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我亲历疫情防控,疫情影响远超预期,应适时调整今年的工作目标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3月)上的发言

我谈一点我自己这段时间参与疫情防控的一些感受。在疫情期间,我跟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国家卫健委和湖北指挥部都保持了联系,也和湖北省相关领导开了视频座谈会,提了一些文字建议,和武汉疫区也一直保持联系。我讲的可能更实感一点,因为我是湖北人,也参与了一部分救援方面、经济恢复方面的工作并起到了一些作用。

疫情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预期

当前情况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疫情的影响远远超过了2月初疫情不明朗时的判断。1-2月份供需两侧宏观数据都出现了负增长,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在所难免。1月底我们预计一季度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全年回落1个百分点,现在看起来这个看法太乐观。现在疫情的扩散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当时的预计,比我们当时最悲观的还要悲观很多,这点大家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意大利瓜尔多塔迪诺市市长斥责部分居民擅自外出,向市民发出“灵魂之问”:“你们每天都去哪啊?先去邮局存款,然后再去银行提款?你们不停地出门遛狗,狗都有前列腺炎吗?”(转自环球网)

从疫情防控形势来看,疫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之前预期。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已经超过了我们之前的想象。现在全球那么多国家确诊病例过万。我看美欧正在重复武汉早期防疫应对失误的过程。武汉早期的时候轻视了这个病毒的毒性,觉得流感都能死很多人,这个病死不了多少人,死的都是老人、有基础疾病的。后来武汉市出现了大规模病亡的现象——现在意大利也是一样——才知道这个病非常厉害。

武汉的疫情发展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重视,让病毒撒丫子了,第二阶段是封城初期由于恐慌大家都去医院检查而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导致感染加大,第三阶段是由于医院收治能力不足只能让轻症患者居家隔离,但居家隔离并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居家隔离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以家庭为特征的一波大传播。这是我的判断,在1月24日我就向有关方面建议一定要应收尽收,如果做不到应收尽收,则应该实行集中隔离。在后来湖北省和武汉市均换了干部实行应收尽收之后,武汉疫情进入了第四阶段,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经过两三周的努力,有效地将疫情控制下来。现在美欧还没有集中隔离、应收尽收,以他们国家的实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但因为各种原因之前并没有采取这一措施。在当前疫情已经大爆发的情况下,再采取这一措施可能还真有困难。因此,我判断国外疫情发展将更糟糕。当然,近期以来对这些国家来说他们已经采取了非常极致的措施,但目前看来还是不够,还是没有拿出当年应对欧洲鼠疫、黑死病那么大的决心。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虽然我们国家疫情的社区传播得到了控制,但输入威胁在加大。在这个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的运行环境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善。按照世卫组织的规定,在国内新增病例清零之后还需要28天才能解除对中国疫情大流行的预警,这不仅仅是社区新增病例清零,还要输入性病例清零。在预警解除之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的防控等级都不会降低,能源、物资的运输都会受到影响。在当前疫情输入风险依然较大的情况下,让世卫组织解除中国疫情大流行的预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疫情的蔓延,当前疫情对中国GDP的影响到底多大还说不清楚,现在作判断还为时过早,应该用更困难的心态来对待。在这个背景下看,上半年中国GDP出现零增长都是有可能的,全年可能同比增长一点点,也就是这样的格局。这是我的判断,当然可能我比较悲观一点。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全球大的经济体中,难得的可以录得正增长的国家。

警惕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

在警惕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真关注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就业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我大抵举几个方面的例子。

一是要关注疫情冲击下相关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武汉作为本次疫情的中心,数千个家庭出现死亡,在疫情的阴影下甚至没有任何告别仪式。这么多人未能有尊严的告别这个世界,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里最大的悲剧,给病人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我们要正视疫情带来的这种心理创伤,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抚慰这种创伤。

二是关注疫情之后整个供应链尤其是湖北区域供应链恢复的问题。疫情期间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当前来看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仍受限,产业链的恢复仍存在一定压力。作为疫情中心的湖北的压力尤其巨大。疫情之下,武汉地区的产业供应链基本中断,在疫情之后武汉区域企业将面临重建上下游供应链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疫情之后,公共卫生系统的恢复、社会运行体系的恢复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三是关注湖北区域外出务工人员的问题。湖北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出省务工6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对于保就业、稳民生至关重要。但疫情之后防鄂、恐鄂情绪如果不好转,将给这部分人员的就业带来很多人为的阻力。比如,最近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但只要是湖北人,都需要自费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隔离费以200-300元/天计算,湖北外出务工人员仅这一项的支出就高达170-250亿元,这给湖北外出务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财务负担。

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舒缓民生

对疫情之下经济走势的看法,我不太赞同经济很快就恢复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更悲观一点,再悲观一点。在这种背景下,我有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适当调整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时点,原定需要实现两大重要目标: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就意味着今年GDP必须实现5.5%以上的增长;二是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在疫情这一“黑天鹅”冲击下,我建议中央可以在今年“两会”上宣布推迟这两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重点放到民生工程上来,以舒缓社会压力。政策目标的适时调整有助于社会各界能够以更加坚定、淡定的心态来应对疫情,保持社会的稳定,也避免了相关工作人员在压力之下层层造假导致统计数据失真。

第二,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防控疫情、发展经济“双底线”思维。我们喜欢讲底线思维,而我则强调双底线,但以前主要是讲稳增长、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在疫情之下,现在这个“双底线”可以调整为两个方面:防控疫情是一个底线,发展经济是另一个底线。中国这么大,一个省市相当于一个国家,一个县都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授权省一级根据情况分类指导,有的地区以防控疫情为主,有的地区以发展经济为主。但对疫情不可以放松,两个底线都要保住。

第三,实施精准救助,加大对企业重点扶持力度。疫情冲击之下,中小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现破产。本来有些中小企业差不多就在破产的边缘地带,这次在疫情冲击之下,有些老板就说这次我们关门也不算丢人,就算了。政策尤其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但简单地搞财政补助还不行,可能会导致财政支出加大、腐败等问题。我建议,对愿意开工复工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见苗浇水,对武汉区域的中小企业可以宣布免税三年,还可以鼓励创业。

第四,在武汉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储备基地。一是武汉是国内此次疫情中心,在武汉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储备基地,也是一个纪念;二是武汉是交通运输枢纽中心,交通运输极为便利;三是体现了中央对武汉的支持,基地的建设短期来看可以带来就业,长期来看会推动湖北地区成为医疗物资重要的生产基地,具有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作用。

第五,对武汉疫情期间居家的居民发放消费券,助力消费恢复与经济恢复。可以仿照香港、美国等区域的经验,向疫情期间居家的居民每人发放1万元的消费券。以武汉市居家人口来考虑,发放消费券从财政支出压力的角度来看并不大,根据我们国家的实力可以承担。

第六,建立发达省份对湖北恢复生产的对口支援机制。对口支援不仅短期内有助于湖北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快速恢复,长期来看也有助于湖北学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经验,形成双方面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湖北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也应建议中央各部委制定对湖北的帮扶政策,帮助湖北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