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长股估值能否突破“均值”?

今天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有点深度的话题——科技成长股估值能否突破“均值”。

相信很多做投资的用户都是比较关注科技股,今年的科技股也是受到政策加持 的热点,以5G为核心的新基建将刺激经济恢复,对冲疫情引起的经济下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助推器。

为了好量化,我们将选取创业板及相关指数来观察当下的行业估值情况。从2010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创业板估值已经处在了历史中位,电子行业处于中位稍微偏下的位置,在TMT中,计算机行业比较特立独行一些,估值大幅超过了历史估值中位,接近高位处,传媒和通信行业则都处于中位附近。

总体来看,科技板块的估值是处于“均值”附近的。当 然这样看可能还不是足够清晰,如果使用相对估值那就更加明显了,创业板对沪深300的相对估值可以更明显的反映出科技成长股的估值水平。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相对估值是处于近10年的均值位。

我们要判断未来,那就要研究历史,历史会给出我们判断未来的依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从10年至今,估值突破均值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在13年,一次是在15年,下面我们就仔细研究一下这两年突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然后再用结论观察现在的市场,看看是否具备突破的因素。

“风险偏好”何以成为13年成长估值扩张驱动力?

先来看下 13年。13年创业板指上涨82.7%,而沪深300指数下跌7.6%,即创业板相对沪深300获得了90.4%的超额收益。从基本面角度来看,13年创业板的业绩增速改善了17.5%,而沪深300业绩增速的改善幅度只有9%。 从这里可以看出,相对业绩优势是估值扩张的基础,但风险偏好的改善才是估值突破均值的驱动力。

12年7月国务院正式提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由此拉开了科创周期的序幕,13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等政策的持续落地,相关受益的科技成长股持续走入投资者视野。

13年初工信部等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年中《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实施方案》等政策也相继落地,4G驱动和政策扶持双管齐下,科技成长股的并购重组驶入了“快车道”。

可见,科技成长股受益于以4G周期为代表的科创/并购周期。我们通过创业板的ERP(股权风险溢价)来衡量风险偏 好。 13年科技成长股的ERP从0附近的高位持续回落到-3%左右的 低点, 可见科技成长股的风险偏好在持续改善。

此外, 13年创业板并购重组规模达到32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454%。 受益于外延并购, 创业板13年的业绩增速也得到明显加强:创业板13年内生增速持续维持在-20%以下的低位,但外延增速持续改善,带动成长股13年盈利增速向上改善。

流动性” 以成为15年成长估值扩张 的驱动力?

13年了解清楚后,我们再来看15年的情况。15年创业板指上涨84.4%,而沪深300指数仅上涨5.6%,即创业板相对沪深300获得了78.8%的超额收益。从基本面角度来看,15年创业板的业绩增速改善了11.9%,而沪深300业绩增速则回落了2.2%。 由此可以看出,业绩的相对优势依然是估值扩张的基础,这次不一样的是,流动性超预期宽松成为了突破均值的驱动因素。

今年成长估值能否继续扩张的关键变量

从13年和15年的经验 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点,一个是风险偏好,一个是流动性因素。如果现在的市场具备这两点推动因素,我们就可以大致判定科技成长股大概率会突破均值。

首先来看风险 偏好因素。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19年科创板的设立标志的新一轮科创周期的启动,同时,“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转型经济”等政策也在19年相继落地,也将进一步夯实本轮科创周期。此外,18年中以来,并购重组进入持续宽松周期。19年10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颁布,并购重组规模将有所提升。

由 于19年并购重组 规模基数较低,预 计20年外延并 购将对创业板盈利形成支撑。 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 20年主板盈利增速将受一定拖累,这将进一步扩大成长股的相对业绩优势。

这里还要说一下5G建设,5G产业周期开始向中下游传导,相应的并购重组范围也会伴随着设备信息交互相应拓宽。4G时代中国从落后到并跑,有成熟市场经验可供借鉴,与4G相关的并购重组也呈爆发式增长。

而5G时代中国领跑全球,将开启全新的运营模式,且无先例可循,这意味着2020年5G中下游的拓展需要逐步摸索,将相对缓慢,对应的科技成长股投资,尤其是并购重组也将更加理性。

细心的你肯定会注意到,5G是风险因素改善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中,哪些公司更加受到资本青睐呢?中多次给出产业链中具备投资价值的标的,帮助你分析相关产业链的市场空间。

再来看一下流动性因素。过去20年间,全球利率走廊持续回落,但受地产景气周期支撑,中国利率水平横盘震荡,随着“房住不抄”政策推进,将带来贴现率水平进一步走低。预计20年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宽松,驱动成长估值继续扩张。

此外, “ 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 将是 20年 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19年LPR设立,捋顺了贷款端的利率传导机制,20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将是通过LPR传导机制,继续落实“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新冠疫情之后,各类政策进一步聚焦“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带来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驱动成长估值扩张。

在货币政策没有明显(观察短端利率)转向之前,可以继续看好科技成长股的超额收益; 而一旦短端利率出现抬升迹象,那么可能意味着央行“ 货币宽松” 的态度出现一定的边际变化,成长的超额收益和估值扩张的进程会受到阶段性的扰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