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总理曾在少年时代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看似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为中国的强大而发奋努力成为国之栋梁的话语,其实更应该成为许许多多国人努力前行的灯塔。

中国在抗疫当下,众多国人身体力行,用智慧、勇气和担当诠释了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为全球树立了榜样,众多国家都已转变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近日,在读书过程中又温习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其中引用《礼记·中庸》的“困知勉行”,意思是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做到知行合一。

当下,经济下行已成定势,各种困难接踵而来。但有“本事”的人,不会因大势的好坏而叫苦怨天。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赚钱,那不叫“本事”,市场不好的时候还能赚钱才叫“本事”。

再举个例子,“葡萄酒”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很多人都喜欢喝,众所周知,好的年份,酿酒的葡萄都饱受阳光的普照,酿出的酒味道香醇,大家都喜欢喝。可是,只有在欠收的年份,依然长得饱满的葡萄,酿出来的酒,才会受到大家的追捧。

市场环境还未复苏,但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努力去成为一颗年份不好时,却长得饱满的“葡萄”,一起努力用心去酿最美的酒,创造幸福,强盛国家,中华崛起之期指日可待。

(文/刀锋)

和谐,首先是自己与自己的真正和谐

世界的本质是事物链接、发展的规则,规则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便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如何进行链接。

世界内的事物分为人和物,人不同于其他事物,是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思想。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人如何对待其他人,如何处理事物。正确的对待人与事,便是符合世界本质的,就能有所收获,这可能是心灵上的收获,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的收获。收获是理解关系的反馈,有了反馈,便能更接近本质的去了解什么是关系。但是如果对待人与事是错误的,那结果便是相反的。

人非圣贤,很难做到绝对的正确,即使做到可能也是偶然,而必然的是错误总在发生。但是错误大多情况下也并非是绝对的,这取决于对良知的体悟程度。体悟得透彻,便能更好的格物,也才能更正确的处理人人关系、人物关系、物物关系。阳明先生说人人都具备良知本体,悟性不同、用心程度不同,才会导致每个人对良知的体悟不同。

悟性应该分为两部分:天生和后天学习增长。天生的改变不了,那就需要通过后天来增长自己,多思考,多实践,在处理关系时铭记及反思。悟性只是前提和基础,而用心才更重要,用心也是和悟性后天增长相辅相成的。如何才能提升用心程度,要重道,即真心理解自己的目标、使命。如若不真心,用心便是假的、提升不了的。

事物的关系千变万化,但是如果更接近本质,那便一通百通。去妥善的处理关系,人才会与这个世界更和谐,关系也便和谐。

但和谐,首先是自己与自己的真正和谐。一切假的,都没用。

(文/伯毅)

两个思考

本次感悟来自《当下的力量》。

1.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2.利用当下的力量来完成从无到有的创造。

(文/宇思)

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中庸之道,人们常认为其是折中主义,缺乏激进的勇气,没有底线的妥协,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反而,中庸之道是包含积极主动和坚守原则的,莽撞和妥协才是极端的表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为人之道在于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世间万物,阴阳平衡,此消彼长。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他包含着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的规律。中庸之道也是在于阴阳之间,过度激进和保守都是在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当你极富盛名之时,危机便在左右,当你穷困潦倒之时,触底反弹的日子就在一念之间。

合理就好:没有能够说服别人的道理,唯有能够自我领悟的道理。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类的领悟而形成认知,而人与人之间在传递认知的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与情绪,所以在社会交流中,没有直接的孰是孰非,道德和良知是原则底线,其他便是合理就好。可能合理的原因是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处境,不同的事物,但能够达到平衡合理的便是顺应天道与人性的。

(文/凌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