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莉专访 | 梁卓伟院长:令我最担心的,是看不见的疫情

欢迎你关注问答神州

问答

Q&A

神州

2020.03.27

全球或存在其他隐性疫区,令人担忧

国际输入病例持续增多

掉以轻心将导致前功尽弃?

《问答神州》专访

世卫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控制合作中心创立总监

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 梁卓伟 下集

戳这里观看本期节目预告⬇️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令我最担心的,是看不见的疫情

2020年3月20日,梁卓伟及团队研究报告指出:伴随海外人士“回港潮”,香港新冠病毒繁殖率,已经上升至持续高于1, 也就是说:每一个感染者平均传染多于一人。对此,梁卓伟表示:种种迹象显示,香港正在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本地疫情持续爆发的最高风险。然而对于全球疫情态势,梁卓伟表示,他另有担忧。

吴小莉:您怎么看未来全球疫情的发展态势?什么时候会是一个节点?

梁卓伟:我相信现在在中国内地,需要关注的就是,有没有可能有第二波疫情出现,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第一波防疫做得非常好,但是警觉性是要更加提高,因为当第二波无声无息地出现,是更加难找到的。

在国外,你陆续看得到疫情的发生,但现在我最担心的反而不是欧洲,虽然欧洲的相关数字很惊人,但是至少,你都已经看到那边的疫情在爆发。我也不会十分担心北美洲的情况,因为我们都知道它哪些方面做得不是非常完美,在哪些方面现在开始急起直追,这些都是可见、可预见的,希望是可控的。就算不可控,也是因为它们各地政府的决定或决策原因。

反而我真的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看不见的。比如中东,现在伊朗的疫情我们能够看得比较清楚,死亡人数很高,但是中东的其余地方,究竟疫情是怎样的呢?现在数据没有完善,但究竟是因为它们没有检测,所以我们看不到,还是说真的没有疫情呢?这个不确定。

梁卓伟:我也很担心的是非洲。但它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它的人口比较年轻,所以受影响应该不是最大的。

吴小莉:但是非洲公共卫生的支持比较弱。

梁卓伟:是的,它的医疗设施还有公卫的支持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人口比较多,这个是很令人担心的。尤其是,非洲其实跟中国的往来是很密切的。除此之外,也都令我很担心的就是亚洲另外两个人口最大的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我觉得这两个国家可能是因为检测没有到位,所以可能现在的确诊数字未必很高。但是两个人口以亿计的国家,假如它有任何大型的疫情爆发,其余波足足可以影响全世界,不单只是中国。

我是做科学的,只可以说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不是大家想听到的。我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也希望我错了,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有心理准备,能了解病毒不会被完全消除,将长期与人类共存,这是一个新的常态。在新常态之下,我们可以在逆境中过得幸福、安全、快乐,和家人平安渡过疫情的第一、第二波,我相信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抗疫期间,

我们的报告是为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后盾

2020年1月29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于中国国家疾控中心、武汉疾控中心等多家机构,其中包括梁卓伟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流行病学与控制合作中心。论文称:“有数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人际传播。”采访中,梁卓伟回忆了他和团队参与论文撰写的过程。

梁卓伟:1月22号国家疾控中心打电话给我,说情况非常危急,问我们团队可不可以再次去北京。我们二话不说,立刻买机票,23号早晨搭第一班飞机就去了北京。团队的成员都很明白,他们的家人也都很理解。

吴小莉:您到了北京之后,见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梁卓伟: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去获取流行病学的一些基本数据。因为当时已经开始有一些临床观察和相关报告。这告诉了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科学家,第一,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样的病毒,第二,病毒的基因图谱。其实基因图谱早已在1月初就在网上公布了,但是一直以来,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基本数据,没有被很好地、有系统地、统一地分析过,所以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做这一部分。

吴小莉:1月23号,您去北京拿到数据,1月29号就联合中国其他的45位专家,一起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份报告,您是属名的作者之一。您当时还提到,特别感谢国家疾控中心以及武汉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数据。

梁卓伟:我们1月23号到北京是午饭的时候,午饭之后就立刻去看相关数据,然后做分析的工作。接着将这个报告写好,然后大家做复核工作。在美国时间1月28号,就是北京时间1月29号,文章已经发表了。所以你可以想像,其实大家那5天基本没有睡过觉。

其实我还去了泰国,看他们的防疫情况。发表前12小时,我还跟泰国的卫生部长开着会。所以真的是在各地有几十个同事,一起做撰写的工作。最后完稿后,我们第一时间发布,让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资料,然后做好防控措施。我们在抗疫期间,做任何的科学报告都不是仅仅为了科学发表的目的。我们最重要的宗旨是,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令决策者在做决定时,有最扎实的科学证据做后盾。

现在是所有做公共卫生的人要团结一致的时候

2015年8月,香港大学医学院举行了世卫「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控制」合作中心以及世卫H5参考实验室的揭幕仪式。这个揭幕仪式,由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陈冯富珍主持。

梁卓伟:从2003年开始,我跟陈冯富珍开始有较多的工作来往。其实是从SARS第一个病人确诊后的两个半礼拜左右,我记得很清楚,我收到她的电话,她跟我说,现在是我们所有做公共卫生的人要团结一致的时候。我还记得我跟陈冯富珍说,我说其实我不是做流行病学传染病科的,我是做流行病学,不过是在慢性病那个领域。我说传染病,不是我的专长。我还记得很清楚,她跟我说,流行病学专家,不应该在疫症的时候分得这么仔细。只要你是做公卫的专家,只要你是做流行病学的,这时候大家就一定要坐在一条船上。

我在2013年就做了港大医学院的院长,但是一直都没有停过科研工作。那时候开始,我就向世卫提出,我们其实已经累积了10年的经验,在流行病学传染病这一科,我们都有信心,可以再为世卫多出一份力。接着到2015年,合作中心的建立被批准了。那时候刚好陈冯富珍休假,我就特意跟她说,我知道你正在休假,不过可不可以来参加一个小小的揭幕仪式,因为不管怎样,你现在还是世卫总干事。我说我们在港大做这个新的尝试,经过了这么严谨地审批,我希望你来鼓励一下。

吴小莉:您和您的团队,已经经历了5次世界级流行病的疫情?

梁教授:是的。我们公共卫生领域的,其实希望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有空,样样顺风顺水。因为你不会在顺风顺境的时候,在荧幕上看到公共卫生专家。你看到公卫专家,不然是有疫症,不然是有大的环境污染,不然就是有大灾难。

吴小莉:您能够在紧急的时候为这个社会贡献一份心力,是不是还是觉得这份辛苦是很值得的?

梁卓伟:当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团队都不可能越做越大,越做越有规模,越做越起劲。其实对于团队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急事,没一顿安稳的,他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还有,他们的家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其实也都非常之大。

编导:苏珍妮

编辑:孟涵、Karen

摄影摄像:杜伟安 林子荣 廖家强 梁民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