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我们的节日,说“寒食”与“改火”

清明前一两日被称作“寒食”,传统上这天不点火烧饭,仅吃冷食,所以又称冷节、禁烟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忠臣介子推而确立的。不过,和众多节日传说一样,此说亦多属附会。

介子推即介之推,史上确有其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献公宠妃骊姬,欲改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设计陷害太子申生,迫其自杀,而公子夷吾和重耳也只得逃亡。重耳,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流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武力干涉下,才回国即晋侯之位。当年追随他流亡的贤士多人,其中有五位最重要,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即位后,这些年来跟随他流亡的属下大臣,均获得不菲的赏赐,或得重金,或领封地,可不知怎的,独独介子推未获任何封赏。他本人亦不愿主动邀功争禄,遂偕母隐居山林而死。晋侯事后有所醒悟,遍寻介子推而不得,遂赐予绵上之地作为其祭田,以示悔意和表彰。这绵上,就在今天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山西介山

介子推到底有何功劳,值得人们这么纪念他?《左传》记载很简单,没有提供什么线索。倒是民间有很多传闻,细节也补充得越来越丰富,《庄子· 盗跖》《说苑· 复恩》等典籍都有一些记载。据说,重耳流亡时曾一度绝粮,众臣皆采野菜为食,可重耳哪里受过这种苦,根本咽不下去。介子推遂悄悄把腿上肉割下一块,与野菜一同煮成羹汤,遂救了重耳一命。重耳大受感动,允诺有朝一日复国,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然而归国后却忘了此事,封赏功臣独独没有介子推,介子推遂怒而离去,归隐绵山。其从人怜之,为之报不平,乃悬书宫门曰: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这是一首隐诗,龙即指晋文公重耳,五蛇即指追随他流亡的包括介子推在内的五位功臣。不过,在后世转述中,更多的说法是介子推见众人争功,耻与之为伍,遂大隐山林。而晋文公悔过,焚山逼其现身,无奈介子推不为所动,遂抱木而焚。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场景。重耳百般纠结,最后还是决定烧山逼介子推出来。

后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就是从他的封地绵山一带兴起的。到汉末,山西民间甚至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此时天气还挺冷,甚至时有倒春寒,长达一月的寒食是不小的考验,为此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令云:“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割股为食”与“抱木焚死”都行为极端,有违情理,但在后人眼里却见出忠义恩情,也见出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便乐得渲染这些故事,于是,“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 卷九 · 煮醴酪第八十五》)。

寒食之托始于介子(介子推尊称)焚死,跟五月端午之托始于屈子(屈原尊称)沉江思路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屈子沉江确有其事,而介子焚死则更像是渲染编造的产物。民俗学家讨论寒食节的来历,更愿意将其溯源于传统的“改火”习俗。

在古代,取火比现代困难得多,家中一般均保留火种。但古人认为烧得太久的火会引发疾病,因此,要定期灭旧火,钻燧取新火。据说,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改火”又有“改木”的说法。不过后来,仅在春季,也就是寒食节后两日行改火仪式。《周礼·司烜氏》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司烜氏即司火官,他摇着木铃宣布全国禁火,之后再举行仪式,钻木取得新火。清明前后还需再“出火”,即取用新火烧山焚田,以此祛除邪辟之气,救时疾、去兹毒。

今天看来,烧山焚田可烧死虫卵草籽,草木灰又是上好的钾肥,改火仪式中所谓驱邪的内容也并不单纯属于迷信,而是和传统的农事活动息息相关。因为从时间上看,出火之时正是我国古代北方主要作物播种的时间,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改火是保证丰收不可或缺的。古代各种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最初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也大都有些实际的作用,只是古人未必能够理解这么多,遂把它们神秘化了。

改火风俗源于对火神的崇拜,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正是因为有了火,才退避猛兽,免于寒冷,走出茹毛饮血的荒蛮,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因此,改火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古罗马乃至近代欧洲都有传说和遗存(篝火节即为一例)。至今,东北的鄂伦春人对火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禁忌:比如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或用刀、棍等锐物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每当人们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而是要将火种一并带走。每年春季,鄂伦春人仍进行古老的生火仪式:晚八点左右,巫师燃起火把,用古老的语言对火神行拜颂祝辞,然后将火把交与族长手中,点燃篝火,之后共同欢庆。

鄂伦春人在篝火旁

从各地情况看,早期改火仪式是要焚死人牲作为献祭的,据说这也同时象征植物神的死亡和新生。改火首先要停火,因此,灭火后只能吃冷食,寒食不仅是不得已,更有哀悼牺牲者的意义。当祭祀用人牲的方式遭到摒弃,改火习俗渐趋衰微,人们对改火和寒食的原本意义不很理解时,自然就会希望对其起因,特别是对其何以产生哀悼性质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介子推抱木焚死的故事就和寒食节发生了密切的关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