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不眠不休的中国“梵高”

“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

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梵高

《中国梵高》

这部影片在纪录片领域并不出众

但从选题角度来说确实不错

在中国市场没有什么是不能复制的

就算梵高和塞尚也不例外

深圳大芬村

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近万名画工 年产复制品超过100万件

覆盖全球复制画领域的60%

纪录片的主人公赵小勇

临摹梵高的画超过20多年头

花了超过10万幅

而绘画的初衷

并不是有多热爱梵高

而是为了生存

二十多年前

初中毕业的小勇到深圳打工

开始在一个陶瓷厂工作

虽没有多少文化

但每个月能领到1200块的工资

在一次工作之余的闲聊中

一个湖南的工友跟他说

他的哥哥在附近大芬村画油画

一个月都能挣个三千块

要带他去开开眼界

赵小勇形容自己

第一次到大芬村就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随便拉上一个路人

都能提笔模仿莫奈,伦勃朗

小勇被深深的震撼了

回到厂里,小勇一夜没睡

满脑子想的都是大芬村

一咬牙,索性第二天便辞去工作

毫无绘画技巧的赵小勇来到大芬村

投靠老乡张老师

第一幅画是混在张老师的订单里卖出去的

后来小勇听说梵高的画好卖

就开始临摹梵高

一间不足15平米的房子里

有时晚上热得睡不着觉

一晚上就要起来冲四五次澡才管用

第二天11点起床

一画便又画到次日凌晨4点

······

1999年一位画商给了他10张梵高的订单

他完成得很出色 对方又给了他20张

从此,专营梵高的赵小勇熟能生巧

他可以在28分钟内画好一幅《向日葵》

22分钟完成一幅《自画像》

《向日葵》《咖啡馆》《星空》

他画了有上百幅

于是,打那以后

赵小勇的订单便开始像潮水一般涌来

最多的时候

他的订单达到2000多幅

从每天上午十点到深夜

小勇就光着膀子挥汗如雨

有时连抽三、四包烟提神

他的画从大芬村卖出

被作为装饰品卖到欧洲各国

由于订单增多

他的妻子、四弟和小舅子都被喊来帮忙

妻子专画《星空》《向日葵》

四弟画《咖啡厅》

小舅子画《自画像》

由个体画工变为家庭手工作坊

“大芬村是个好地方,市场就这么大,你画得好就有饭吃”

有饭吃有钱赚

小勇看来是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朴素而又直接

后来小勇挂起了“专画梵高”的广告牌

在赵小勇看来

自己比梵高算是幸运些的

梵高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

而他却可以卖出十几万幅

大芬村是以出产油画出名的

这里的人不是为了艺术

而是为了生存吃饭

有家人合作式画室

也有流水线式作画

几小时就能完成一幅世界名画

在这里

画画不是为了艺术

而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方式

为了给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就像机器一样

每天重蹈覆辙的做着同样的工作

甚至同样一幅画,画千百遍都不为过

在画商眼里

大芬村是个可以赚钱的地方

一小幅油画只卖个三五十元

转手买到欧洲就可以翻好几倍

再说到小勇

临摹了二十多年的梵高

他有个愿望

就是想去荷兰看一下梵高的真迹

赵小勇从未出过国

甚至很少离开大芬村

来到欧洲之后

他所感受到的震撼确实不小

看到自己的画被印在纪念品商店的墙上

但是被卖到外国后

价格要翻10倍

当时内心还是有些欣喜

但得知这家店是纪念品商店而不是画廊时

又显得有些遗憾

这个梦他等了二十年

现在终于能看到真迹

但他却等到即将闭馆的时候才缓缓进去

小勇把脸凑近梵高的画一看

声音没了之前的底气

“不一样,和我画的完全不一样。”

在长达20年的临摹生涯中

梵高不知不觉成为赵小勇生活的一部分

离开阿姆斯特丹 小勇回到大芬村

又拿起画笔

打算创作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幸运

可以通过转型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大芬村的油画质量参差不齐

有网友在网上买过大芬村的画作

打开货的一瞬间

一度认为店家发错货了……

.▼

大量低端画作充斥着大芬村

这幅是号称大芬村15年画师的作品

与原作相差甚远

简单复制的商品油画市场越来越狭窄

真正做高端复制甚至创新的更少

大芬村应该何去何从?

模仿,会是一个有感情的动词吗?

赝品,它承载的起抄袭者的内心世界吗?

成为了每一个大芬村画工内心的挣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