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劳伦斯怎样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预言家?

1962年,有这样一部电影,包揽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美工、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乐七项大奖,并成功地影响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一批先进最伟大的好莱坞导演,无论从影片风格、镜头语言、主题思想都表现出了导演大卫·里恩对于艺术的永恒追求,他也因此成为了全球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这部影片就是根据一战时真实人物历史事迹改编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部电影并没有局限在英国军官劳伦斯领导阿拉伯人民发动起义争取民族自由的全过程,而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地刻画有勇有谋的劳伦斯形象以及他的军事谋略,运用独特的艺术氛围渲染让观众感受到宏观历史与个人命运的跌宕沉浮,将对历史的反思和人道主义融入到历史史诗的讲述之中,似乎这并非是一部个人传记片,而是从一个截面展现出历史进程的宏观缩影,侧面展现出劳伦斯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预言家过程,也注定了本片成为史诗级的经典电影。

01、历史缘何选择了他:历史学出生+兴趣爱好+机缘巧合

本片之所以载誉颇丰关键在于劳伦斯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他以一人之力左右了整个现代中东的发展走向,完成了政治家们垂帘已久的国际局势分布,虽然他是一位英国人,但是却有一颗热爱阿拉伯的心。

现代史的学术背景让他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

大卫·里恩曾说“劳伦斯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他为一般社会所不容,但身在茫茫沙漠里却大显身手。影片前半部分描写非凡的劳伦斯如何登上英雄宝座,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他从神的高度一落千丈的悲惨结局。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他近乎于一个预言家”。

劳伦斯“预言家”的身份还要从他的家庭环境和求学经历谈起,劳伦斯1888年出生于威尔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贵族,可是却在婚姻存续期间出轨,并和情人萨拉·琼纳私奔,留下了劳伦斯和其他三个孩子。但是由于家境殷实,劳伦斯还是于1907年入学了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现代史,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考古学研究,而目的地的就定在了法国。劳伦斯之所以能具有“全球”视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丰衣足食的优越家境和对现代史的学习。

从1907年开始,劳伦斯转遍了法国的诸多古战场遗址,并徒步考察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十字军古堡遗址,之后回牛津发表了《12世纪末十字军运动对欧洲军事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经历让他能够站在一个更加“现代”的角度去思考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争形势,为他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阿拉伯人情风俗的热爱让他取得各个部族的信任

劳伦斯是一个“阿拉伯通”,多年的文化积累让他不仅会讲阿拉伯语,还对阿拉伯地区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这也是英国军方最为看重的一点,他内心对于阿拉伯的热爱使他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各部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强烈的自身诉求。

影片中,与他共同饮水的向导被打死,而他却因为英国人的身份毫发无伤,他向费萨尔直言进谏,以及随后站在双方之间不断地为阿拉伯争取利益,甚至向阿拉伯保证会确保其战后的独立自由,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影片后半部分“巨星陨落”的一个关键原因,劳伦斯的政治立场和当局者发生了严重冲突,而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阿拉伯一边,全身心地爱着这片地区,也让各个部族间对他产生了犹如“摩西出埃及记”一样的精神信仰。

国家情报收集工作的需要促成了他成为英国利益的代言人

在当时的环境下,阿拉伯并未发现石油,英国参战主要目的是全球布局,奥斯曼领域广袤却风烛残年不堪一击,这注定了会落入英法等国的掌控,尽管英国想要取得治理权,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身犯险,所以决定采用“阿拉伯东方殖民统治体系”来进行操控,这就决定了他们有人必须对局势有详细的了解,必须让自己人了解当地人的风土人情和战略情报。

当时的劳伦斯正在当地进行考古工作,而他对于阿拉伯情况的精通,让他顺理成章成为了这次任务当之无愧的首选人物,在他的观念中,能够在阿拉伯长期生活是求之不得的“乐事”,这两方面决定了劳伦斯成为英国利益的代言人,并逐渐带领阿拉伯人民开始了抗击土耳其的战争。

02、影片展现出劳伦斯具有的杰出的军事战略思维:游击战思维+分散作战战术

影片全景式展现了劳伦斯带领阿拉伯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过程,一支装备落后、人员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部队要抵抗全机械化装备的土耳其军队,并最终以较小的伤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展现出的劳伦斯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也真实还原出战争的惨烈和战略战术的运用得当。

劳伦斯的战略思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晶,他在《智慧的七大支柱》中写道: “常见的情况是,作战的双方不知道他们的目的,愚蠢地受人指使直到事件的进展失去了控制。按一般的习惯,胜利倾向于头脑清晰的一方”。

显然这是非常谦虚的说法,英国著名的军事史权威专家利德尔·哈特曾这样评价他“他的军事理论水平可以与一战时的任何将军相比”。这种军事思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游击战思维

没有系统学过战略的劳伦斯更多使用他现代史的全盘化审视思维,这让他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战争局势下做出最合理化和最有利的决定,其中之一就是游击战,这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贝都因士兵武器装备无法进行正面对抗,更适合于打突袭战,这与我国解放战争的局势有些相似,正面对抗相当于“以卵击石”,“农村包围城市”是一种迂回战,而贝都因人特别适合游击战也客观上让胜率大大增加。

