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

【摘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金融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对农村金融供给风险的控制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关键词】农村金融 供给侧改革 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背景下,金融供给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解放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依然突出,金融供给仍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金融结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与农村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因此,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对完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补足农村经济发展短板,助力精准扶贫和农村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金融供给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村金融供给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资本保障。农业供给侧改革涉及到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供给方面涵盖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四个要素,资本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以资本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供给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显然,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率低下、涉农资本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产品需求,对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提升价值。

农村金融供给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和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下,实现资源要素最佳配置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需要农村金融服务求创新、抓机遇、促发展,以多层次金融服务和优质产品,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对金融服务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倒逼下,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粮食收储、商贸物流等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金融机构能够为其提供较优服务,提升金融供给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解决资金供求矛盾,降低涉农企业或者行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涉农企业效益,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农村金融供给有效调节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农业供给侧面临资源供给不足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困境,为此,需要对农产品实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作为农业供给侧所需资金的供给方,能有效调节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建立合理的资金供求调节机制。如定向投放或者收缩金融资源,吸引各类资源随着资金的流动而流动,以此带动实现人才、物资、信息等其他资源的弹性配置以及向农业现代化企业倾斜,抑制无效产品供给,控制资源高消耗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高端农业;加大生产性资金投入,优化现有金融产品结构,为农村电商创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范围。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

农村金融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伴随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涉农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农户生产规模扩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这些都使得金融需求缺口变大。但是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以及金融机构对农业存在较大的资金供给风险、供给成本,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要求高、审批程序复杂,提供贷款的意愿较低,贷款金额增速缓慢,投放比例减小,资金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金融需求和农户需要。另外,银行类金融服务网点近年来虽然持续增加,但涉农金融机构往往限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商行等,总体偏少,偏远地区的网点更是稀少。

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总体来看,目前面向农村的金融产品主要有存款、汇款、通存通兑和短期贷款等,多以小额、分散为主,业务内容相对传统,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缺乏地方适用性,尤其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化经营项目的信贷产品相对较少,信贷、证券、租赁、期货、外资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在农村市场份额很小。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重视对大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忽视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为农户生产急需的抵押担保业务等金融产品偏少,影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农村金融信贷存在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投资效益不稳定、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缺乏有效资产抵押等问题,尤其是资产与负债迅速增加,面临结构性风险和整体经营压力。当然,农村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难度与强度大,金融机构信贷和财务管理制度宽松,有些贷款企业经营不规范,以破产逃避债务。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存在差距,农村金融制度建设难于城市,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欺诈贷款、恶意逃债时有发生。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要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强化对农村金融供给风险的控制力度

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一是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特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经营区域结构,加强金融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大型金融机构业务重心下移,提高偏远地区以及乡镇的服务覆盖范围。二是推进农村资产评估和融资担保制度建设,加大农业保险、融资担保财税支持力度,建立宽严有度的涉农信贷准入、退出与监管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多种金融合作模式,如设立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政策性投资机构与信托公司,建立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激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将金融业务向农村延伸。四是多渠道供给资金,如进一步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吸引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网点,扩大融资来源;创新担保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创新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抵押担保品范围,如金融机构与当地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信贷+保险贷款”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市场适当的、有效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双方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不断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数量的投放力度加以调整,并合理使用奖励、补贴的方式发挥相关财税政策的作用,引导农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加便捷。

强化对农村金融供给风险控制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建设,健全金融服务法规体系,完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相关法律,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征信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农村信用褒奖惩戒机制,以及推进农村征信“大数据”建设,完善征信数据采集。建立政府、村委会、联保户等融合互动的信用监督机制,确保互保主体间信用的有效监督。另外,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合作,解决农村信贷难问题,有效降低金融供给风险;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涉农产品保险,尤其是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产品,让农业保险能够真正地为村民分担风险,提高农村金融信用管理水平。

(作者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