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修身之道

 一、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曾国藩看重三条:

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

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

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

 二、面对困难要挺住

曾国藩的挺经是重要的内容,慨括成一个字就是刚,这是曾家祖训,是祖父曾玉屏提出来的。“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濡弱无刚四字为耻。故男儿立志,必须有倔强之气。”刚被他发展成倔强,再到挺经。

面对困难,曾国藩一是挺住,二是挺过去挺到底。挺住上,“古来大有为之人,每于艰险之时,坚制撑得住,可做出非常事业”,这种人能做得了大事。在长沙练兵,被哗变,成了笑话,本来打了报告,写好了奏折还是撕掉,退回衡阳练兵。

挺过去挺到底,到成功为止。这是毅力与品德。清官场上的异类,谁都不待见他。甚至身边的人都不待见,这苦命的人,在嘲讽中一步步走下去,气生廉洁,回头一看,出现了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人,这是官场的神话,看得出他的坚忍。环境是外部,命运是内部的力量。面对的命运倔强,就是超越自己了。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永远不要跟别人比,永远要跟自己比。在湖口被打败时,惨得不得了,手下好多幕府都离他而去,皇帝也不支持。人人离他而去,要写汇报时,别人都上瞒下骗,他讲血诚之人,实话实说,揽起责任。这次请求处罚的奏书咸丰看完了,非常感动。原来他把交代自己作战屡战屡败改为了屡败屡战。一字千金,成了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表示。曾国藩的屈强是超越了自我,上升到面对命运,上升到男儿立志要倔强的层面。因为,屡战屡败确实是痛苦,而屡败屡战是坚定与信念。

 三、甘于清贫

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曾国藩自己认为,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穷。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

2、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这是治世之名言。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

3、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他是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

 四、守住宁静 克服惰傲

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

这个人便是唐鉴,这个字就是静。从此,曾国藩始终牢记于心,成就一生事业。

一是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

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

静能生智慧,能思虑空明,看问题看得清楚。对人生的难题与困扰获得认识。他有一句名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虽简但是精辟。介绍人生经验时拓展来是:“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莫不皆然。”平庸基本因为惰,原来有才的人无所成就也因为一个字傲。

惰就是懒惰,又不同,懒是什么也不做,而惰是惰性。梁实秋先生说,“我自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然而悔之晚矣。”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被浪费了,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时间。混过去了,知道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无聊的事。

曾国藩克服惰的方法就是勤。他的家训中阐述了勤的作用:

一是,勤在个人,养生。儿子体弱,常写信告诉他不要吃药,他一生不相信吃药,药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饭后要走千步以上,扫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种菜蔬。此外,勤在个人养品,引发其他优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脚口脑事,多问,多思考,一定能明白儒家仁义之道。

二是勤在家庭,家和万事兴。家勤也能万事兴,他非常看重勤,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活。嘱咐家人要干活,不要荒废日常生活。分四类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交给老婆,要带头示范。除了官服,衣服全是女眷自己做的。

三是,勤在团队,意义重大。带兵最看重这个,清末官僚全没骨气。“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打胜打败无所谓,看重的是树立勤奋的典范,他能做到,大家就会跟着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五、自省

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讳直接记录。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个典范。他从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没断过。死前一天还坚持在写,眼瞎一只还坚持写。后来手抖得握不住笔,还坚持写。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

自律、自省、自我,使他从平凡走向成功。学习曾国藩就要明白人生的三重境界,一是自立,年青时要完成,树立价值观,这是青年时该完成的。二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一句“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阅历丰富后,能自控的能力。三是自省。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生会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顺与逆都能清醒,不会得意忘形。

守住自信守住恒,达到儒家的高境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