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裴铁侠: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上)

□裴小秋(作者系裴铁侠孙女)

人物简介

裴铁侠,成都人,现代泛川派琴家。师承张瑞山的弟子程馥。其琴风恬静冲淡,古朴自然,有虞山余风。主要著作有《沙堰琴编》《琴余》等。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回国后任四川司法专门学校校长,四川司法司司长,下川南道观察使,四川内务司司长,北京内务部顾问等职。

裴铁侠

人去家落尽皆空,大雷小雷命运同。

学弹古琴抚一曲,空山忆故慰乃翁。

先祖驾鹤半世纪,成业儿孙各西东。

故居同仁今不存,城郊沙堰踪迹空。

昔日道友西天去,高山流水雅韵送。

双篇天谱今犹在,翻作清音杜陵弄。

以上几句写于2004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我先生谈起祖父裴铁侠已去世五十多年,“同仁路”和“沙堰子”两处老宅完全变样了,找不到一点旧时的痕迹……往事如浮云朝露,儿时在两处老宅生活的情景、祖父的音容笑貌、他弹琴的样子,这些点滴印象怎么也不会忘记,随时在眼前闪回。

祖父有许多古籍珍本

从我记事起,就住在成都下同仁路2号。那是一个三进的院子,进大门有一个长长的走廊,右手有一小门,里面是一个独立的院子,我大伯父就住在里面。后来,我三伯父也住在里面。从走廊往里走不多远是第二道大门,进门左手又是一道小门,里面这个院子比较大,左右两边是住房,中间是天井,有一个大鱼池,我和父母住在左边的平房里。右边要上几级台阶,顺着屋檐过去再往右拐才是祖父的上房。中间是堂屋,有神龛,上面供奉着裴家的祖先牌位和照片。堂屋右边是书房兼客厅,左边是祖父的卧室,平时他就在这里弹琴写字。整个上房背面一排房子是我叔叔姑妈们住。走廊二门再往里走十多米远,左边有道门(即第三道门),也是通向上房。这道门平时不开,祖父都是从我们住的这个院子进出,所以我们可以常常见到他。

祖父上房正面是一个大天井,两边两株高大挺拔的楠木正对一堵照壁。照壁背后是后花园,里面有果树、防空洞,小时候我还在里面躲过警报。天井左侧紧靠隔墙有一小阁楼,这是祖父的藏书楼,里面藏有许多古籍珍本,如《二十四史》《全唐诗集》《东坡七集》等。因为当时年幼,我已记不得那许多书籍的名称了。这些书籍祖父视为珍宝,我们小时尽管满院疯耍都可以,但绝不允许上藏书楼。天井右侧有一道门直通大书房,这又是一个独立的院子,有一棵高大的黄角兰,以及石头砌成的琴桌和水缸。我们常将树叶放在缸里让它腐烂,然后拿来做书签。当时我们家几房人加起来约有三十人。祖父的子女除未成年或尚在读书的由他供养外,皆自食其力各自开伙,只是过年时才在一起吃饭。

我出生在1940年11月,从记事起至1950年祖父去世,都生活在这个院子里,对祖父印象极深:当时他已年届六十,但身板硬朗,头微微有点向右偏,据说是长期抚琴所致。

常有琴人来家中雅集

祖父外表严肃,我们都有些怕他。他性格刚毅孤傲又透着豪爽奔放。此时,他早已辞官赋闲在家十多年了,平时生活清淡,常有琴人来家中雅集。他们大多穿着长衫,腋下夹着古琴款款而来。他们除弹琴切磋交流外,还吟诗唱和,聊到兴致时常有爽朗的笑声,然后小酌、便餐。祖父喜黄酒,常以家中绍酒待客。我们堂兄妹多,常在一起打打闹闹,有时忘乎所以跑到祖父上房外,只要听见有客人弹琴,便鸦雀无声。有时也会偷偷伸个脑壳往里看,长辈们见了就会招呼:进来进来!然后抓把花生豆豆给我们。这时,祖父也笑嘻嘻地说:“快喊,这是某某伯伯、这是某某爷爷,好,出去耍!”经常来雅集的有伍洛书、马瘦予、白体乾、阚大径、李燮和(李璠)、卓希钟、喻绍唐、喻绍泽等。

给我们印象较深的是喻绍泽、喻绍唐、卓希钟、李珊这几位前辈。

1937年与“律和琴社雅集”合影(前排左四为裴铁侠)

祖父除弹琴外,还栽花种竹,墙边种了许多慈竹、荆竹、湘妃竹,还有梅花和玉兰,尤以兰花、菊花种得好。记得在堂屋外面两边屋檐下摆满了兰花、菊花。每到开花季节,真是满院馨香扑鼻。祖父爱听扬琴,常和三婆婆(沈梦英)到祠堂街“安澜茶社”楼上听李德才、郭敬之唱扬琴。他还自学中医,颇有研究。我们小时候如出麻疹水痘、小病小痛,都是祖父开两付中药吃了便愈。对左邻右舍也是拿脉施药而从不收费。住在同仁路2号院近十年,,是我幼年最快乐的时光。随着1950年祖父去世,为了退押,这座老宅就卖给了成都制药厂。

