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弈,谁是棋子?

民智编译

Global China: Great powers

作者 | Tarun Chhabra, Rush Doshi, Ryan Hass, Emilie Kimball

译者 | 章霈琦

导语随着中国力量在海外的日益强大,以及俄罗斯对乌克兰、叙利亚和美国大选的干预,大国间的竞争引起了美国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的注意。

对许多人来说,大国政治主要被理解为美国和中国(或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双边竞争的简称。但是,大国政治实际上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中美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拥有能够塑造中美竞争与国际体系的力量。

为了探索这些大国之间的关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文章“全球化中国:中国崛起在世界的角色变化“,探索了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并探索了这些关系对美国和国际秩序的影响,并揭示了大国政治的关键发展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相对于其他大国的强势地位。

(正文约 32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

大国政治——中国崛起

事实上,随着中美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在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两国正在超越其他大国——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拉大。

鉴于这种日益扩大的差距,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将在地缘政治稳定、全球和国家经济增长、新兴技术、国际价值观和国际机构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之间迅速恶化的关系也将形成其他大国相互牵制的大格局。

大国政治——关系网络

中美竞争加剧是影响其他大国政策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来说,稳定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可以避免与美国关系的恶化

鉴于特朗普政府作为安全伙伴具有不可预测性、贸易保护主义和有限的可靠性,日本和印度等大国抓住了中国递出的橄榄枝,将其视为改善双方关系的机会——尽管也存在局限性。

中日关系

尽管中日安全和经济竞争加剧,但日本政府仍设法缓和中日政治和外交关系,这表明两国政府在处理双边关系方面都很老练。

中印关系

对印度来说,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但没有中日关系缓和那么明显;中国和印度一直在寻求有限的合作和持续的接触,同时也在寻求划分分歧领域。

这些进展当然是有限的:印度和日本担心各自的大国地位以及中国(在亚洲)日益增长的区域性作用,特别是持续的领土争端依然在限制区域内良好关系的发展

形成这些担心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印度和日本继续依赖着美国强大的债券市场和美国总统特朗普

中俄关系

中国的另一个邻国——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俄罗斯与中国之间日益明显的一致性是重塑大国关系网络的最重要趋势之一。

挑战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方面,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共同的利益

- 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能源和北极通道;

-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俄罗斯进一步开发自然资源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市场;

- 双方在国际机构和外交中相互支持。

中俄关系持续加强的趋势和所持续的时间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特征。

大国政治——国际秩序

正如布鲁斯·琼斯(Bruce Jones)在对大国政治与国际秩序的互动进行的全面分析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自全球体系建立以来一个非自由主义的非西方大国首次具备了重塑国际秩序规则的影响力、能力和雄心

琼斯强调了当前体系的几个关键特征:

- 美国在国际上的持续重要性和规模;

- 中国的新定位和其它大国(欧盟、英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争夺空间和安全;

- 广泛而深入的多边机构网络;

- 以及一个由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和公众组成的信息灵通、活跃的网络的存在。

他指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中美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实力差距这一事实将迫使其它大国密切关注美国和中国的偏好,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琼斯还认为,如果美国重新致力于(但也重新调整)联盟体系,并重新更广泛地认识多边秩序,它将更有能力塑造国际秩序。

美国需要认清这样一个现实,即中国可以在某些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迫使人们在接受权力分享和推动一定程度的经济脱钩之间做出令人不安的选择——这可能导致两个全球化区域的出现。

如果美国和中国继续追求战略竞争,且他们的关系继续恶化,琼斯认为,一种分岔的全球化将会发展——两个区域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商业一体化

大国政治——中美关系

瑞安·哈斯探讨了推动这种可能性的关键力量:中美关系。他认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速度比1979年两国首次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快。

虽然有几个因素导致了两国关系的下滑,但哈斯特别指出了四个因素:

美国和中国对现状的不满;

中国作为全球规则制定者崛起;

技术竞争在双边关系中的中心地位日益增强;

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的加剧。

哈斯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提供了几条包括调整中国对美国利益构成的风险,来恢复原有平衡的建议:

- 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框架,以了解美国的权力性质和处理中美关系;

- 重新认识如何塑造中国的行为;

- 关注国家凝聚力和美国复兴。

他的结论是,美国和中国可以在竞争加剧的状态下共存,只要两国认识到彼此的国家命运是相连的,并在应对彼此的挑战时保持克制和解决自己的内部缺陷。

大国政治——中国外交

中欧关系

跨大西洋合作对任何美国对华战略的成功都至关重要,特别是欧洲的经济规模、技术基础和自由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日益加剧的中美竞争中发挥影响。

目前,围绕欧盟和英国在新兴的大国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未来跨大西洋对华政策合作的大框架都成为新的热点问题。

中日关系

雷娅·索利斯分析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证明了地缘经济学已经成为他们争夺亚洲领导地位的双边竞争中的关键领域

她认为,中国和日本都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愿景,并愿意提供发展资金帮助实现这一愿景,但都没有敦促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整体关系上做出二元选择。

尽管这种竞争在整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展开,但由于双方都在应对美国的不可预测性和保护主义,中日两国的双边关系有所改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经济事务上也开展了一些合作。

这种关系缓和有其局限性:中国继续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向日本施压,而日本则越来越多地采取经济防御措施,以防止将技术泄露给中国。

中印关系

谭威·曼丹探讨了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她指出印度将是亚洲另一个民主大国。曼丹将新德里对中国的态度称为“与印度特色的竞争性接触”。

她指出,印度对华关系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与中国接触;

二是单独与中国竞争,并与其他国家合作。

曼丹认为,迄今为止,印度最近与中国之间的“重置”是有限的,包括加强高层交往、努力改善经济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启动边界和军事对话。

然而,持续的边界争端、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日益增长的活动和影响力以及不平衡的经济关系,使得中印关系仍然具有竞争性

由于对中国崛起的意图和行动感到担忧,印度一直在寻求与美国和亚太/印太地区的一系列国家,特别是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中俄关系

安吉拉·斯坦特写道,不断发展的中俄伙伴关系代表了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外交政策中最具体、最持久的成就之一

双边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克里米亚被吞并后——普京促进了与中国的关系,以平衡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的敌对关系,而中国使俄罗斯避免了西方试图强加给俄罗斯的孤立。

中国有意获得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军事装备和北极水域。俄罗斯甚至帮助中国建立了针对核攻击的早期预警系统,并采用了中国的电信设备,两国还在全球机构中进行了协调。

斯坦特认为,尽管存在这种趋同现象,但俄罗斯和中国也面临一些压力。例如,俄罗斯有理由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感到担忧,两国对后西方世界秩序的愿景并不完全一致

虽然美国不太可能把两国分开,斯坦特认为应该小心不要把它们推得更近。

大国政治——结论

本文探讨了中国与各个强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之处。

这些关系都在以某种独特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运行,每一个大国在不断加强的中美竞争中都采取着不同的策略。这凸显出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摩擦时,寻求缓和与其他大国的紧张关系或许同样重要。

文字编辑:李卓璇

图片编辑:李卓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