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单、业绩、战略掣肘? 中融人寿、德华安顾人寿的问题突围战

作者:纶宇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防风险、强监管,依然是保险业的主旋律。

2019年,全国保险监管系统累计公布947张行政处罚书,共计罚款14117.38万元。相比2018年的1400张罚单,2.4亿罚款,下降趋势明显。

专家表示,处罚量和罚款金额双降,意味着“最严监管”的威慑力巨大,也意味着从业机构的风控力不断改善,监管回归常态化。

然进入2020年,三张大额罚单打破了上述期许。

3月18日,中国人保其合作农行、邮储银行因保险业务侵害消费者权益,共计被罚618万元。其中,中国人保被罚338万元,创下银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最大罚单。

巨头违规逆行、巨罚突然来袭,预示着监管之路任重道远。同时,也为从业者再敲合规、精进警钟

罚单逆行者

成为逆行者的,不止有行业巨头。

3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盐城监管分局发布处罚书。2015年1月-2019年10月,中融人寿盐城中心支公司存在虚列员工绩效薪酬套取费用、虚假记载客户信息并虚假回访的违法行为。李劲松对此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决定对该公司罚款35万元,对李劲松予以警告并罚款3万元,合计38万元。

开年即收罚单,显然有些运气不佳。

不过,拉长时间线看,罚单接到手软的中融人寿,绝非运气使然。

2019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处罚书显示,因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中融人寿南充中心支公司被罚8万元,对相关责任人处0.5万元罚款。

2019年11月29日,因存在保险资金运用比例不当,中融人寿遭银保监会行政监管。银保监会指出,2019年二季度末,中融人寿其他金融资产占比超上限。要求其不得新增其他金融资产投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防范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2019年11月4日,因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北京银保监局对中融人寿北京分公司罚款10万元,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2万元。

2019年5月23日,银保监会对2018年产品回溯情况和近期产品备案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通报,中融人寿两次被点名。

频频罚单下,可以看出,中融人寿的逆行问题人设早在2019年就已然凸显。

向好业绩的背后

何以至此呢?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表示,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保险机构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也出现盲目扩张乱象。乱象集中表现在公司治理薄弱、违规资金运用、产品创新不当、销售误导、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等方面。

简言之,风控与品控息息相关。罚单背后,都与机构的业务思路关系密切。

先来看看中融人寿的业绩表现。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3月18日,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融人寿正式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

2015年,中天金融(当时为中天城投)通过收购、增资等系列动作,从清华控股手中拿下陷入偿付危机的中融人寿51%控股权,前后耗资近59亿元。罗玉平成为实控人。

2016年,中融人寿净亏-13.86亿元,偿付能力低于警戒线,被保监会监管;2017年,净利亏损有所收窄,为-8.5亿元;2018年,通过换帅等举措,成功扭亏,净利1292.1万元。但营收同比下滑35.4%。

2019年其年报未发布,从1季度亏损-3.16亿元,2季度净利1676万元,3季度亏损-2841万元,4季度净利约4.312亿元看。全年利润超过1亿元。

客观而言,近三年来,中融人寿的业绩保持了向好态势。

2019年年中时,中融人寿董事长曾表示要“严格执行各项经营计划,加强资本管理,继续发挥资产负债联动机制,降低资本占用,提高投资收益,统筹推动负债业务发展和净利润实现”。

不难发出,得益于上述计划机制,中融人寿收到了不错的业绩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融人寿曾对外宣称,力争三年后启动IPO。根据《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累计超3000万元。

简言之,业绩是中融人寿实现上市梦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企业提升盈利能力,这是应有之事,本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这要建立在合法合规、严谨实操的基础之上。从上述张张罚单看,中融人寿的粗放打法,凸显激进之态、风控短板。那么,这张亮眼业绩单,是否稳固可持续?真实质量如何?是否有打合规擦边球、摩擦监管线所得呢?

一系列疑问,考量着中融的业绩观、发展观。

2019年10月,中国银保信发布的2018年度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结果显示,中融人寿遭差评,被评为C类、CC级。

赢了业绩,输了口碑,甚至埋下不确定性风险,这样的买卖显然短视。各中取舍,值得深思。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中小寿险公司,中融人寿尚且处于转型调整的步调之中,“只能慢慢做业务”。

转型战略挑战

实际上,中融人寿正处转型阶段。

根据年报数据,2018年中融人寿保险业务收入50.77亿元,同比增长43%。

2019年第一季度,其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8.73亿元,环比增长237%,同比增幅达7308%。

细究构成,主要受益险种是分红险与万能险。

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其个险业务中的分红险收入为零值,2018年激增至47.68亿元,万能险达到38.1万元。传统险业务收入则从2017年的35.28亿元缩减至3.08亿元。或正得益于“分红险+万能险”模式,才使中融人寿重回盈利。

