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推广大使⑪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在阅读中经历世界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对文学进行评论形成的批评家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学院内进行学术知识生产的理论化批评家。另外一种,实际上是在谈论鲜活的文学经验,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更近于诗,是作家型批评家。李敬泽无疑是后者。在读书世界中,李敬泽的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中日常事物的细节和平民生活方式的巨大知识兴趣。

1994年夏天,在长江三峡的游轮上,他第一次读到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夜幕降临,江水浩荡,汽笛长声短声,凭生远意。“在那时,布罗代尔把我带向15世纪——‘现代’的源头,那里有欧洲的城堡和草场、大明王朝的市廛和农田……我们看到五百年前的人们在艰难行进,我们注视着每一个细节:他们身上衣裳的质地,他们的车轮和船桨,他们行囊中银币的重量,他们签下契约时所用的纸笔……布罗代尔说,这就是‘历史’,历史就在这无数细节中暗自运行。”在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著作里,他看到了平民的历史,尤其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在很多人意识不到的偏僻的隐晦的角落,也许藏着真正的历史秘密。”或许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当受邀以“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推广大使身份说一句关于阅读的话,李敬泽发来的是“在阅读中经历世界”。

带着强烈的阅读欲,李敬泽一度总是希望看更多的书,认定肯定能把这些书读完。“如果我没看完这些书,我就不高、大、上”。后来,他发现,趣味和口味对阅读也非常重要,“其实,看书不必求多求全,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看并真正感兴趣的书,看和自己心性相合的书。因为再多的书,最终合乎自己心意的也就一小部分。谈读书与其说标准,不如说是谈趣味。如果谈到标准,难免会把读书这件美好的事变成一件乏味和要命的事。读书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并且不尽相同。不要把读书弄成特别痛苦和自己较劲的事,读书和个人经历及理解力有关,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因为书的种类是无穷无尽的,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而不是看不懂这本就怪自己,每个人都有生命中注定属于自己的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阅读载体的多元化,尤其是拿起手机,就一直在接受无穷无尽的各方信息。专注阅读变得非常困难。李敬泽说,“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必要适度的浮躁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让自己完全陷入浮躁之中,“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活得太忙太乱,处于这个注意力最不容易集中的时代,我们需要对阅读保持那份庄重而深沉的兴趣。”

李敬泽近期阅读书目分享:

《雾行者》

作者:路内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一部丰富厚重的长篇小说。‘那些孤独的孩子已经长大,写出了自己的时代’(黄德海语),在这个新冠疫情的春天,阅读《雾行者》或许恰好给我们一段自我辨析、自我澄清的体验。”

《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美] 威廉·夏伊勒

世界知识出版社

“纳粹帝国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曾在国内‘内部出版’,对当时的读者来说,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视野由此建立。重读新版,依然叹服于夏伊勒融合历史学家与新闻记者的雄健笔力。当此动荡巨变的世界,这部书是鉴往知来的镜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