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安全感么

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 仪式感与安全感

因为这个假期的关系,同事让我谈谈“仪式感”。

她认为仪式感带来参与感,在我们的体育世界,在各种赛事里,仪式感和参与感实在是太匮乏了,连CBA都会闹出奖杯少印个字的幺蛾子。

我对仪式感的看法不限于体育。主要有两点。

一,我们需要怎样的仪式感。我们身边仪式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比如晚会就是一种特色仪式感。跨年、春晚、元宵,晚会都成了固定套路,而且人家罗振宇都用跨年演讲来卖钱了。因为疫情的关系,你也一定会对今年元宵晚会的仪式感印象深刻。

又一,要想一想仪式感给你带来了什么。仪式感是个好东西,有感化的作用。所谓宗教三要素仪式感即占其一。所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仪式感,而是在仪式感中人们受到了怎样的感化。

我倒是更想聊聊安全感。因为从个体生活来说,给自己制造点仪式感很容易,像周杰伦歌里唱得那样一个人乖乖在家学插花似乎就有了,但安全感,似乎很难。

人们好像普遍没有安全感,很容易焦虑。超市货架灵敏地捕捉着这种焦虑。比如前段时间安全感指标是酒精、口罩、双黄连,最近,听说安全感指标又变成了大米。

如何看待安全感呢。很多人觉得中国人愚昧,容易跟风。其实面临不确定性,世界上普通人都差不多,或许程度有所不同,但那里都会发生抢购或者挤兑。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认为“科普是有司的天职而不是生民的责任”。不论是双黄连真实的病毒抑制效果、还是粮食安全真实状况,及时、透明、专业、认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是有司之责。

但在个人层面,学会自己做判断也非常重要。毕竟,我们的资讯生态很特别,权威电视台也可能给你一个误导,学者专家大多又特别谨慎讲纪律。所以对资讯保持审慎,不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多甄别甄别是一种基本心态。

抢购几盒双黄连、囤几袋大米,这些毕竟还都是小事。面对不确定性,有时还必须做一些更艰难的何去何从。今天有则新闻标题是“张伟丽的美国经纪人慌了”,在不确定的压力之下,谁又能做到不慌呢。

生活需要定见。慌,也是一种试炼。像海外留学生要不要回国这种新闻与其跟风讨论“万里投毒你最行”,不如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该如何做出选择。

我很喜欢陶渊明的一组诗《拟古》,胜过“采菊东篱下”。《拟古》其中一首《种桑》是这样写的,“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我很欣赏这种心态。桑树种在了长江边,本来就不在安全的高原上,你首先得明白这一点。既不盲信,也不盲从,生产自救才最有安全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