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编法》与“黑死病”:教皇庇护二世为何一直将奴隶制视为“重罪”

法国德国农奴制在中世纪中期的解体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的大规模增长,致使粮食价格上涨。而农场主们想要尽可能地独自获利,就必须采取计酬劳动方式。

因为,这种雇佣模式比之前的农奴式的从属关系对其更为有利。

此外,因为灵活的货币经济政策,农民们不再被永远地固定在土地之上。

他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的借贷,然后从农奴主那里重新买回自由,从农奴主那里得到“自由宣告书”

以这种方式农奴从这里解放出来,这是农奴制的首次终结。

但是,在中世纪的晚期出现了第二次农奴制,它们出现的原因在于14世纪的黑死病。

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致使欧洲的人口锐减,从而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下跌。

计酬劳动对于农场主来说过于昂贵,在农业危机中因为农作物歉收的风险使得自由民自由的计劳动对农场主十分不利。所以农场主们反过来又“保护”起农奴制了。

税赋强制劳动这方面,第二次的农奴制要优于第一次的农奴制。

这为农民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迁徙提供了可能。例如,农民一开始在丹麦瑞典,后来搬到了挪威在整个中世纪只有挪威的农民是自由民,只有挪威不存在农奴制。

在中世纪的早期,欧洲的奴隶们背负了沉重的农业生产负担。在欧洲核心地区,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中世纪的中期,即直到新农业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依幕使用农奴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已经变得毫无价值。

土地的经营出现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农奴主的准许之下,由农民在他的领地内自行经营、耕种土地;而另一种方式是农奴主把土地授予农奴,由他们在这个很小的地块中自行耕种,从而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们要向此地域的领主们支付地租。此外,还要经常为其服劳役。

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欧洲的农业产量有了巨大的増长,农业产量的提高带来了两个结果:

第一,农奴主们在其领地内使用农奴变得不再合算,把巨大的领地变为数量众多的小块耕地使农业生产变得更为经济,对农奴主来说也更为有利。

因为,农民不再需要在农场主的土地中生活了,为了把这些奴隶和他们的后代们一半自由人束缚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第二,谷物价值的增加促使依赖于农奴的农奴制的消失。农奴主们更喜欢自已从事这个买卖。清除了原有的农奴主与农奴之间的人身依附性,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雇佣劳动,或是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成为土地的新主人。

这是农奴制的第一次终结。

借助农奴制的改造,法国德国的奴隶制度终止于10世纪,而因为诺曼人的统治,英国直到11世纪,才废除了奴隶制。

随着农奴制的最终解体,奴隶的后代成为了自由的雇佣劳动者、佃农或是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

在11世纪的英国,这部分人约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英国到了12世纪末几乎全是这些依赖者了。

这对于封建领主来说是十分有利了,那些仅仅绑在土地上的农民与农奴不同,不需要领主全方位地去监管以减少其潜逃风险。因为,这时的封建领主们则经常在十字军东征的路上。

随着1350年大规模的鼠疫,以及1381年来临的农民起义玫瑰战争英国的奴隶制残余最后于中世纪末期消失不见了。

在中世纪,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废除了农奴制。西班牙俄罗斯则是其中最大的例外。直到近代农奴制,才在这两个国家终结。

西班牙直到近代早期还毫无间断地在非洲从事着奴隶贸易,并把奴隶贸易带到了新大陆。

在1500年,10%的里斯本和赛维亚居民仍是奴隶

当然,这些奴隶几乎并不从事农业生产。除了作为奴隶岛国的马略卡王国,而是作为主人家里的仆人、工匠,或像古罗马那样成为富人资产管理者或有着自己的小产业。

西班牙,许多奴隶都成为了其主人的情人或妓女。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1462年发生的教皇流放事件,教皇庇护二世一直把奴隶制称为重罪(maximum scelus)

更确切地来说,早在两百年之前,即1265年,卡斯蒂利亚的国王阿方索十世所颁布的伟大法典《七编法》中的“第七部分”,就对于奴隶制有了猛烈的抨击。

法典称:“最令人发指的事,就是人对人的压迫。”

《七编法》的贡献在于它使奴隶制变得更为宽松。

西班牙的奴隶制法律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纪的结束,并且直到近代前期仍旧不间断地使用着。

自16世纪开始,他们在西非就用枪支、金属制品和酒精来购买奴隶。直到17世纪末,他们仍旧通过其在殖民地的具有特权的贸易公司将这些奴隶贩卖到美洲。

他们迫使这些奴隶在美洲的贵重金属矿中劳动,并用船再把这些金属产品运到西班牙。

这些商人把这一“三角贸易”带到了那些在大西洋航行的欧洲国家。在加勒比海收购蔗糖,在北美则是把棉花卖到欧洲。

到了19世纪末,超过900万的非洲人被作为奴隶运到了美洲。而在把奴隶运往美洲的途中,狭窄的船舱使10%到20%的黑人奴隶在运送途中死亡。

俄罗斯,直到彼得大帝时期(1682-1724),俄罗斯还一直存在着奴隶制。他们中的一部分来自于市场上的战俘,而更多的则是自卖自身。

这些俄罗斯的男人和女人们放弃为生存的无谓挣扎,转而投向了更为安全的农奴制的庇护之下。

因为,自1500年开始,俄国的农奴制就朝着对农奴管制较为宽松的方向发展了,相当一部分农奴都得到了其农奴主的信赖,例如成为其主人的财产管理者。但是,大部分农奴作为农场的工人仍旧生存在社会最底层。

俄罗斯的一些城市与西班牙类似,直到1680年,城市居民的10%还仍旧是奴隶,对此,俄罗斯并没有出台相关的禁止性官方法令,沙皇仅通过征收税赋和强制服兵役等方式渐渐地减少奴隶的比例。

彼得大帝统治期间,最后的这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变成了农奴制下的依附者。在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落脚在贫民窟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