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毛瑟,二战德军少量装备的G33/40步枪 比98K还短一截

前两天有个小伙伴问我上边这张照片中的德军拿的是什么步枪,看上去很像98K,但明显比98K要短一截。而印象中德军在二战中似乎也没装备过比毛瑟还短的卡宾枪,所以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它。

这把枪在德军中被命名为Gewehr33/40,但这货早先并不是德国货,而是隔壁斯洛伐克的Vz.33步枪。

咱们想,一战那会捷克斯洛伐克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也是奥匈最重要的军工重镇。当时布尔诺军工厂主要还是给奥匈生产曼利夏1895步枪,然而曼利夏这类直拉栓动武器在一战的堑壕泥潭里很容易出可靠性问题。

等到一战结束,奥匈解体。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然是丢了曼利夏,跑到了毛瑟爸爸的怀里。1924年,捷克斯洛伐克设计并装备了基于毛瑟结构的vz.24步枪(其实vz.24才是中正式步枪它亲爹)

↑中正

↑vz24

虽然说vz.24的590mm枪管和后来98K的600mm长度类似,总长度也都在1100mm左右。但由于一战之前就存在制式步枪之外必须得再配个短管卡宾的玩法,所以捷克人也在其基础上又研发了一款枪管只有490mm,总长1米的VZ.33型短步枪,主要发给宪兵装X用,总数不高,大约 25300支。

1939年,德国吞并整个捷克,顺便接收了布尔诺兵工厂。和98K性能差不多的vz.24自然被德国人直接拿来用,而枪管短10公分的Vz.33因为结构紧凑重量轻,德国人寻思丢给山地部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到1940年,德国人将vz.33命名为G33/40,并要求布尔诺兵工厂继续生产。当然,G33/40也对vz.33做了一些修改。(图中第三支)

从外观上很明显能看出G33/40的枪托左侧有一块金属护板,这块板子是用来加固枪托底的,因为考虑到山地部队在行动时经常需要将步枪当登山杖使,所以底部得结实一点。

背带环以及击针分解孔的位置换成了98K的样式,毕竟这样德国人更习惯;刺刀座也换成了德国版本;他们还将拉机柄挖空用以减重(估计是为了弥补后边那块金属护板带来的额外重量)

不过总体来说这批枪的产量不算大,13万支出头。一方面是德国陆军总共也就10个山地师(还有6个党卫军山地师),十几万支G33/40也差不多能满编了,德国人也从没考虑过把这批枪给步兵师用。

二方面是山地师普遍吐槽这货的后坐力太大(因为枪身减轻之后后坐冲量会增加,短管子也会导致未燃尽火药燃气在出膛后发生猛烈的二次爆燃,增大后坐),所以到1942年德国就让布尔诺兵工厂停产G33/40,改为标准的98K生产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