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月经叫“大姨妈”, 不叫“小姨夫”“大表姐”“二婶子”?

跟“大姨妈”有关的话题,通常都会在女孩子之间引来热烈的讨论。早上不知道谁提了一嘴,工作群里马上就炸开了。月经不规律怎么办,经前烦躁想暴打男朋友怎么办……

这时候我突然好奇了——为什么大家都把月经叫“大姨妈”

……空气突然安静。

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称呼从哪里来,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但有一件事情很肯定:从我们嘴里,很少会直接出现“月经”二字,总会找个什么词来替代。

好奇心驱使,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问题:

你们和你们的妈妈、奶奶辈,都是怎么称呼月经的?地域和年龄之间有差别吗?

果然,收到的300多条回复展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用法,有些我都没听说过。但网友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能用这么多词汇高谈阔论“大姨妈”,这可反应了女性地位的大问题

月经 = 禁忌 吗?

首先,不管是例假、大姨妈还是“那个”,都是婉辞(又称委婉语,即 euphemism),也就是用一个委婉的说法去提一个可能会带来羞耻、不太“体面”的事情。同样的,我们会把屎叫做“便便”,拉屎叫做“上大号”,做爱叫“啪啪啪”,在描述“不可描述”的身体部位的时候也会使用各种动物和植物作为代指——“不可描述”本身,也是一种婉辞。

图 | eduncovered.com

实际生活里用的婉辞是有现实意义的:女性对于月经婉辞的使用,会反应女性自身对于月经乃至自我的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会选择一些负面的词汇,暗示这种事情是“不吉利”的。80、90后的奶奶和妈妈一辈,会把月经叫做“倒霉”,或者“坏事儿”——甚至还会发展成用“好事儿”来消解它的负面含义。毕竟,在传统文化里,月经是一件羞耻、肮脏的事情,是不宜公开谈论的;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保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禁忌,例如月经来潮的女性不能进入祠堂、不能触摸墓碑等等。所以,对于月经的婉辞,很多时候是为了掩盖或者秘密地交流这种耻辱之事。

图 | pixabay

“大姨妈”是外来语吗?

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姨妈”一词,极有可能是舶来品——这种非正式的用法的出处很难考证,但从微博的回复里看,这个词的使用者多为85、90后的年轻女性,且几乎没有地域差别。有趣的是,英语里面有个思路完全相同的婉辞“Aunt Flow”,早在40年代末就被广泛使用了。有人认为,“大姨妈”是90年代来自港台的影视、媒体作品中将它发扬光大,这也与此前汉语中存在但使用范围比较小的“好朋友”“亲戚”等相映成趣——亲戚来了,不得不好好照顾,是件不大不小的麻烦事儿啊。

图 | VICKY LETA, ALISA STERN, MASHABLE

不过,年轻一辈的女孩子也有彰显自己创造力的地方,除了那些妈妈辈们传下来的婉辞,类似于“血崩”“大邦迪”(卫生巾)这样的词汇也逐渐出现。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我们对于月经的态度正在放开。

最重要的,是“谈论它”

英语中(特别是美式英语中)大量有关月经的婉辞,都是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成批出现的。研究人员认为,对性越开放、女性地位越高的地方,对于月经的谈论也更加开放,禁忌更少。

图 | pixabay

特别是二战时期女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大量女性投入了工作岗位,与女性有关的私人话题也逐渐走入了公共领域。女性之间,乃至男性和女性之间,都开始频繁地谈论到月经这种“不太方便”的事情,而不再受到传统、家庭和民俗的约束。女性之间闲聊的词汇,和男女之间交流使用的词汇(比如月经来潮不方便啪啪啪之类),也会不一样。至于那些带有疾病和诅咒隐喻的词语,都只限于上年纪的人群中使用了。

年轻人有关月经的日常交流也更加开放。虽然直呼“月经”依然会让人觉得有点突兀,但起码在女生之间,月经不再是一种禁忌,而成为了一个可以用“大姨妈”和“血崩”这样的词去生动交流的话题。

图 | pixabay

而在英语世界,“百花齐放”的月经婉辞,也在更加开放的谈论之下逐渐“标准化”。现在大部分女性都用“period”称呼月经,月经也逐渐去掉其禁忌的标签,成为了人人都可以公开谈论的东西——且不仅仅是女性之间的私密话题。毕竟,这是任何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必然会经历的正常生理现象,也不一定与“性”直接挂钩。

当我们可以不脸红心跳、不用拐弯抹角地正常使用“月经”一词,那就说明社会真的进步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