2012年至2015年,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全部为万能型与分红型产品。

对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表示,不少传统险承诺的投资收益率较高,分红险收益率反而可以浮动,相比之下压力更小,是利益诉求的表现。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也持有相似观点:分红险定价利率比传统险更低,调高分红险占保费比重,也是险企经营缓压的方式。

不过,过于依赖这两大险种也有不少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分红险的可分配盈余来源于保险公司假设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如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承诺回报有差距或是险企勉强维持高分红,会影响公司稳健经营。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不能激进投资,以致资产负债错配,存有潜在的现金流风险。

简言之,中融人寿在依托分红险、万能险拉升业绩,缓解现金流压力及盈利压力的同时,如何提高效果、降低风险,或是另一大考题。

保险研究员李建平表示,从过往业绩看,一旦摆脱这种固定收益模式,就可能出现亏损。

或许意识到问题所在,中融人寿开始转型之路。

中融人寿表示,“科技创新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成长空间,我们已拟定中融人寿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科技为依托的创新发展战略。因此,未来将从传统的保险公司向科技保险公司转型。”

放眼行业,科技大潮正在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风向标。从此看,中融人寿的转型符合趋势、具有前瞻性。不过,从实际表现看,鲜有案例参考的探索性、不确定性也决定了挑战难度。

从产品方面看,日前银保监会对人身险产品问题进行通报,中融人寿被两次点名,问题包括“报送的部分产品严重同质化”、“某两全保险利润测试投资收益假设高于公司过去5年平均投资收益水平”。

对此,中融人寿解释称,目标客户需求细分时,客户需求点较为接近,造成部分产品形态区分不够明显,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目标客户定位及需求细分。

典范者的违规拷

相似困境的,还有德华安顾人寿。

公开信息显示,德华安顾人寿成立于2013年7月。在售险种覆盖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多个领域,已开设个险、网销、职场、银保及团险等业务渠道。其核心原则包括,心怀客户利益、追求更高标准;企业愿景为:成为中国合资寿险公司的成功典范。

然这家志在典范的保险机构,也在遭遇违规拷问。

2019年12月25日,德华安顾人寿收到山东银保监局的处罚书。该公司存在两项违法违规行为:一是在2019年开门红启动会上,存在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活动的行为;二是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管。

2020年1月10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通报“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因产品条款表述问题,德华安顾被点名。

2020年1月13日,德华安顾人寿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2018年12月26日收到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处罚书。德华安顾人寿因存在违法反洗钱相关规定,涉及98户客户,被罚款10万元,时任运营部总经理雍毅被罚款0.5万元。

上述罚单,暴露了德华安顾人寿在内控、产品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显然,与其心怀客户利益的核心原则不甚相符。

对于上述罚单,德华安顾人寿向首条财经表示,虽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出现过个别因违规问题而被监管机构处罚的事件,但德华安顾人寿依法合规经营情况总体良好。对于检查中所发现的极个别的问题,由总公司统一部署,严格落实总分公司协同联动机制,目前,公司无遗留未整改完成工作项。

7年亏损之痒

烦心事不止于此,相比中融,德华安顾人寿还需承受持续亏损的压力。

数据显示,2020年前2个月,德华安顾人寿保费收入仅0.3亿元,环比缩水32%,与长生人寿并列倒数第一。其中,2月保费0.1亿元,环比减少82%。

拉长时间线,这家合资寿险公司的成绩单一直较为逊色。

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9年各季度,德华安顾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67亿元、1.83亿元、2.10亿元、2.22亿元,合计为8.82亿元,较上年的6亿元增长47%;净利润分别为-0.70亿元、-0.72亿元、-1.13亿元、-1.11亿元,合计为-3.66亿元,较上年-2.82亿元下跌29.79%。

事实上,德华安顾人寿自成立以来,已连续7年亏损、且亏损额持续加大。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71亿元、-0.77亿元、-1.10亿元、-2.06亿元、-1.93亿元、-2.82亿元。

对此,德华安顾人寿向首条财经表示,秉承“保险姓保”的经营理念,德华安顾人寿坚定发展长期期交保障业务,目前正处于寿险公司盈利规律的盈利前期。保险公司提供的是一种长期服务,很多费用是发生在业务早期,现阶段出现亏损的情况,符合寿险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客观而言,德华安顾人寿的上述回应有行业支撑性。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寿险公司一般都需经过“七平八盈”的锤炼,即需扛过7年左右的亏损期,才能进入盈利通道。

以此来看,经历7年亏损之痒的德华安顾,也站在了盈利的边际线上。但从其日益扩大的亏损额看,其扭亏之路似乎仍然遥遥。

业绩成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东支持下,德华安顾先后于2017年、2018年完成两次资本金“补血”,增资额度均为6亿元,注册资本由原始的6亿元增长为18亿元。

