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打赢疫情阴影下的“心理战”

“我每天看完手机后,就不敢出门了,我该怎么办?”“‘云学习’模式开启后,我的孩子学习不够自律,这次中考可怎么办?”……在本次的疫情面前,医生面对病人,全力击溃病毒,心理医师面对陌生人,对手是情绪。在抗疫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疫情当下,对于宅在家的普通市民,心理防御同样重要。为打赢疫情阴影下的“心理战”,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开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热线,针对市民有可能出现的焦虑和不安,医护人员竭尽所能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自1月25日热线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听500余次市民的咨询。

开辟心理战场 解开疫情心结

今年2月的一个凌晨,急促的值班电话铃声响起,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医师冯新荣接起电话:“您好,成华区心理援助热线,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来电人是一位林姓女士,对方怀疑自己患了新冠肺炎,“感觉心跳时急时缓”,不断量体温,就算每次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正常,还是觉得自己“有病”。“万一我是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办?”林女士在电话里十分焦急,她已经连续两晚睡不着,无法进食,不敢出门。

“这种情况属于‘疑病症’”,冯新荣介绍道,在疫情集中暴发的那段时间,有不少市民出现了“疑病症”,即医学检查显示“没有异常”,但市民仍不能打消顾虑,常伴有焦虑。面对这类的焦虑居民,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每一位医师都会先用言语安抚对方,再指导对方做一组“舒缓动作”缓解焦虑,最后建议对方安排一个宅家活动清单,“让自己忙起来,转移注意力。”近半个小时的心理疏导效果很明显,“对方心情平复了许多。”

据了解,该条热线由成都市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在2013年筹建区心理咨询中心时对外开通,主要用于市民的危机干预求助和转介、心理调节等。虽是成都的热线,但疫情期间,他们接到了来自全国13个省区打进来的电话,其中还有英国、俄罗斯的华人进行热线求助。

最让冯新荣印象深刻的,是前些时候一位被确诊隔离的外地大妈打来的电话。因为一家三口确诊,自己一人被隔离,既紧张又担心家人。打来电话时,对方语速快得几乎听不清楚,独自说个不停,时而还有哭泣声。冯新荣只能从模糊的词汇中得知对方有头晕、反复来回走动、多次测体温、怕闭眼睛等情况。

“电话那头的情绪憋了很久,急需倾泻的出口,这时候我们首先扮演的是倾听者的角色。”冯新荣顺手打开身边的放松音乐,边倾听边让对方间接接受放松音乐。十来分钟后,对方语速变慢,也开始坐下来说话,边喝水边诉说需求,末了还不忘叮嘱工作人员出门要戴口罩、多休息。

60余天助500余人渡过心理危机

据了解,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的心理援助热线,自大年初一开始设置,共配置6名工作人员。截至目前,已接听与疫情相关的心理热线电话500余人次。除了在线上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热线组的医师们还要穿上防护服,深入全区密切接触者集中观察点,保障患者心理疏导需要。

特殊时期,被传染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疫情期间,市民比平时更敏感,人们处在急性应激状态,压力、崩溃、恐惧和焦虑等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抑郁、愤怒,甚至造成传染等“次生灾害”——负面情绪也会传染。

据介绍,在2月10日前,来电者大多是咨询疫情相关问题,近来,接到的电话明显减少了,来电咨询内容主要以复工人员的不适应为主,如同事不戴口罩、单位消毒措施不到位等。最近一个求助号码频繁的打进,引起了心理医师们的注意,经过询问得知:一位女士因担心自己在菜市买菜被感染,想要做检测,曾求助120、社区,却因为自己害怕重复感染病毒而拒绝下楼。

心理健康辅导站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进行了回访,医师与该女士建立信任关系后,通过聆听她的倾诉宣泄,指导她增强掌控安全感,逐渐恢复平静,同时,通过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其改善睡眠的药物帮助恢复。连续几天电话联系,她逐渐能够积极配合,自己运用心理调节方法,科学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普通人面对突发事件应激出现的本能反应,好处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但过度了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冯新荣说,当下打热线电话咨询,就像贴创可贴一样,让来电的人可以表达和倾诉自己内在混乱的情绪,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提供情绪和信息上的支持。

在特殊时期,医学救助冲在前线,“后方”的心理援助同样也是一个战场。冯新荣说:“治愈病人需要医疗手段,但打赢这场人民战争需要筑牢强大的心理防线,心理咨询就是要让人们在思想上‘轻装上阵’。”

华西社区报记者 彭戎 图据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