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0年,are you Ok?

4 月 6 日,小米迎来了自己10周岁的生日,雷军在微博上说“过去10年无数记忆留在我心中,仿佛就在昨天。”

2010年4月6日,在北京中关村保福寺桥银谷大厦的807室,14人的团队一同喝下一锅小米粥,小米公司正式开张。

10年来,小米历经风风雨雨,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就一同回顾一下小米的成长路径。

从“山寨机”到“新国货”

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很多人对于那场发布会记忆犹新,科技圈鼻祖级评论员Walt Mossberg回忆说:

“我当时就在现场,身边的人发出一波又一波的尖叫,我也兴奋异常,但还是没有预料到它今后能如此深远地改变世界。”

硅谷著名投资人Peter tial说,iPhone发布时自己正在高速上,“我听到一半时不得不把车子停下来,以便全身心地知道苹果到底创造了什么东西。”

虽然初代iPhone足够惊艳,但唱衰者不在少数,事实也证明,499美元的高售价让这台手机在前两年的时间中,仅在市场上打出一些水花。

iPhone的销量不佳,让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厂商松了一口气,继续高枕无忧起来,牢牢占据着中国手机的市场份额。

还在魅族做MP3和MP4的黄章,也是被iPhone惊醒的一员。

当时市面上的手机已经逐渐拥有了音乐播放的功能,魅族的MP3独立播放器虽然有不错的流水和行业口碑,但白永祥和黄章两名创始人已经感受到了行业的拐点。

2006年低,魅族在公司年会上表示公司要转行做手机,魅族几十名员工都鸦雀无声。黄章本人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市面上的手机品牌林立,高端市场有诺基亚、索尼、摩托、HTC,低端的也有飞科、小灵通等一票国产品牌。

但iPhone的发布给黄章点亮了一条新的出路:智能大屏手机,于是他决定将iPhone的设计理念copy进国内的。

毫无经验的黄章开始从头摸索,研究了2年多,做出了一款和iPhone像极了的魅族M8。这款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波澜不惊,但却吸引了雷军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魅族的粉丝,雷军跑去认识了黄章,两人一拍即合,随后雷军经常出入魅族的总部,和黄章讨论手机设计的细节。

黄章虽然希望雷军的加入,但不想给他股份,于是雷军一边刺探魅族手机的消息,一边秘密筹划小米公司的成立事宜,雷军对新招入的同事表示:

“黄章一个初中生能做出来的产品,我们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2008年9月,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1.0系统,这也是Android系统最早的版本。它打破了苹果iOS的封闭性,以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智能手机市场。而当时Android在国内几乎没有适配的机型,其它手机的系统都是一年一更新。

小米便借助这个机会,基于Android打造了自己的MIUI,在论坛上发布一些测试版本,收获了一批极客的追捧,这些极客去刷自己的手机,安装MIUI的系统,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小米则积极地进行改进。

当MIUI小有名气时,引起了黄章的注意,当他得知MIUI是雷军一手主导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受到了背叛。因为黄章曾和雷军就魅族手机的交互系统做过多次探讨,MIUI身上也有很多魅族的影子。

黄章和雷军决裂,但止不住后者的脚步。雷军自己是从金山出来的,做软件有一套,却没有做硬件的经验,当时中国最牛的硬件工程师,都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里。

雷军随后挖来了摩托罗拉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Google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林斌、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Google 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一个7人团队,组建了小米公司。

2011年3月,谷歌正式退出中国,同时意味着安卓系统在中国话语权的丧失,同年8月,小米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机,搭载了自己改装的MIUI系统,给后续的手机厂商指了明路。

在硬件上,这台手机的主要规格丝毫不输三星和HTC的高价机型,雷军把价格放到了最后环节,当价格打在大屏幕上时,台下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呼:1999元!

这大概是同期旗舰手机价格的一半。“发烧”的配置和不可思议的低价格,让整个业界为之震惊。

其实,当时小米的产能很低,在供应链上也没有话语权,但它突破性地使用了纯线上销售的模式,只卖“互联网手机”,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大笔的广告成本和渠道成本。

此外,小米还突发奇想地搞出了“饥饿营销”,明明是生产不出足够量的手机,却通过营销,制造出一种一机难求的假象,让小米手机成了现象级的追捧对象。

以往手机厂商都会跟供应商定一个固定的订购量,但购买小米手机需要提前预约订购,小米没有固定的订单,根据预约额临时(每周)跟厂商协调产量。这样一来,小米就能减少库存,提供运转率,进一步缩减了成本。

