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群业:艺术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作品

2010-10-31 15:56:18(新华社电)

日前,新华网山东频道主持人与山东工艺美院顾群业就当代艺术展开讨论。顾群业认为:艺术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作品。

主持人:在文化多元发展、各种艺术展览层出不穷的今天,当代艺术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当代艺术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目不暇接的视觉景观,也为人类认识、反省自身行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角度。如何理解当代艺术?它的内涵是什么?在我们的今日世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可能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却是我们认识当代艺术难以绕过的命题。顾教授一直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也是一个前沿的当代艺术领域,您怎么看待当代艺术的发展?

顾群业:目前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概念,中国艺术研究院去年还专门成立了当代艺术院,研究当代艺术,有点受到主流认可的意思。事实上,关于当代艺术概念的界定,并没有一个共识。一般来说,当代艺术指具有当代精神和具备当代语言的艺术,石涛(清初画僧)就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创作理念。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艺术,它的理念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派艺术,它的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杜尚(Marcel Duchamp),他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叫《泉》。他这个作品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把一个现成的小便池,签上名字,直接摆到了展览馆。他给人们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把现成品转换了一个空间,变成了艺术品。一般美术史论家都把当代艺术的出现追溯到杜尚,尽管杜尚的小便池比后现代艺术的出现还要早50年,但我们仍然认为杜尚就是当代艺术的发端。到后来,像美国的安迪·沃霍尔,把梦露的头像通过印刷的方式大量复制,所谓的解构,反映了一种商业文化。还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比如说波依斯,用装置、行为这些语言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主持人:当代艺术给艺术界带来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大大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和内涵。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或者说是一种颠覆,不仅体现在创作语言上,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创作观念的转向。

顾群业:是的,这是一种从观念到形式的完全颠覆,几乎把原来的彻底推翻了。当代艺术多元而丰富的面貌,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再限于架上绘画和雕塑。从艺术需要自由的表达这一点上看,艺术至少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颜料或者画布,身边的一切现成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它们都可以为你表达观念来服务。这就是所谓的解放。

主持人: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物象的认知存在一种"图式"。当人们在对一个物体获得了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后,会在观念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图式","图式"在形成后会影响人们对同一类物象的认知。当代艺术,把原来的关于艺术的"图式"都推翻,这无疑是对人们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当代艺术。

顾群业:任何一种新样式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印象派绘画、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绘画等等都是这样,当代艺术也是这样。当代艺术强调的是观念,观念成为艺术的核心内容,技术层面退居其次。比如创作成为团队作战,艺术家成为只需要出“思想”的人。

主持人:"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所以,当代艺术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就是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当代艺术家自然要面对的问题。

顾群业:杜尚甚至认为艺术就是生活,当然艺术与生活还是两码事。但是当代艺术更加强调关注生活,介入生活。阿甘本在《什么是装置》里说,只有那些在最当代最相近的事物当中体察到了最远古最根源的东西的人,才明白什么是当代性。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好。

主持人:当代艺术家对生活的体察是作品题材的重要来源,艺术家的生活境遇会给创作带来重要的影响。回到我们现在的艺术发展体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艺术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了。没有资本的支持,艺术创作是进行不下去的,艺术家也应该具备一种商业头脑,学会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好的买家。

顾群业:是这样。但我认为职业化是有问题的。职业是什么?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如果是为了糊口,那会很累。你想,做艺术做到那个份上,做成职业了,还有什么意思。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玩,是没有功利性的。

主持人:您的这种看法是一种理想状况,现在艺术难以摆脱商业化的影响,商业化会加快艺术作品价值的实现,但是商业化的艺术也会让人们怀疑它的艺术价值,怀疑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的真实性。而且,在商业化模式下,有些作品需要多人的合力才能实现,这与个人行为的创作存在很多不同。

顾群业:没错。好莱坞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保证可以打动你。就是说,他们的技巧已经相当成熟了,它知道怎样做会确保你被打动。这样的东西你能说它没有艺术性吗?应该说这样的东西非常完美,但它却更像一个为了骗钱而设下的圈套。当然我不是反对艺术商业化,相反,我认为资本才是艺术市场的推动力量,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否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社会对艺术的认可程度。资本可以通过画廊、媒体、展览等手段,通过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推广艺术家,更为广泛的传播艺术作品。虽然这不是理想的状态,但更完美的机制恐怕要到更高的社会形态才能实现。

