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隐性感染不可能“兴风作浪”

文/唐金陵,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

现在社会很恐慌,就怕与新冠病毒“有染”。

中国人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无症状感染者犹如暗箭,令人不寒而栗。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就是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没有任何自我感觉不适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核酸检测、CT检查或抗体检查进行确认,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去看病,即使去看病也是其他原因,因此不容易被发现、很容易漏诊,又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传染他人的力量不可小觑。

如果我们周围存在很多这样很难防范的“凶险的潜伏者”,心理的压力和恐慌可想而知。因此,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有多少,能否传染他人?也就成了十分令人关切的问题, 更事关我们能否最终控制住疫情的大事。

3月16日,知名科学杂志Science发文,认为中国86%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没有确诊在案,79%的确诊病例都是由这些没确诊的感染者引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恐慌一片。

但是Science文章说的是没有确诊在案的病人,他们很多可能是没有被诊断的轻、中型病人(这类病人本来就占总病人数的大部分,很容易被漏诊),并不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更可信的两个研究均来自日本。通过对钻石公主号邮轮上630名感染者进行数学模拟研究,日本研究者Mizumoto发现17.9%的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的。Nishirura对565名从武汉撤回的日本归侨中的感染者做了类似的研究,认为高达30.8%的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的。

真正引起国内较大反响的是3月20日知名科学杂志Nature对一篇预印文章进行的报道,认为武汉无症状病人可能占59%,虽然原始研究说的是没有检测出的病人,这和上述Science文章的概念是相似的,应该包括没有被诊断的轻、中型病人,并不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然而,这些研究既不是对一般人群的普查确定的,也不是对密切接触者的完全随访发现的真实数据,而是借助部分资料通过数学模拟进行的理论估算。

其实,更权威的数据来自中国CDC的一篇报告。在7万多例新冠感染者中,仅紧靠核酸检测确定的完全无症状的病人只有1.2%。这么低的隐性感染,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不用说担忧。也许有人会说,无症状感染者根本没有看过病,不可能被纳入这7万多在案的确诊病人之中,因此这个比例大大低估了实际的数值。然而,中国总共追查到70多万密切接触者,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14天的医学观察,即使只有5%最终发病,就有3.5万病例。如果隐性感染高达50%,我们不可能到目前为止全国只发现了不足1000例无任何症状的病人。

隐性感染的比例可能高于1.2%,但决不可能高达50%。如果存在这么高比例的隐形感染者,就会有无数来去无踪的病人,继而就会有无数说不清传染源的病人,那么我们就几乎没有可能主要通过追查和隔离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来控制这个疾病。但是,我们就是靠这个方法在两个月左右时间里,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这才是说明隐性感染者不可能“大行其道”最有力的证据。

也许,我不在疫区,不能真正体会那里人们的担惊受怕。自己居家隔离了两个多月后,终于可以出门放风了,他们可能还是宁愿相信坏一点消息吧。谨慎为上。

我想说的是,谨慎是必要的,但没有理由恐慌。以广东为例。即使隐性感染者的比例真的高达50%,截至3月18日广东省累计确诊病例1378例,假设还有同样数目的隐形感染者,整个广东省也不过1378个潜伏病人,大约100万人里有13个,而且估计只有2-3个至今还剩有传染性。碰上一个隐形感染者的机会是几十万分之一,和中了六合彩的机会差不多,很多人不会那么不幸运。

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真的有很多隐形感染者隐藏在人群中,如果他们有足够的传播力,定会“狼烟四起”,不断放冷枪,不断有新爆发点出现,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全国已经多天没有了本地新病例,所有新病例都是从境外输入的。这只能说明,这些假设的隐形感染者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他们虽然存在但并没有什么传染性,不必为此恐慌。

春天已经来了。

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放松警惕了。防止境外病例输入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冠病毒的传染极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病例一点疏忽,就可能使整个城市一夜之间回到2019年12月份的武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