软件迭代、贴成本售价、纯线上销售渠道、线下营销…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经营模式让小米很快成功,并让小米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到2012年底,小米全年出货量已达719万台, 2013年销量达到1870万台,2014年卖出了6000多万台手机,一举超越华为、联想和 LG,成为三星和苹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雷军说:“(小米的模式)传统手机厂商看不懂,看懂了学不会,学会了跟不上。”

但雷军的话并没有成为现实,在小米快速成长的同时,同行们迅速学到了小米的优势。此后,在2015年-2016年,小米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波。

2014年,iPhone 6发布,苹果终于不再执着于乔布斯所谓“4寸的最佳尺寸”,正式迎合市场,推出了大屏手机。借助于大屏手机的潮流,那一年全球手机销量的增长率近 30%,此后,全球手机销量的增速就连年下滑,市场逐渐饱和。

雷军预计小米在2015年将会卖出1亿部手机,可最后,小米完成的销量是7000万部。2016年更惨,销量不增反减,全年的销售量仅为5541万台。

市场萎缩是一方面,但小米失去的是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中国3、4线城市布局。在那里,线下手机卖场是人们购买手机的主要渠道,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关注小米提倡的性价比,另一部分人对线上信息不敏感,只会选择通过眼睛看,用手摸,和被销售员导购忽悠来决策买哪部手机。

华为和OV就做了大量线下的布局,给零售商和渠道商去分成,请代言人为手机拍广告。三家公司在2年间相继超越小米,通过线下经营打通了2亿的消费者。

剧了解,当时OV在网上电商平台的出货量占比约5%, 95%的手机都是线下销售的。而80%出货量都在线上的小米,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局限。

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小米并没有建立起供应链的话语权,2015年小米5和Note系列的难产,与三星屏幕供应商的决裂,都让小米吃到了苦头。

此后,雷军亲自管理起供应链的业务,小米开始试探高端市场,第一次突破2000元的定价,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拼命开发苏宁、国美等线下渠道,建立线下实体店,招明星代言人,全国的地铁和公交站也出现了小米的大幅广告。

在一系列调整后,小米在2017年重新回到第5的位置,年度增长率达到58%。这也是唯一一家主流手机厂商,能在销量下滑后扳回来的。

从财报上来看,小米的2019年依旧亮眼,全年总收入2058亿元,同比增长17%,经调整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4%。

这样的增长速度相比2018年漂亮了不少。在收入中,绝大多数仍然来自小米手机。而小米IoT产品的收入也达到了621亿元,同比增长41%。

小米的转型已经有了些眉目:手机收入占比不断下降,IoT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而手机也开始向高端迈进,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但疫情可能会让小米近年来的趋势戛然而止。

手机之外

除了手机之外,小米还有新业务,2016年小米新提出了“米家”的品牌,将手机、路由器、电视和平板之外的所有产品都纳入旗下下。小米想通过一系列智能硬件的打造和开发,组建一套家庭物联网的解决方案。

而且小米很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生态企业布局的措施,小米投资并控股其它硬件公司,让它们去生产诸如电饭煲、扫地机器人、电风扇等智能硬件产品,而这些产品又由小米把控设计和品控,并由小米手机和MIUI来进行控制。

此外,小米还推出了“有品”,打造了一个电商平台,里面贩卖的东西从零食,到衣服、餐具应有尽有,按照雷军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新的无印良品。

的确,小米此前承诺硬件利润成本不会超过5%,这看上去是小米让利用户的姿态,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窘境,常年的硬件补贴,让手机厂商能难获得苹果那样的利润空间。

互联网服务(比如游戏、APP购买、会员服务)更容易挣钱,也是小米想去提高自身估值,标榜互联网属性的初衷,但小米去年卖掉9140万部手机,互联网收入占比只有8.6%。

苹果的互联网收入构成都有15%,没人觉得苹果是互联网公司。

放在现在来看,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小米最大的增长点。IoT的硬件销售数还在增加,但根据统计,消费群体更多的是已经拥有智能硬件的家庭,新用户的注入很少,这让智能家居是否是刚需的质疑声层出不穷。

2019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为198亿元,同比增长24.4%。这部分业务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广告、有品商城、小米金融等收入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10年后,再也没有人说小米是抄袭的山寨机,它也成了国内唯一依靠手机主业成功上市的公司。10年后,手机的红利期已尽,小米也在海外扩张、高端路线、IoT+互联网服务的转型,它还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去重新定义自己,只有在下一个10年中找到答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