德华安顾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增资是为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有效拓展经营区域及销售渠道,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二次增资的增资款则主要用于投资,增资完成当季,德华安顾现金流净流出3.2亿元。

然从实效看,情况不容乐观。

一个关键数据,即偿付能力指标。

2019年第四季度末,德华安顾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7.04%。

前三季度分别为333.85%、298.67%、248.03%。

可见,2019年该指标持续下降。

对此,德华安顾人寿向首条财经表示,目前,德华安顾人寿正处于发展前期,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占用的资本也将会增加,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在该阶段略有下降。

专家表示:经营亏损对新成立的险企来说本无可厚非,但亏损原因究竟是因业务扩张的需求因素,还是理赔率过高,又或因浪费管理成本所致,这是必须要知道的。如是因业务发展需要,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存较多、技术及人才投入较高等财务性亏损,就不必过分担心,后期成本摊薄后,自然会进入盈利期。

数据显示,2015-2017年,德华安顾人寿保费收入保持快增,同比增速均超100%;2018年、2019年,德华安顾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亿元、8.82亿元,同比增速为44.95%、46.88% 。

换言之,无论赔付能力下滑、还是净利亏损,都或与德华安顾人寿业务扩张不无关系,对于一家保险新兵,这不全是一件坏事。

不过,如上述专家所言,除了扩张规模,还要看理赔率、管理成本等,以此判断业绩成色。简言之,业务扩张不但要有速度,更要有质量。

遗憾的是,其质量答卷并不亮眼。

以2018年为例,德华安顾人寿营业支出9.03亿元,同比增长45.88%,增速不逊于营收。其中,赔付支出0.52亿元,同比增长62.33%;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为2.20亿元,同比暴增144.44%;业务及管理费为约5亿元,同比增长25.94%。

其监管评级也发生变化。2019年前三季度,该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皆为B类。而2018年各季度,其评级分别为A类、B类、B类、B类。

战略掣肘?

客观而言,为突破困境,德华安顾人寿也进行了诸多努力。

比如以“个险+数字化”为突破口展业。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德华安顾人寿的个险保费收入占比一直超九成。

且成立第二年,德华安顾就成立了数字化事业部,还将数字化定位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探索和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搭建多层次、全面化的服务平台。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个险渠道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建立壁垒较高,铺设分支机构、招募代理人团队等,投入大且投入期长,中小险企较难建立强大的个险渠道。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基于科技人才储备、科技基础投入等,加强保险公司科技力量无疑“烧钱”,这对中小保险公司捉襟见肘的财务情况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德华安顾人寿似乎也意识到这一弊端,为降成本、提效率,德华安顾成立之初就提出“逐省深耕”策略,放弃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致力于深耕三、四线城市。

截至2019年6月底,德华安顾已在全国开设4家分公司,机构网点已覆盖山东、江苏、河北三省26个地市、110个区县。

德华安顾人寿董事、总经理殷晓松也曾坦言,向三、四级机构拓展的优势是,租金等固定成本逐级递减,这对于发展个险渠道较为有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管理方面挑战。

这从上述的罚单中,可见端倪。

成本高企,管理压力大,引以为荣的“个险+数字化”战略,是否有发展掣肘之意?精进改进的迫切感呢?

迫切性思考

放眼整个外资保险业,这种迫切性更为显现。

数据显示,2019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触底反弹。聚焦外资机构,保费收入突破百亿的公司有工银安盛人寿、恒大人寿、中信保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美联泰人寿、中意人寿、交银康联人寿等。

不过,仍有5家外资险企保费收入未能突破10亿元,德华安顾人寿位列其中。

且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份保险行业取得保费总收入9081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7503亿元,同比增长7.32%;财产险保费收入1577亿元,同比增长4.58%。

这也与德华安顾人寿大幅下滑态势,形成强对比。更与其成为中国合资寿险公司成功典范的愿景相差甚远。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险企保费增长强劲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外资险企分支机构的获批规模和数量远超往年,这为保费增长提供了平台基础。另一方面是外资险企在经营上更加注重高价值保障型业务发展,同时更注重差异化发展,以加强竞争能力,而这一发展战略也更适应当下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大环境变化。

简言之,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行业分化洗牌加剧。实力竞争者不断涌现,良币驱逐劣币的鲶鱼效应正在凸显。往期规模扩张、粗放经营、追逐短利已成过去时,拼内功、拼创新、拼深耕、拼质量发展成为新价值分水岭。

这个新趋势、新导向,无论对备战IPO的中融人寿,还是为转亏拼搏的德华安顾人寿,都是一次持续挑战。

如何打好问题突围战,各中取舍,考验着余庆飞、史峰磊的经管智慧,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首条财经原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