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全面禁食野味,别忘拉一把“野味”养殖户

立法全面禁食野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影响随之波及到下游养殖。不仅需要进一步明确措施,还要拉一把陷入困境中的养殖户,不能简单一关了之。

近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4月1日起甘肃省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依法关闭、查封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的门店、摊位、野味餐馆等场所。

甘肃肃南祁连山区拍摄的普氏原羚(黄羊)。图据 中新网

立法全面禁食野味,大得人心。事实上,继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后,广东、江西等地方也相继出台地方版“野生动物禁食令”,意味着全国各地都将立法禁食野味,此举可谓是众望所归。

已立法的地方,对非法猎捕、交易、运输、宰杀、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了明令禁止,并建立了更为严厉的查处机制,有利于维护野生动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但立法全面禁食野味的背后,食用性驯养繁殖场将退出历史舞台,野生动物特种养殖行业面临大变革,也成为了众多“野味”养殖户的痛点。

据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直接从业者已经达到1408.98万人,所创造的直接产值约为5206.16亿元。这当中涉及一大批人群的生计问题,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尤其在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把野生动物养殖项目作为脱贫的特色产业,而一些养殖户、从业者还是贫困户。

立法全面禁食野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影响随之波及到下游养殖,行业的地震仍在继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仅需要进一步明确措施,还要拉一把陷入困境中的养殖户,不能简单一关了之。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法全面禁食野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必须不折不扣坚决落实,才能实现预期目的。众多养殖户转型、从业者生计问题,也要有相应妥帖的制度安排。

此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通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决定》相关内容回答提问时表示,“本决定的出台实施,可能会给部分饲养动物的农户带来一些经济损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偿。”

毕竟,大多养殖企业和经营户也是在当时的法律保护范围内依法开展的,其合法权利应得到保障。这些养殖企业的去留、人员转产、存栏动物的去向、造成损失的补偿等应该提前纳入考虑,尽快明确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出台帮扶配套措施等。

令人欣慰的是,率先全面禁食野味的少数地方也已经这样安排。江西省在相关《办法》中就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帮助因执行本办法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融资、税收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支持。”如此拉一把,有了初步的范本可言,备受关注,关键就看如何顺利落实到位了。

养殖企业转型难,离不开“帮一把”,甚至可能还需要“送一程”。因此,立法全面禁食野味,该明确的措施还应具体明确并落实到位,也不能忘了拉一把养殖户。

作者 李万友

编辑 赵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