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恐慌”大可不必

恐慌在任何时候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意、无意地制造恐慌,当然就更不合适。

木木

前些日子,几个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做出了禁止粮食和其他一些重要农产品出口的决定。疫情肆虐之下,这大约算得上一种本能反应。不过,几个“售粮大户”“出人意料”地陆续推出禁售措施,等于把自己的担心——“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稳定形成中长期影响——完全袒露在世界面前。当然,这种担心也不能完全定性为杞人忧天,毕竟,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目前即使最乐观的传染病专家,也判断“新冠病毒”将“跨年度”作祟,更悲观的,甚至认为“疫情”将断断续续影响世界多年。

从历史的角度看,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严重且覆盖范围巨大的瘟疫、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粮食生产遭到长期、严重破坏进而引发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最主要因素。前两者都造成劳动力的直接减少,进而对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后者的影响往往更直接——只要干旱持续时间稍微长一些,就肯定导致大范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不过,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尤其是能源、化工、育种、机械制造等领域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粮食生产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人力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权重也日趋减少;虽然气候因素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但“东方不亮西方亮”,粮食市场供给的总体稳定仍有保障。其实,就世界粮食生产能力及总产量而言,大范围、长时间跨度的粮食危机,起码从理论上讲,已经用不着过于担心,全球饥饿人口连年不断减少,也从一个侧面对此进行了印证。

当然,理论和现实总免不了脱节之时。日益提高的生产能力和每年巨大的粮食产量,并没有——也很难——彻底消弭世界对粮食短缺的担心,上一次全球范围的“粮食恐慌”,也不过刚刚过去十多年,对许多人心理造成的冲击力,显然一直持续到现在,以致形势稍有风吹草动,马上紧张起来,不采取一些措施,恐怕要夜不能寐了。

其实大可不必。始于2008年的那次席卷全球的“粮食恐慌”,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油价的持续上涨,对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成本压力;比如,生物燃料大行其道,也加剧了市场对稳定供给的担心;比如,投机炒作、以及涨价预期下的“抢粮大战”,都对粮食市场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另外,气候影响,也使一些传统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现在的情况与当年相比,显然完全不同。从诸多角度观察,很难得出今年粮食供给将大幅减少、疫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严重困扰的结论;从全球粮食需求看,也很难想象,疫情——即使“跨年度”的疫情——会对世界粮食需求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从中、印等粮食生产、消费大国的情况看,粮食供需稳定,也看不到出现足以产生世界级影响波动的可能;另外,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后,成为市场上被“抢购”对象的,更多的还是防疫、卫生用品,“抢购”、囤积粮食、粮食在市场中长时间断供的情况,好像也不存在。

现在,世界需要的显然不是恐慌,恐慌在任何时候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意、无意地制造恐慌,当然就更不合适。从这个角度看,几个国家的粮食出口禁令一出,中国马上公布自己的“粮情”,对稳定人心、稳定市场预期,显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抗击疫情,一切可能影响这个主要任务顺利推进并最终完成的因素,都值得给予充分的关注。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