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的足球

相比往年火爆的转会窗口,去冬今春这个转会窗口呈现出冷清的景象,中国足球整体形势趋“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之下,国少、国青、国足等国字号队伍的疲软表现,以及国内三级联赛中多家俱乐部的塌方式解体,种种迹象表明,2020年的中国球市温度骤降,曾经被“烧钱”烧红了几个赛季的中超,如今有了凛冬将至的寒意。

中超迎来最冷“冬窗”

2020赛季中超冬季转会窗已于2月底关闭,联赛开始前还将增加一个国内转会窗,国内球员转会还有一定操作的余地,但基本上是小修小补,各队阵容构成大局已定。根据国际权威期刊《转会市场》的数据,本次冬窗,中超在引援方面只花了4111万欧元,位列全球第10,而去年冬窗期引援花费达到了2.137亿欧元,位列世界第一,如此巨大的反差可见一斑。

本赛季中超身价排在榜首的是上海上港,排名最后的是只出未进的天津天海。上港以6370万欧元排名首位,第2名是5965万欧元的广州恒大,国安以4358万欧元排第3,鲁能以3435万欧元排第4。大连人和江苏苏宁分别以3170万欧元、3118万欧元排第5、第6,天津泰达以1495万欧元排在第10位,与排第11名的河南建业、排12名的河北华夏比较接近。

榜尾方面,重庆当代、青岛黄海、石家庄永昌和天津天海的身价都不足1000万欧元,其中天海队以223万欧元位居末位。不过,虽然赛季“冬窗”关闭,但中国足协计划给各俱乐部单开一个为期3周的转会窗口,届时身价排名比较靠后的俱乐部可能也会有所动作。

事实上,不论国际转会窗口延期与否,2020赛季中超的外援市场极为冷清,已经被外界称作“最冷冬窗”。因为疫情影响和新政限制,此次转会窗口格外冷清。据不完全统计,中超16队总投入不足5000万欧元,创近7年冬窗新低。同时内外援引入数量比上赛季缩水一半,16支球队只买入了15名外援,外援“标王”的身价则创10年新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几年中的中超“标王”——2019赛季的冬窗“标王”为保利尼奥,广州恒大为了买断他花费4200万欧元;2018赛季冬窗,北京国安花费的4000万欧元使巴坎布成为“标王”;2017赛季冬窗,上海上港为引进奥斯卡斥资6000万欧元……

另外,天海队一口气走了13名队员,鲁能队宣布11名队员离队,河北华夏队转出9名队员,恒大队和国安队分别转出7名队员,广州富力队和上海申花队分别转出6人。这些以往在转会市场上“买、买、买”的俱乐部均开始“瘦身”,除了天海是受自身状况影响,实属无奈之外,或许从另一角度可以说明,持续了七八年的“中超军备竞赛”开始降温,俱乐部投入趋向务实。

国字号疲软+三级联赛“退散潮”

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国字号球队可以说已经遭遇了全方面的崩塌,其中国青队竟然没有打进亚青赛决赛圈,这是继1994年之后,中国国青再度无缘亚青赛正赛。

最近两年这支国青队与国奥队的命运都很相似,除了输球之外就是不停换帅。国青在一年之内经历了3任主帅。而国奥队的主帅在过去两年也换了两次,从孙继海到希丁克,再到郝伟,一切都没有按照足球的正常规律去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停的换帅其实就是管理混乱的一个写照。如果没有细心的球迷去仔细计算国青上一次无缘亚青赛正赛是何年,那么国奥0进球+3连败垫底从U23亚洲杯出局则是实打实的史上最差。巧合的是,接班97届国奥的恰恰是01届的国青,等于说下届奥运会预选赛基本又没戏。

国字号球队全面崩盘,国内的职业联赛又怎么可能不受牵连,国内足球职业联赛正面临着10余家俱乐部退出或解散,200多名球员可能面临无球可踢的惨淡局面。截至目前,上海申鑫、延边北国、南京沙叶、吉林百嘉、福建天信、保定英利、大连千兆、深圳金鹏、银川贺兰山、广东华南虎、四川FC共11家俱乐部已经确定退出或者解散;淄博蹴鞠、云南昆陆、湖南湘涛3家俱乐部的联赛资格存疑;还有天津天海和辽宁宏运两家俱乐部谋求转让退出。虽然这其中只有一家中超俱乐部,大部分是低级别联赛俱乐部,他们的退出或者解散对社会的影响也许并不是太大,但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是成体系存在的,中超、中甲、中乙、中冠等各级别联赛构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中超16支球队,中甲16支球队,中乙分成南北两个大区总共32支球队,中甲、中乙等低级别联赛球队的退出或者解散,无疑将动摇中国职业联赛的塔基,对中国足球的有序健康发展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预示着中国足球热度在下降,5年前当我们还为中超联赛卖出了80亿转播费而欢呼时,却没想到现在连有这80亿分成资格的中超球队都一度出现欠薪情况,更别说其他中甲、中乙队了。

足协新政成主要“制冷剂”

相比于去年足协新政中限制投资、薪酬、奖金、转会费的“四大帽”而言,虽然改革幅度没有那么大,但今年的新政还是延续了这一思路,在控制各队支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收缩,其中幅度最大的在于中超新签外援顶薪的限制。

在新政下,外籍球员在2020年1月1日之后签订的合同被视作新合同,新签工资不得超过税后300万欧元。这就意味着中超球队动辄几千万欧元签约保利尼奥、奥斯卡这样超级外援的现象成为过去。新政的推出进一步控制了占较大份额的外援支出,减轻了俱乐部的投资压力。

除了外援限薪,国内球员在限薪方面的政策更加细致。比如国内球员在2019年11月20日后与俱乐部签署的薪酬合同税前总额不得超过1000万人民币,其中包括签字费、房产、车辆、股票等,入选国家队的球员不超过1200万人民币。

此外,在U21球员限薪方面,中国足协也给出了明确限定,在中超联赛及足协杯出场时间超过900分钟;在中甲联赛及足协杯累计出场时间超过1800分钟;在中乙联赛及足协杯出场超过2700分钟的U21球员可不受税前年薪不超过30万的限制。通过不同级别联赛不同出场时间标准的考量,能让真正具备能力的年轻球员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薪资。而对于受薪资限制的年轻球员来说,也有更多的动力去提高自身水平和留洋。在年轻球员稀缺的背景下,这也极大程度限制了溢价情况,避免部分年轻球员因为高薪而失去进一步提高的动力,也同样减少了俱乐部的开支。

U21球员转会名额的放开,将进一步激活年轻球员的竞争,18人大名单中可随时报名预备队或梯队1名至2名U21球员的做法将对U23球员形成一定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剧竞争。成立赛会制的中超、中甲、中乙的U23联赛也将给年轻球员提供更多比赛机会。在中国足协的新政刺激下,各俱乐部都开始紧缩银根。这些连续“人工降温”的新政出台之后,中国足球似乎有望摘下“金元时代”的“帽子”。

目前,虽然国内疫情情况好转,但境外输入病例风险增大,国外疫情仍旧处在全面暴发期和迅速上升期,这对于2020年中国球市和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就国内职业足球联赛而言,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是联赛重启的最核心因素。随着全球范围内都逐渐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这也意味着国内职业联赛的外教和外援们要想回归中国参加训练和比赛已经成为难度极大的事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足球的“降温”更应理性看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