绝地逃亡》《封神传奇》《我不是潘金莲》等在内的很多影片都未能实现保底目标,10亿起跳的《盗墓笔记》也是刚过“及格线”。再加上《叶问3》事件,高额保底等资本运作案例的不断翻车让资本热潮开始降温,同时也让大家认清了诸多资本骗局、电影骗子,对资本热潮变得更加谨慎。

此外,《爵迹》《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影片票房的表现平平,更预示着称霸市场多年的粉丝电影、青春电影,包括“流量明星+大IP”公式的失效。

与之相对的是,以《湄公河行动》为代表的主旋律商业电影的逆袭,为后来爆发的《战狼2》《红海行动》充分奠定基础;《疯狂动物城》《功夫熊猫3》《你的名字。》等动画电影的接连走红,则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动画电影市场,颇有“动画电影大年”之态;另外,虽然大爆款稀少,但这一年的电影市场也涌现出《七月与安生》《驴得水》等诸多小黑马,为疲软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丝活力,“内容为王”时代渐趋形成。

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的通过,更让未来的电影市场变得更加规范和理性。《促进法》不仅从法律层面确立了电影作为产业的属性,还明令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不得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

如此种种,看似处于低潮期的2016年,其实悄然孕育着一场将中国电影市场带向更好发展轨道的巨变,提前预示了未来电影市场的发展动向。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行业的低潮期?

中国电影市场连续十多年的迅猛前进背后,无疑是市场化不断发展的结果。2016年,电影市场前进脚步的放缓,称得上是市场化之后的第一个拐点时刻。

面对当年电影市场交出的一份不太让人满意的答卷,王中磊也曾说,要用“寒冬”从容这场变化还为时过早,中国电影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这场寒流来的非常及时,这是市场和观众对中国电影善意的提醒。”

是转折,亦是反思。

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一低潮期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少碰热钱。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煤老板、地产商为代表的各路投资人士便纷纷涌入电影行业,掀起资本热潮,企图分得一杯羹。资本的到位自然为电影行业构建起创作根基,但与此同时,资本逐利的副作用开始显现。

《叶问3》等资本运作事件的翻车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不仅损害了这些作品作为电影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还扰乱了市场秩序,消耗了观众对电影的公信力。要想让电影回归电影,热钱自然是要远离的。

其次,谨慎对待爆款类型,积极开拓新类型。以类型判定电影项目的优劣从来都是错误的,内容驱动才是根本。正如前面提到的,过去的2016年,原本被推崇备至的青春片、粉丝电影纷纷落马,相反,以往不太令观众青睐的主旋律电影,还有不少小众文艺片,都爆发出生命力,在电影市场焕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包括后来,《流浪地球》代表的科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代表的动画电影,也是之前经常被大家质疑的类型,但在优质内容的衬托下还是掀起了观影热潮,为观众所追随。因而,类型没有爆款之分,只要内容优质,市场会给予每一种类型以高额回报。

要想开发爆款内容,自然少不了优秀创作人才的招徕与绑定。尤其是在市场虚假泡沫逐渐消散,内容渐趋为王的时代当下,人才更成了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优质的项目储备也是公司必不可少的一大装备,低潮期下,当其他公司无项目可发,面临破产倒闭的窘境时,储备丰富的公司自然会先行一步,不至于首先被淘汰。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然,行业艰难之下,我们都要具备“不下桌”的勇气,只要坚持住,转角处等待我们的或许就是柳暗花明。

从2016年的拐点时刻,到2018年的影视寒冬,再到如今的“冰河世纪”,不管是自身发展的瓶颈困境,还是疫情外因的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脆弱性都被一览无余。正如罗振宇对中国经济从电梯模式变成攀岩模式的理解,当下,历经波折的中国电影行业,同样进入了艰难而又充满变数的“攀岩模式”。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也要怀揣最大的希望。

如今,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逐渐明朗,电影院逐渐开门营业,电影人众志成城,筛选复映片单,开启“0分账”模式,全部让利影院,助力行业全面复工,令人动容。如此,电影市场的全面恢复,相信也指日可待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