分散作战战术

阿拉伯人是骆驼上的民族,由于装备不足,骆驼机动性强的特点很好弥补了装备上的劣势,影片中那一只只快速奔跑的骆驼让不熟悉阿拉伯人的观众肃然起敬,骆驼不仅能三天不喝水,还能每天快速奔跑,这无疑为分兵作战提供了先天保障,影片中对于麦地那铁路的奇袭就体现出分兵作战的战术安排。

这种分兵作战战术针对的并不是正面部队,而是土耳其大桥、铁路、机器等重要的战略要素,战争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博弈,劳伦斯分兵作战确保了人员损失率达到最低,这无疑让贝都因人建立起对他的天然崇拜,一战成神的美誉就此传开,“预言家”的身份就此坐实。

03、“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大卫·里恩对镜头画面和电影配乐的充分运用,展现出孤身犯险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宏观历史中的价值

斯皮尔伯格对于大卫的崇拜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有哪位导演在谈到《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时能不屈一下膝。我本人对大卫·里恩万分崇敬,我以为他的电影语言比起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导演来要丰富的多”。

大卫商业上的成功与他艺术上的成就紧密相关,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电影语言的至善至美,因此他在处理劳伦斯这个人物时分成了两部分,上面提到过影片上下两个部分的剧情走向,上半部分是“神话”的过程,下半部分是“跌落”的轨迹,大卫想要表现的是陌生文化环境下个人的矛盾冲突和反抗过程,通过英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从冲突来反映人性的去伪存真。

至今,我没有看到哪部电影在场景调度上能够超越本片,那一场场规模浩大的沙漠骑行足以震撼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对于镜头的出色运营体现在全景式氛围营造和特写镜头的局部放大让劳伦斯成为庞大队伍中那颗耀眼的流星,可是他的悲剧性体现在他的英年早逝上。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展现劳伦斯在去看望文豪朋友萧伯纳和托马斯·哈代的路上摩托翻车开头,具有强烈的悬疑效果,与此相对的是,影片结尾处同样是劳伦斯离开那片土地,身着军装坐在摩托车上凝望那片他深爱的“上帝子民”,这种浓郁的悲情色彩由此晕染开来,不仅让观众反思劳伦斯为那片土地究竟带去了什么。

影片的色调极度饱满,在展现战争残酷性和自然景色的优美性方面无出其右,漫天的黄沙、碧蓝的天空、金发的劳伦斯逐渐消融在此等美景之中,开始了身为军人的使命,在用光方面,大卫经常采用一明一暗的对比色系,让浅色服装的劳伦斯与黑色服装的阿里形成对比,成为东西方文明对立的一种隐喻,也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一种深层剖析。

影片配乐不仅仅动听,它让观众开始意识到镜头与声音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在劳伦斯孤身救援加西姆的画面中,不断跳动的鼓声在刺目的骄阳下彰显出紧张的氛围,那片金黄的沙漠广袤无垠,人在其中行走似乎永无尽头,音乐的激昂雄壮与画面的饱满张扬都为劳伦斯“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增色不少,这决定劳伦斯这个名字会与“阿拉伯”紧紧连载一起,也表现出劳伦斯孤身犯险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宏观历史中的价值。

04、202分钟的电影,剧情却毫不拖沓,出色的剪辑效果让影片名留影史,也成就了劳伦斯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227分钟的超长电影,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会感到剧情的拖沓,反而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这个近乎“传奇”的故事之中,剪辑是这部影片”封神”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与大卫剪辑师的出身不无关系。

19岁的大卫就曾是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的助手,并逐渐成长为剪辑师,他认真研究过众多电影得到片段和画格,剪辑过《卖花女》等众多经典电影,也因此获得过“英国第一剪辑师”的盛誉。

正因为对于剪辑的痴迷,所以大卫对于这部影片的剪辑格外上心,这个重任也落到了剪辑师安妮·V·科茨的肩上,大卫和安妮一起在剪辑室里度过了三个月的时光,在大卫的指导思想下安妮负责具体的工作,当时的剪辑遵循了两个原则:蒙太奇组合推进剧情原则和故事流畅原则

通过画面的组合拼接导演把多余的时间间隙去除,使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能体现出戏剧冲突,这无疑是影片悬疑感和惊悚感的出处,每当观众决定危险已经过去时,这时会出现新的事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是叙述上的连续性,不仅要表现出干净利落的故事走向,还要恰当地塑造人物形象和主题升华,比如在沙漠中,劳伦斯正在吹灭手中的火柴,下一个镜头就出现了红红太阳的画面,而这种场景竟然不断地交替出现,表现出劳伦斯如初升的朝阳将温暖洒遍沙漠。

这种剪辑风格其实也融合戈达尔《筋疲力尽》中的风格,通过镜头转换并且叠加声音,让人物心理托盘而出,比如加西姆的处决画面,从劳伦斯的脸到阿卡巴发动攻击,警钟声回荡在耳畔,就是从一个场景过度到另一个场景的绝佳展现。

大卫·里恩的电影往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简捷而强烈的画面构图,个性十足的人物刻画,这些对于劳伦斯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商业性和艺术性兼顾的导演,大卫对于《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杰作,劳伦斯成为了左右历史进程的“预言家”,也让本片成为影史中的不巧名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