主持人:换个角度来谈,其实东西方艺术创作理念有很多差异,中国古代绘画走了一条"写意"的路子,而西方古典绘画,则是更加趋向"写实",直至近代以来,随着艺术交流的增多,两者都有了改变,在互补融合中发展。西方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甚至一直影响了我们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

顾群业:我们现在搞的当代艺术,完全都是从西方的观念过来的,并不是本土的东西。西方艺术家研究艺术作品,是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是外在的、客观地研究、创作,艺术家就是创作作品的。但是在中国传统里面,我们是文人画体系,是讲做人,内在的,自我完善,艺术是自我完善的实现方式。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外在的东西去做,而是做自己、做人,有天人合一的意思。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实现自己,完善人格。最终目的是人,而不是拿出一个东西来给人看。这跟西方的体系完全是两套路子。所以我一直觉得西方不如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明。

主持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价值体系,当代艺术由于过于开放的创作理念,也产生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标榜行为艺术的作品,通过裸露、自残等方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是否说明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风险。

顾群业:我觉得,西方的这种理论架构在根本上有缺陷,先天不足。西方的体系为什么说不如中国的文化高明呢,就在这儿。艺术也是一种沟通,沟通人的情感、思想和认识。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是积极的、健康的。我举个例子,像苏东坡,苏东坡是文人,文人做官,要治理当地发展。他本人还从事艺术创作,你看,他是一个业余画家。但他阐述的全是正面的东西。像安迪·沃霍尔,吸毒、同性恋,这在当时是时尚的标志,包括现在艺术界为什么有那么多吸毒的或者同性恋,都是用同性恋来标榜个性,或者说是一种发泄,反映人生的虚无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给人的作用却是积极的。当代艺术出路在哪儿?我觉得,回到我们这个价值体系才有出路,最终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画儿。如果继续按西方的这套发展下去,我觉得艺术确实已经消亡了。

主持人:这个现象我是这样认为的:追求创新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现在全社会都在谈创新,艺术的创新也是发展的必然选择,艺术家挖空心思的想新东西,但是在方向上却难以把握,就会出现您提到的这种情况。

顾群业:我觉得这是个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在提倡创新。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大,就是说创新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家为了创新,你不创新就没有办法,就死掉。像当代艺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困境,就是创新,大家要不停地创新。但是怎么创新,艺术形式就那么多,从原来架上绘画走到后来装置艺术,现在是新媒体艺术,面对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艺术作品,很多会让你感到费解。我原来到北京就要看798;到了上海,这些创意产业园都要到处去转一转,包括上海美术馆、当代艺术馆,有什么展览都要去看一看。但是现在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能打动我的作品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审美疲劳嘛,老看,麻木了,感觉就这么回事。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次我翻圣经的时候很有共鸣,大概意思是说,有哪件事你能说是新的?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就有了。你看这就是对创新的注解。

主持人:其实,盲目谈创新有潜在的风险。过于强调创新,会让艺术家忽视了对技法的锤炼和推敲,一味去创作人们没有见过的东西,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反而会让作品缺少内涵,创新也流于表面化。

顾群业: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有问题的。刚才讲到审美疲劳,现在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大家为了创作作品,西方这种观念下,艺术家为了创新,到了极端出现什么问题呢,就是恶心人的那种东西。甚至更极端的,1992年的时候,有个双年展,有一个艺术家用刀割自己身上的肉,旁边有人给他拍照,他最后死掉了,留下的影像是他的作品。这是活生生的,我要做一件作品,做一件作品成为目的,这个已经走向极端、走向反面了。

主持人:创新性可能难以作为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但艺术作品总该有个评价的标准吧,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跟作者有共鸣,不管是情感上的,还是审美上的。这就是说,什么才是一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才是它的核心。

顾群业:我想是它内在的精神,要表达的观念,就是想要说什么事。现在大量的作品都是在玩技巧,玩手法,把西方的手段拿过来,它的精神也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理解,但是不能打动人。所以我觉得艺术作品最关键还是打动人,对我的心灵产生冲击,或者有所感动,这才是它的价值。刚才我们也谈到,真正打动人心的,其实是那种千古不变的东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