与毕铿的知音之遇

“沙堰山庄”(我们叫“沙堰子”)在西郊茶店子左侧,顺着沙堰小溪进去不远处。山庄外面有一道竹丛和篱笆围着,再外面是一条小溪。“沙堰子”比“同仁路”的宅子小,但也种有花草和树木,环境简洁幽雅,别有一番乡村古朴之风味。平时住在这里的是我的姑婆(祖父的哑妹,终身未嫁)和祖祖(曾祖父的姨太,满族)。平时姑婆坐在一个大花绷架前替科甲巷绣花铺绣绣品,多少有些收人,祖祖就操持家务。抗战期间祖父疏散到这里居住,他的《沙堰琴编》和《琴余》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裴铁侠著作

裴铁侠著作

1945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劳伦斯·毕铿博士作为中英文化专员,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陪同下专程来“沙堰山庄”拜会裴铁侠。在这里,毕铿博士观赏聆听了祖父用唐琴大小雷琴弹奏《高山流水》之操,毕铿大受感动,赞言:“渠未料除徐(元白)、查(阜西) 外,尚有如此高手也。”流连忘返,盘桓竟日,并亲自用小雷琴弹奏《普庵咒》。拜访中,毕铿博士曾提出,邀请祖父携琴赴英伦讲学,被祖父谦拒。从此,毕铿博士和祖父成了知音。1948年祖父将《沙堰琴编》和《琴余》远寄毕铿博士,并赋语和诗一首,语曰:“英国剑桥大学毕铿博士,风流儒雅,尚志音律,昔年曾访,沙溪琴集。今日书成远寄,求其友声之谓欤!”诗云:“曾访知音在水湄,远书投赠更何疑。中欧从此通仙籍,忆向英伦问子期。戊子初秋铁侠写于成都双楠堂。”

这座老宅,也成了上世纪40年代中英文化交流的友谊见证。裴铁侠与毕铿博士的这一知音之遇,则已成为现代中外古琴交流史上的一则佳话。

祖父去世后,祖祖和姑婆也离开了这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曾去看过,已不复存在。原址上建了一所职业学校,后来听说也拆了。当年给我童年留下美好回忆的“沙堰山庄”和“下同仁路2号”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绝意仕途托兴丝桐

祖父裴铁侠生于1884年农历二月初七,卒于1950年6月。四川成都人,原名玉鸳,字雪琴,又名裴纲,在日本留学时改名为裴铁侠。曾祖父裴良从,清末举人,曾任教谕。生三子一女,祖父居三。于20岁时(1904年)与胡氏结婚,生有五子,一子早殇。我父亲裴墨痕(元翰)排行四。1924年我婆婆胡氏病殁,续娶雷氏婆婆,生二子三女,雷氏婆婆于1939年病逝。

我曾听我父亲说过,曾祖父开过酱园铺,后生意萧条,到祖父幼年时已不能维持而关门。祖父在并不富裕的环境中成长,养成倔强坚毅的性格。幼承庭训,因而勤奋好学,力求进取。青少年时代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由于清廷腐败无能,国家处于被外强凌辱欺压的境地。当时有志之士如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等提倡新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祖父颇受影响。他和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在他20岁时便辞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东渡日本留学。

1907年因曾祖父去世,即回国奔丧,在家守孝。约一年后,再赴日本就读于政法大学。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当年回国。祖父在留学期间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和吴玉章先生同住一室多年。回国后任四川司法司司长、下川南道观察使,1914年初任四川内务司司长。1915年赴北京任内务部顾问。时值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妄图恢复帝制,军阀混战连年不息。祖父深感国事维艰,前途无望,便辞去官职回到成都。从此闭门谢客不问时事,潜心研习古琴。

祖父在北京时就开始接触古琴,最初是在一个寺庙里向时姓和尚学琴。自习琴后便不分寒暑昼夜刻苦练习,同时寻师访友。据《今虞琴刊》记载:裴铁侠传派,“派拟虞山,师事清季琴师张瑞山弟子浙人程桂馨氏,问于山东王心葵,友于九嶷杨时百”。可见祖父在京时就与当时著名琴家王心葵、杨时百问琴艺,颇受琴界大师的影响。据资料显示,1918年,江苏江阴人郑觐文(1872~1935)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古乐研究会“大同乐会”,祖父是成员之一。1924年,祖父年已四十,曾慕名去四川外语学院拜访琴家喻绍泽先生,从此二人成为知音,投契终身。1935年,祖父被刘湘推荐任泸县督察专员,当年6月到任。因本性守正不阿,与当地土绅政见不合,便卸职回蓉,从此绝意仕途,全身心地投人他钟爱的古琴,托兴丝桐。他抚琴之前必先净手焚香、正襟危坐,心不二意,力求心、手、声合一,以传递出美妙的曲中含意。祖父的琴技非常精湛,演奏技艺蜀中称绝。

(本文参考了顾鸿乔《裴铁侠和他的〈沙堰琴编〉〈琴余〉》一文,特此致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